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夷岩茶為啥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簡說武夷岩茶那些事

大家好,我是承藝文化。致力於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將好玩、有用的知識、文化分享給大家。往期內容請在我的主頁中觀看:

既然被稱為岩茶,自然與岩石有所關係,早期的武夷野生茶樹便是生長在岩石縫隙中。武夷岩茶是半發酵的茶,屬烏龍茶(青茶)品種。結合了不發酵的綠茶和全發酵的紅茶的優點,不僅有綠茶的清香撲鼻,也有紅茶的醇厚口感,在烏龍茶中,武夷岩茶尤為優秀,可以說是烏龍茶的代表品種。

至於武夷岩茶的起源,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又沒有現實準確的記載,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傳說。相傳,武夷山的茶是由山中的仙人種植的。曾有一位老人,久住山中,以採集草藥和給山民治病過活,善良淳樸有醫德,常常免費為困難人家治病,遠近聞名,深受大家愛戴,雖然日子過得艱苦一些,卻在樂在其中。有一年夏季,氣象極為炎熱,大批動物牲畜死亡,引發了瘟疫,傳染迅速,老人便在武夷山尋找可以治病的草藥,在懸崖峭壁中遊盪,採藥時不慎滑落山谷,昏死過去。生命垂危之時,突然陣陣清風吹過,一位仙人隨風而來,將老人帶去一處山洞醫治,待老人康復之後,又將洞中的一株仙樹贈於老人,囑咐道此樹樹葉搗碎後讓病人服下,可救命。老人回村之後遵照仙人的指示,村名們果然開始痊癒,為了感恩,便在第一株茶樹生長的那個山洞外岩石上刻下「茶洞」兩個大字。


製作由來:

總的來說,武夷岩茶等烏龍茶的製作,相對比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等綠茶的製作,看似僅僅多出了萎凋一步,但這一步足以發生巨大的變化。武夷岩茶的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至清朝發展至頂峰。傳統製作流程共可為晾青、做青、殺青、揉撚、烘乾、毛茶、歸堆、定級、篩號茶取料、揀剔、篩號茶拚配、乾燥、攤涼、勻堆、成茶裝箱、最後包裝等十幾步極為繁瑣的工序,這也是武夷岩茶獨有。在2006年6月,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採摘:

武夷岩茶春茶在穀雨後立夏前進行採摘,夏茶在夏至前採摘,秋茶則在立秋後採摘。採摘尤為講究,跟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等別的先採集嫩芽的茶不同,武夷岩茶要求採摘的茶芽不要太嫩也不能太老,這點對最後成茶的品質非常有影響。每天的上午九點至下午兩點是最佳採摘時間,而且「雨天不採、烈日天不採、有露水的時候不採」。


「還陽」萎凋:

萎凋的好壞決定著是否能形成岩茶香氣。岩茶的萎凋方法有兩種,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萎凋時要注意「寧輕勿過」,就是說操作時的手法一定要輕,不可將茶芽損傷,這樣在萎凋時有利於恢復茶芽一部分的彈性,那俗稱「還陽」就是據此而來。


做青:

做青也是武夷岩茶的特有工序,這一步是形成「三紅七綠」的關鍵。這一步耗時長、要求高、操作細、變化多。做青的時候並沒有一套標準的流程,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要隨時變化,青變則變,氣候變則變,需要變則變。具體根據品種,萎凋程度,做青時的氣溫、濕度而採取不同的處理。


品茶:

武夷岩茶乾茶外形緊結壯實,同一批大小均勻,顏色為褐綠色,潤滑亮麗。沖泡後,茶湯的顏色呈現出深橙黃色,葉底軟亮,茶芽邊緣呈現硃紅色,茶芽的葉心呈現淡綠帶黃。滋味自然帶有綠茶的清香,也帶有屬於紅茶的醇厚味道。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種類:

武夷岩茶可以不是單單一種茶的茶名,而是一個分支,有著很多茶種。這些茶種的特殊均不同,辨別時需要從茶樹的枝、乾、葉,還有成茶的形、色、味、香等進行。當前的主要茶種有:大紅袍、肉桂、水仙、佛手和奇種等。


水仙:

水仙茶樹是無性系小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高大直立,葉大的發芽較早,葉老的發芽較遲,該茶樹葉面平滑略微泛些綠油光,葉邊緣呈鋸齒狀。水仙茶樹的花期比較早,花期一到,花又大又多,不容易結果實。

