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付一夫:如何讀懂中國人的消費更新?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付一夫

  全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造就了居民收入增長的不同步,進而帶來了不同層級的消費狀況。

  呆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小小的一塊天空;一旦跳出井口,它會發現,這個世界很大很大。

  那些長期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們,有很大概率會誤以為他們所生活的地方就是國家應有的模樣。殊不知,北上廣深四座城市的總面積僅佔全國的0.33%。這便意味著,超過全國面積99%的土地上發生的事情,是多數一線城市的人們看不清楚的。就像一個月入5000元的人,怎麽也不會相信自己的收入在國內至少已經超過了10億人——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全國範圍內有80%的人,每個月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

  正因為如此,不同城市與不同收入人群所能達到的消費層次不盡相同,展現出來的消費狀況自然也就差別巨大。那麽,國人的消費全貌究竟如何?或許我們可以從一水之隔的日本找到參考答案。

  日本經歷的“四個消費時代”

  之所以選擇日本,是因為中日兩國在人文地理、生活習慣、城市格局與經濟發展過程等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日本居民經歷過的歷次消費變遷,可以作為一個極佳的參考樣本,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國人的消費全貌。

  關於日本居民的消費變遷,有一本名為《第四消費時代》的書流傳頗廣,其作者為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該書基於極為詳實的數據與資料,對日本居民不同時期的消費狀況做了系統的刻畫。

  根據三浦展的解析,自1912年至今,日本居民的消費文化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即所謂的“四個消費時代”。按照時間順序,簡單概括如下:

  第一消費時代(1912~1941):西洋化與大城市傾向明顯。

  由於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以及一戰帶來的大量戰時需求,日本經濟總體上呈現出較為繁榮的景象。不過,國內的通貨膨脹導致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實際工資下降,貧富差距逐漸拉大。這一階段,大城市人口開始激增,都市化建設日新月異,消費也隨之快速增長。受西方國家“摩登”文化的影響,街上經常可以見到打扮時尚的女郎,咖喱飯、炸豬排等西餐風靡各大城市。然而在當時,這種消費隻屬於一小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等發達城市的精英人群之中。

  第二消費時代(1945~1974):家庭消費興起。

  隨著全國範圍內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日本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而工業化的進步也讓批量生產商品逐步滲透到居民生活的各個角落,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冰箱、洗衣機、電視、小汽車和3C產品等家用生活必需品的普及。這一階段,廣大居民並不刻意去追求商品的設計與個性,而是崇尚“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之於廠商,只需要大規模生產大眾化、標準化的產品即可,完全不需要為能否順利賣出去而擔憂。

  第三消費時代(1975~2004):個性化消費來襲。

  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與居民收入的不斷提升,讓廣大民眾“為自己消費”的意識得到覺醒,日本的消費部門也開始由家庭轉向個人,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體驗式消費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消費主力被稱為“新人類一代”,他們生於上世紀60年代,童年時期家電就已實現普及,與生俱來地比父輩擁有更加富足的物質基礎,也更具有強烈的消費欲望,再加上追求時尚、崇尚個性、注重體驗等特性使然,他們對LV包包、Channel腰帶、Hermes圍巾等奢侈品有著天然的消費熱情。

  第四消費時代(2005年至今):消費回歸理性。

  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加,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襲,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本居民的消費理念:追求個人主義不再,逐漸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社會共享意識與對簡約消費的推崇。人們不再注重物質與品牌上的攀比和享受,而是更加理性地選擇去品牌化與更高性價比的商品,直接表現就是優衣庫、無印良品的備受青睞。

  以上便是百年來日本四個消費時代的更迭與變遷。與之相似的是,同樣身為發達國家代表的美國,也經歷了由“大眾消費時期”到“品質化消費時期”再到“理性消費時期”的演化。這表明日本的消費變遷並非個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國處於第幾消費時代?

  搞清楚日本居民的消費變遷歷程後,再來與我們國家的具體情況做類比。不過,在這之前,有必要先來確定一下,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與日本的哪個時期大體相當,這可以通過人均GDP和人口老齡化程度兩個指標加以度量——前者關係到居民消費的經濟基礎,後者則大體反映人們的消費能力與習慣。

  據Wind數據顯示,在1975年之前,日本的人均GDP一直低於4500美元;在1975年~2004年的“第三消費時代”裡,該指標大體經歷了一個從快速增長到上下波動的過程,而數值則在4600~43440美元的區間內。此外,日本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比重於1970年達到6.97%,直逼聯合國認可的7%標準線,而後便一直呈增長態勢,現已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反觀我國,2017年人均GDP為8808.98美元,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1.4%,兩個指標分別與1979年和1990年的日本相近。據此可以大致判斷:我國當前的居民消費,總體上接近日本的“第三消費時代”。

  事實也的確如此。改革開放至今,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物質財富日漸富足,居民的生活品質也不斷提升,反映到消費層面便是從解決溫飽到“新老三件”交替,再從家電、小汽車消費崛起到奢侈品暢銷……時至今日,隨著“千禧一代”(指2000年成年的人群)的成熟,獨有的教育經歷和成長經歷造就了他們追求個性化、新鮮刺激多樣化、高品質、體驗式消費的特質,而佔總人口比重超過三成的龐大規模,也決定了他們有能力引領當前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興起,並對商品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都符合日本“第三消費時代”的特徵。

