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寧高寧履新中國化工:與中化合並箭在弦 央企重組提速

  寧高寧履新中國化工 兩“化”合並“箭在弦上”

  本報記者 靳穎姝 北京報導

  儘管目前中國化工和中化官方尚未就合並一事公開表態,但從國資委等人事任命消息判斷,兩“化”重組合並將是大概率事件。國資專家認為,這單重組背後,至少包括“做強做大央企主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及助力央企去杠杆三方面戰略意義。

  兩“化”合並落定

  傳聞醞釀了2年之久,中國化工集團(簡稱“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簡稱“中化”)將要合並重組的消息終於要塵埃落定。

  據財新消息,中組部和國資委相關負責人6月30日下午赴中國化工宣布了最新的人事安排: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宣布退休,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黨委書記、董事長。

  報導還稱:“接近中化集團高層的人士也向記者確認了兩家集團合並,不過以何種方式組建新公司尚無確定方案。”

  按照以往央企重組合並的多個案例分析,最新的人事任命安排意味著,兩家化工央企的合並重組計劃已正式提上日程。但截至2日晚發稿,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官方,均未能就上述合並消息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給出任何回應。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消息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目前幹部人事任命等相關程式還沒走完,兩家企業官方可能暫時不便對外公布。”至於重組方式則更為時尚早,“暫無明確方案”。

  中國化工與中化同為國務院國資委直管的化工業央企。中國化工旗下擁有化工新材料、基礎化學品、石油加工、農用化學品、輪胎橡膠和化工裝備六大業務板塊,控股7家A股上市公司,是國內最大的農化企業。至2016年底,集團資產總額3776.42億元(並購先正達之前),在2017世界500強中排名第211位;中化則是國內四大國家石油公司之一,旗下擁有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2017年世界500強排名第143位。

  早在2016年10月,業內就曾傳出這兩家化工央企可能合並的消息,還有部分外媒也進行了報導。當年10月16日晚,包括中化國際等在內的兩家央企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對外發布澄清公告稱:“未接到政府部門任何合並通知”,“集團公司未向任何部門和企業表示過此類意向”。

  但熟悉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注意到,上述澄清公告與南北車、寶鋼武鋼在合並前發布的澄清公告有極為相似的措辭。此前南北車和寶鋼武鋼在消息披露方面的路徑均為“傳聞-澄清-合並”。武鋼寶鋼合並前一年多時間裡,兩家上市公司曾多次發布澄清公告,但最終劇情大反轉。

  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曾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作為國內農化領域的兩大巨頭,中國化工與中化在農藥、化肥、種子等業務上有極高重合度,如果重組合並,將有望大幅減少同業競爭實現優勢互補。通過進一步整合國內和海外農藥、種子、化肥等大農業產業鏈,還將大大增強中國農化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李錦也認為,若兩家化工巨頭重組最終落地,則其戰略意義至少包括三大方面。

  其一,有利於做強做大央企主業。之前兩家企業在農藥化肥等方面的業務分布較為分散,合並之後有望提升集中度,減少同質化競爭提升效率和效益;其二,有利於落實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出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李錦認為,無論中國化工還是中化,此前都在海外布局多年。若實施重組合並後,新的集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大大提升。

  第三,有利於央企進一步去杠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錦稱,中國化工此前收購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其負債率大幅提升。與中化集團實施重組合並,可以從整體上降低資產負債率,減輕企業的債務壓力。

  2015年初,在國際農化巨頭紛紛展開並購擴大規模之際,中國化工也向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發出了收購要約。先正達是全球第一大農藥、第三大種業農化巨頭,擁有眾多先進種子、農化技術和專利。該筆刷新中資企業海外並購新紀錄的並購案,到最後花費的總金額高達490億美元,其中,250億美元來自股權融資,240億美元為債權融資。

  2017年6月,中國化工對外宣布完成了對先正達的並購交割。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中國化工的總資產達7915億元,總負債5865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4%。(中國化工官網未提供截至2017年底的營收、總資產等數據。)

  即便隻按2016年的營收數據測算,若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實施重組合並,打造出的農化巨無霸將可輕鬆比肩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

  央企、地方國企重組將提速

  李錦在採訪中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稱,國資委6月21日召開了“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工作座談會”,對央企和地方國企推進重組整合等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預計今年下半年,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和各地方國企的重組整合步伐將提速加快。

  從2015年起,新一輪央企重組整合就拉開了帷幕。

  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翁傑明在上述座談會上指出,自“十八大”至2017年底,先後有南北車、寶鋼武鋼、五礦中冶、神華國電等19組36家企業完成了重組。央企的布局結構不斷優化,重組企業的競爭力顯著增強、協同效應充分發揮。

  若算上今年1月宣布重組消息的中核、中核建,以及6月剛宣布重組的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這兩組4家央企,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戶數已經大幅縮減至96家。

  翁傑明在會上還提出,在新形勢下,中央企業的重組工作要在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更新、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重組的重要意義和整合融合任務的複雜性、艱巨性,更加注重組織長官、戰略引領、文化融合、職工權益、輿論宣傳,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實推進整合融合,確保實現重組預期目標。”翁傑明強調。

  李錦在採訪中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下半年央企和地方國企的重組進程有望提速。而推進重組的重點行業領域,將包括裝備製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行業,以及略帶新興產業特徵的海工設備、環保這七大產業。

  國資委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2018中國國企國資改革發展報告》認為,2018年央企集團層面的重組整合,將不再是簡單強調形式上、規模上的加速,而是更加注重重組的品質和效果,更加注重提升企業的整體功能和運行效率。從地方國有企業看,2018年各地國資委所監管企業的產業布局將進一步優化,企業之間的重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同時,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之間、地方國有企業相互之間資源優化組合的跡象已經日益明顯,資源整合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兼並重組、交叉持股、財務投資、戰略聯盟等多種合作模式將大量湧現。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相關負責人曾在2017年8月舉行的央企重組情況溝通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明確:“央企重組整合不設具體的時間表,根據實際情況成熟一組推進一組。”

  該人士還舉出通俗的比喻稱:“理論上,我們很想把各個領域的央企按照洗牌的方式,重新梳理整合,有的是‘一條龍’、有的是‘同花順’。但是在現實過程中,重組整合的過程有很多困難和挑戰,我們只能循序漸進,不能為了一個數字目標去拍腦袋。”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