水仙乾茶外形緊結肥壯,扁而寬。顏色呈現烏綠色,油潤光滑,有些乾茶的背部可以見到沙粒。香味似蘭花,沖泡後茶湯顏色呈現金黃色,味道醇厚鮮爽有回甘,葉底軟亮,硃砂顏色的紅邊較為明顯。水仙比較耐泡。


肉桂:

肉桂是武夷岩茶中最具代表的茶種之一,茶樹的樹冠大、枝乾粗,茶樹可以生長到1.6米左右的高度,枝繁葉茂。

肉桂乾茶外形緊實,顏色呈現青褐色,濃香陣陣,有比較明顯的桂皮氣味,比較好的會有一些乳香。沖泡後的茶湯呈現橙黃色,清澈明亮,滋味同樣醇厚,鮮爽有回甘,不過略帶有一些刺激性。葉底大小均勻明亮,顏色呈現淡綠底紅色的鑲邊。肉桂十分耐泡,可沖泡多次,仍有「岩韻」。


烏龍:

烏龍屬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可以分為高腳烏龍和底腳烏龍。高腳烏龍又叫大葉烏龍,其枝乾略為彎曲,茶葉的脈絡細小而隱秘,葉尖較鈍,葉面厚實嫩脆,花期較晚,不容易結果實。

矮腳烏龍又叫小葉烏龍,枝葉較為平展,顏色濃綠,卻又沒有光澤,葉尖較鈍,葉面的主脈絡非常明顯。低腳烏龍開花時,花朵非常小,呈現紅白顏色。

烏龍乾茶外形緊結較細,顏色呈現為墨綠略帶些褐色,有一股水蜜桃香,非常濃鬱,沖泡後的茶湯呈現金黃色,品嚐起來入口甘爽潤滑,醇厚卻又不濃,葉底軟亮,其葉面上有許多紅點。


佛手:

佛手是武夷岩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也是外來品種,佛手的原種植地在泉州的永春縣。茶樹不僅長得高大,樹冠的生長也極為茂盛龐大,枝乾較軟脆,樹葉又大又厚,主葉脈粗壯明顯。樹葉呈現一種藍綠色,富有光澤。花朵會結果,但是不一定結果。

佛手乾茶顏色呈現褐綠色,有股明顯的雪梨香味。沖泡後茶湯顏色呈現深橙色,有些泛紅,葉底泛黃,有著鮮艷的紅色邊,葉的背面有沙粒狀,十分明顯。滋味濃厚甘爽,入口潤滑。


奇種:

奇種又叫做「菜系」,是武夷岩茶所有的茶種中歷史最為久遠的一種。之所以叫這兩個奇怪的名字,是因為奇種茶樹非常矮小,枝乾也又軟又細,只能靠種子有性繁殖,花期極為茂盛,可結果,而且數量極多,播種起來很簡單。

奇種乾茶外形緊結,顏色呈現綠褐色,油亮潤滑,有一股天然的花香,但是不濃鬱。沖泡後茶湯顏色呈現橙黃色,清澈明亮。

武夷岩茶總的特點便是外形粗壯緊結烏潤,沖泡之後的葉底呈現「綠葉紅鑲邊」。


保存是個大問題,武夷岩茶容易吸取異味,同時也非常怕潮濕、高溫和光照。所以在儲存時需要注意:

1、不要放置在潮濕處,也要避免放入冰箱中保存,應放於乾燥通風處保存;

2、不可接觸高溫,保存茶葉最適宜的溫度在0度至5度,這個溫度可以保持茶葉原本的色、香、味;

3、避免陽光直射,陽光的照射會加快茶葉變質,成為陳茶;

4、防氧化,密封保存時,要注意塑膠袋的使用,有些塑膠袋的異味很重,建議用錫箔材料袋子;

5、防止吸附,遠離有味道的食物、物體等,與有味道的東西放在一起,茶葉會吸取其味道。

滿足以上五點,茶葉保存1至2年都是可以的。

我國傳承千年的茶文化,在近代的硝煙和貧困中被百般摧殘,真正的茶文化是什麼模樣,大部分人已經說不出個究竟。弘揚傳播中國茶文化,是門嶄新的學問,我們需要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對茶文化進行梳理。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學習,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正面臨一個新的危機,文化需要傳承,技藝需要延續。承藝文化,希望與大家一同傳承延續我國傳統文化,一同傳播探討。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鑒。

承藝文化的黃山毛峰,西湖龍井,茉莉花茶,茉莉龍珠,手工綠茶剛開始起步,感興趣的茶友建議來短暫觀賞。


直接搜「承藝 茶葉」即可,望大家支持。承藝,不斷傳承創新,隻做最好的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