  這就是國人的消費全貌嗎?顯然不是。正如本文開篇所說,如果僅僅將居民消費畫像定義如是,那麽我們著實低估了泱泱大國的豐富多彩。

  不同城市居民處在不同的消費時代

  高鐵爆滿、五星級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領先全球、奢侈品消費額佔比位居全球第二……這種景象發生在中國;能在家做飯絕不去下館子、能騎自行車盡量不計程車、能自己打掃房間絕不花錢請鍾點工、能吃重慶小面的就別吃意大利面……這種景象也發生在中國。

  之所以如此,根源在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概莫能外。這就導致了居民之間收入的差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年,其中,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396元/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32元/年。作為決定消費選擇的最直接因素,收入差異的真實存在帶來了國人消費的多樣化,所處的消費階段自然也就不盡相同。

  按照一般規律,由於我國城市的發展具有漸進性,一二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要快於三四線城市,因此一二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大體呈現出逐級遞減的態勢。根據中信建投證券的研究報告,不同城市居民的消費狀況有以下特點:

  第一,一二線城市正從“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過渡。

  由於身處經濟發達地區,一二線城市居民的消費相對超前:一方面,在消費內容上,他們非常注重個性化、多樣化與體驗式消費,僅憑商品價格優惠或打折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此外,一二線城市居民越來越多地將錢花在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休閑等滿足精神需求的服務性消費中。另一方面,一二線城市已經具備了不少“第四消費時代”的特點,例如網易嚴選與蘇寧極物的興起,引領了一波“去品牌化”消費的潮流;快時尚品牌持續受到年輕消費者的追捧;共享單車、網約車的普及,更是從側面反映出共享消費觀念正在逐漸替代個人消費觀念。

  可能有人會問:日本的“第四消費時代”來臨時,人均GDP已經超過了35000美元,可我國一二線城市的人均GDP遠沒有達到這一水準(2017年,一線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深圳約為27000美元),怎麽就開始向“第四消費時代”過渡了呢?

  原因在於,不同於日本,我國正呈現出極為明顯的“未富先老”趨勢,這會讓居民消費加速向著“第四消費時代”演進。

  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的老齡化程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消費習慣會逐漸穩定,消費行為也會向著理性回歸,對於個性化與品牌消費的熱情會降溫。而理性消費,恰好是“第四消費時代”的重要特徵。與之相對應的是,“第三消費時代”的種種特點——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式等,都是年輕人的標簽,故總結來說,一二線城市人群的消費既保留著對品牌與體驗的追求,又出現了理性化、共享化的傾向,這些都與日本從第三消費社會向第四消費社會的轉變過程相吻合。

  第二,三線以下城市還處在“第三消費時代”與“第二消費時代”。

  一來,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隨著近些年的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增長迅速,人均GDP普遍跨過3000美元,總體處在3000~7000美元的區間。對標日本可以看到,日本的人均GDP在1972年跨過3000美元大關,隨後便步入“第三消費時代”,表現為解決溫飽與家庭生活的生存型消費得到滿足,開始向著享受型消費轉變。據麥肯錫的《中國數字消費者的現代化之路》研究報告,三四線城市居民使用電商購物的比例已經超過一二線城市,同時在跨境電商的購物上,三四線城市居民的主要消費內容為服飾,並開始出現了購買奢侈品的苗頭。另外,OPPO、vivo等智能手機的暢銷以及小汽車的銷量增長,都彰顯了三四線城市巨大的消費能量和潛力。

  二來,五六線城市居民還處於“第二消費時代”,即為家庭消費的階段,個性化消費意識還沒有覺醒,這主要受製於收入水準的偏低與消費領域基礎設施的不夠完善。不過,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策的持續傾斜與互聯網的不斷下沉,五六線城市的消費仍有非常可觀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參考國泰君安證券的研究報告,一二線城市居民約3.9億人,三線以下城市居民規模多達10億人(其中,三四線城市居民約為5.6億人,五六線城市居民約4.4億人),這便暗示著一二線城市以外的空間,才是擁有無數機會與無限可能的地方。

  結語

  以上便是我國居民消費狀況的真實面貌,總結起來無外乎一句話:全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造就了居民收入增長的不同步,進而帶來了不同層級的消費狀況。事實上,倘若與過去相比,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真實感知到消費更新的客觀存在,如果身處“第四消費時代”,卻把“第二消費時代”人群的境況當作論據來唱衰當前的居民消費,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當然,對於各路商家來說,眼裡不應只有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因為根據長尾理論,最賺錢的並不是服務那些身處頭部地位的“高淨值”消費者,而是那些佔人口總規模比例極大的、相對普通的、收入水準一般的、能夠帶來巨大流量的人群。因此,商家需要針對不同消費層級的人群有的放矢,充分挖掘其消費偏好與需求,進而為之提供最適合的商品與服務。

  廣闊天空,大有可為!在中國,尤其如此!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