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剔牙、漱口、嚼楊枝:古人們保持口腔乾淨有妙招

剔牙:人類古老的潔牙方法

剔牙,是人類去除塞牙痛苦的本能手段,也是人類古老的潔牙方法。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毛燮均教授對我國殷墟出土的一批頭骨、牙齒調查發現殷商時期部分人已有食後用細簽剔牙、潔齒的習慣。2500年前的《禮記·曲禮上》提到的“毋刺齒。”意為與他人吃飯時剔牙齒不合禮儀,是我國較早關於人用牙簽實物的記載。清·道光間,已有“老夫婦削柳木為剔牙簽,以此致小康”的個體戶和提供一次性牙簽的飯館。

提示:剔牙須注意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傷及牙齦,故有“牙不剔不疏,耳不挖不聾”的警示。

漱口:衛生之要求,修養之必須

晨起、飯後漱口古之口腔保健的常法。《禮記》載有“雞初鳴,鹹盥漱”,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有早起漱口的習慣。至漢代,人們已經知道,飯後漱口有助於防齲和去口臭——食畢漱口,數過齒不齲,口不臭。

“用水漱口”,宋朝養生學家劉詞主張“食熱食後不以冷水漱,食冷食後不以熱水漱”。古人發現酒、醋、鹽水等有消毒殺菌的作用。至宋代,漱口水種類變得繁多,除酒醋鹽外,還配製多種“熟水”漱口,常用的是茶。蘇軾《漱茶說》有言:“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縮不覺脫去,不煩挑剔也。”

嚼楊枝:始於佛教的多功能牙刷

佛經《四分律》有雲:“時諸比丘口臭,佛言:應嚼楊枝。”

“嚼楊枝”並非僅是字面上的“嚼”,而是包含嚼、刷、剔、漱在內完整的刷牙措施。我國醫書用楊枝清潔牙齒的描述,首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以水楊枝洗口齒”的記載,楊枝用於口腔保健雖有大量的佛經和壁畫提及,但並非中土風情而是印度佛教的生活寫照,在我國並不普及。

刷牙與牙刷:中西醫學

在口腔中的碰撞

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在1780年、由英國人威廉·艾利斯發明的。1953年,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赤峰大營子村遼代駙馬衛國王墓葬中發現了兩把象牙製的刷柄,雖然年代久遠,但考古人員仍在刷子頭部發現了植毛的痕跡,可見最晚在公元10世紀,我國已經發明了植毛牙刷。

從南宋開始,牙刷已經成為了一些大都市中商品化的衛生用具,城市中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和銷售牙刷的店鋪。對於刷牙的好處和時機,元代《飲膳正要》說道:“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十分接近現代牙齒保健觀念。

叩齒:古今養生保健重要方法

中國有句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叩齒,指的是空口咬牙,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齒宜常叩”為乾隆皇帝長壽秘訣之一。

中醫學認為,叩齒可健脾養胃、補腎固齒、強骨宜腦、聰耳明目,和美顏榮發。現代口腔醫學指出,叩齒會對牙齒產生生理性刺激,可作用於牙髓及牙床,興奮牙神經,促進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應,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和再生能力,有助於牙齒自潔,發揮類似咀嚼運動形成的刺激,提高牙齒本身的抵抗力,有益於口腔健康。

(本文摘自趙銥民、李世俊主編的《2011牙科博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