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雨”得名於“雨生百谷”嗎?或與倉頡造字有關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上的“穀”字,與“谷”沒一點關係。

谷雨時“戴勝降於桑”,一女童拉弓打鳥護桑(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采桑圖》,摹繪)

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 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間節點在每年4月20日前後。過了谷雨,春天就與我們揮手作別了。南宋詩人楊萬裡《三月二十七日送春絕句》詩便寫出了谷雨時節人們對春的留戀:“隻余三日便清和,盡放春歸莫恨它。落盡千花飛無絮,留春肯住欲如何?”那麽,谷雨節氣到底是怎麽得名的?真與“雨生百谷”有關嗎?

為什麽說“谷雨”得名

“雨生百谷”值得商榷?

《孝經緯》:“鬥指辰,為谷雨,言雨生百谷。”

谷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要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即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謂:“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在農業生產上,此時則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谷雨”與“清明”的關係極為密切,在早期,這兩個節氣的時序剛好調個位置,現在有學者稱谷雨節氣這天為“古清明”,但作為節氣名的“谷雨”一直沒有改變過。

“谷雨”之名是如何來的?最有代表性也最流行的說法是“雨生百谷(物)”。這一說法見於《孝經緯》:“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後十五日,鬥指辰,為谷雨,言雨生百谷,物生清淨明潔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谷雨”條也有類似的說法:“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此記載也認為,谷雨節氣得名與雨水有關係。但不容忽視的是,《孝經緯》為漢佚書,而二十四節氣早在先秦時已出現,“雨生百谷”一說只是漢朝人的觀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人吳澄編撰,成書就更晚了。所以說,谷雨得名於“雨生百谷”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古人為什麽強調

“谷雨要雨”?

《養余月令》:“二十七日,宜沐浴,令人神清氣爽。”

那麽,“谷雨”為什麽不乾脆叫“谷風”?《詩經·邶風》中的《谷風》詩中開頭就是“習習谷風,以陰以雨。”看來,古人早知道刮谷風的時候多陰雨天,以“谷雨”名之或許更恰當?

從農業生產來講,谷雨節氣到了以後,南方開始育秧,更需要的是雨水,而非谷風。農諺“清明早,立夏遲,谷雨下秧正當時”就是這個意思。而將這個節氣定名為“谷雨”還含有先秦農人祈求雨水的用意。

從現在尚存的谷雨節氣風俗上,也可以發現古人對“雨水”的企盼比對“習習谷風”更強烈。如谷雨時節,各地桃花盛開,人們有洗“桃花水”的風俗。

所謂“桃花水”,即桃花汛,指谷雨節令桃花盛開時江河裡暴漲的水。過去民間認為,“桃花水”洗浴可消災避禍。從明戴羲《養余月令·三月下》所記來看,古人對谷雨前後的洗浴十分重視,除了三月三河邊洗浴外,農歷三月的初六、初七、二十七等日子洗浴也都被認為有益身心健康。如《養余月令稱:“初七日,早沐浴,招財延長”、“二十七日,宜沐浴,令人神清氣爽”。

而且,谷雨之“谷”與“浴”的關係也十分有意思。如果將“谷雨”當成猜字謎面,謎底即是“浴”字。而“浴”與“谷”在早期,讀音與意義是一樣的。宗福邦主編《古訓匯纂》中即持此觀點:“浴與谷,古聲義亦同。”也就是說,谷雨即“浴雨”。另一層解釋則是,水灌滿山谷就是一個“浴”字,此即《老子》中說的“谷得一以盈”一說。

在甲骨文中,浴是這個造型,意思是一個人在盆中洗澡。“浴”這個字形的變化是從金文開始的,推測與古人對“谷雨”、對“水”與身心健康的某種理解有關聯,可能受到當時流行的《易經》中坎卦卦義的影響。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體也若“谷”,與穀物一樣,得“水”才有生機。而在古時,春三月,人們都是親水的,被視為“沐浴之月”。從三月三的上巳節開始,人們就會去水邊洗濯汙垢,稱為“祓禊”。

到底是“雨生百谷”

還是“雨生百穀”?

《詩經》:“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谷雨”得名到底是不是源於“雨生百谷”?考證一下這個“谷”字的原本意思,就明白了。在甲骨卜辭中發現的“谷”字字形與現代谷字完全一樣。有一卜辭是這樣說的:“甲寅卜,王曰貞,翌乙卯,其亡災於谷。”

這裡的“谷”是什麽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稱:“泉出通川為谷,從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從谷。”意思是,源頭流水出口, 一直通達川流的地方叫“谷”,由“水”顯現一半,而出現在“口”字上面。顯然,所謂“谷”就是指兩山之間有口的低地,有水經過之處。甲骨文的“谷”字字形正是上面似流水出來的樣子,但又不是水,下面是一個“口”——山川裡的溪流匯集流出山口,構成了“谷”字的全部內容。

《爾雅·釋水》稱:“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可見,早期的“谷”字是地理稱謂,與農作物穀物(糧食)之“谷”字沒有關係,既如此,“雨生百谷”只能是後人的認知。

但從農業生產來說,“雨生百谷”又是事實,這又怎麽理解?“雨生百谷”在古代寫作“雨生百穀”。這裡的“穀”才是現代意義上的“谷”字,即農作物的總稱。“五穀雜糧”中的“谷”就是這個意思,五穀原本也寫作“五穀”。將“穀”、“谷”二字弄混了或許與實行簡體字有直接關係,但從歷史上來看,古人也存在“穀”、“谷”不分的現象。如《前漢·王莽傳》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其夕穀風迅疾。”隋唐學者顏師古注稱,穀“即谷”。再如清《康熙字典》“谷”部釋“谷”時也提到:“《詩·邶風》:習習谷風。《詩詁》:風出谷中也。《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

《爾雅·釋天》“風雨”條稱:“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東風即谷風,多來自山谷,故名,谷風多刮時陰天多雨,此時農作物開始生長,“谷雨時節,麥長三節”,所以說谷風是“生長之風”。結合清明節與“清明風”有關的觀點,谷雨節氣得名無疑應與谷風有關。

谷雨與倉頡造字

有關係嗎?

《淮南子》:“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關於“谷雨”,民間還有一種版本認為是因倉頡而來。倉頡,傳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左史官,當時還沒有文字,古人繩結記事。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頗受啟發,於是根據事物形狀創造出了象形文字。此即《說文解字》後序中所謂:“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倉頡的舉動感動了上蒼,知道其部落將受饑餓,上蒼在其造字成功之日灑下“谷雨”以作褒獎。黃帝知道後,便把這一天作為紀念日,稱為“谷雨節”,從此有了谷雨節氣。這個傳說在陝西白水一帶特別流行,當地還建有倉頡廟,每年到谷雨節這天舉行紀念活動。

作為一種民俗活動,“谷雨祭倉聖”是可以理解的,但“倉頡造字”卻並不可信。最早提及倉頡發明文字的是戰國時思想家荀子,《荀子·解蔽篇》稱:“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此後的韓非子、呂不韋也都提到了這點,《韓非子·五蠹》稱:“昔者倉頡之作書也”;《呂氏春秋·君守篇》稱:“倉頡作書”。

三本古籍中均不見倉頡與谷雨有任何關係,但到西漢時,劉安撰《淮南子·本經》稱:“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從前蒼(倉)頡創造了文字,蒼天擔心沒有人再種糧食而降撒粟谷,鬼怕得夜裡哭泣。倉頡發明文字,鬼怕什麽?原注稱“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

隨後的讖諱之書《春秋元命苞》更誇張地記述了倉頡的事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粟”即“”谷”,“”雨粟”即“”雨谷”。後來關於倉頡字成之日天下谷雨的說法越傳越神。其實,文字和節氣都是古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試想連“天雨粟”本身都不可信,“谷雨節”因倉頡造字而來,自然更可疑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