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高級的教育,就是“拚爹”,父親的身教,是最好的家教

作為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有生之年用自己走過的路,啟發教育子女。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三字經》

蘇老泉就是蘇洵,他自古至今都是是中國人教育孩子勵志求學的典範。

但是最讓蘇洵引以為豪也許並非他的個人成就,而是作為一名父親的成功。

唐宋八大家,蘇洵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霸佔三席,冠絕古今,成為千秋佳話。

從蘇洵的身上,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件事:

最高級的教育,就是拚爹。

01

父親的身教,是最好的家教。

在一般人的眼中,比起自己的兩個兒子,蘇洵的名號顯然弱了不止一籌,有人還用“父憑子貴”來形容蘇洵。

但是清代學者邵仁泓,在《蘇老泉先生全集序》中直言:

蘇軾和蘇轍的天縱之資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沒有蘇洵作為父親的引導,他們未必能夠名垂青史。

公元1036年,前一天蘇洵還是一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逍遙公子,第二天卻拒絕了所有呼朋引伴的邀約,坐在案牘前懸梁苦讀。

很多人都想探尋他浪子回頭的契機,直到蘇府傳出喜訊,蘇洵要當爸爸了。

次年年初,一個響徹千古的名字誕生了,它就是蘇軾。

從一個父親的角度出發,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當時蘇洵性情大變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身份的轉變。

孩子出生以後,難道要讓他學自己遊手好閑、虛度年華?

正因如此,才有了《三字經》中的那一句:“二十七,始發憤。”

為了孩子的未來,蘇洵要以身作則。

作為成年人,蘇洵擁有足夠強大的意志力嚴以律己,可對於正處於貪玩年紀的孩子來說,要想讓他們堅持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蘇洵卻有他的“算計”。

每當孩子玩鬧的時,他就故意躲進角落,拿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閱讀著。

每一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他們上前探尋父親的“秘密”,蘇洵又連忙把書合上,裝作若無其事的模樣。

久而久之,兩個孩子便對書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即便父親不在身邊,也會如饑似渴地閱讀父親的藏書。

而且為了不讓自己被兩個智力超群的兒子“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倒在沙灘上”,蘇洵下更大地功夫刻苦攻讀。

後來,他陪著兩個兒子一起去考進士。

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父子三人盡皆成為了曠古爍今的大文豪。

《菜根譚》裡說,魚兒在水裡歡暢地遊動,卻不知道有水;鳥在天上快樂地飛翔,卻忘了風的存在。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耳提面命,嘶吼著“為什麽不好好學習”,而是一種春風化雨的過程。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02

父親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未來。

俗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蘇洵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教育從來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讓他們學會“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蘇轍在《欒城集》中寫道:“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

兩兄弟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經常讓他們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大哥蘇軾,喜歡遊山玩水,宛若一個小神仙。

記得《在漫長的旅途》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時代看過的風景,會長留在腦海中。直至成人後面對人生的分岔路時,給予我們鼓勵與勇氣的,可能不是誰曾說過的話,而是曾經看到的風景。”

正如蘇軾的那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一個人,見過天地之大,才能做到心有乾坤,不會坐進觀天,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除了帶著孩子們去旅行,蘇洵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和兩個兒子一起去會客訪友。

乍聽之下,你會以為蘇洵是個“炫娃狂魔”,其實不然。和現在很多父母花樣顯擺孩子不同,蘇洵拜訪的全都是賢達之輩。

聽聞家鄉眉山有一位名叫劉微之的教授,他就將想盡辦法將孩子們送到他那學習;

聽說翰林學士張方平求賢若渴,就千里迢迢趕到四川,為孩子們引薦;

就連當時的文壇大佬歐陽修,也是他們一步步通過朋友間的互相交流,得以相識。

最後三父子同時被歐陽修看中,這才名傳天下。

父親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未來。

你帶著孩子一起走過的那些路,見過的那些人,聽過的那些故事,欣賞過的那些風景……都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心中,讓他們有機會體驗不同的人生,帶來人生的轉折。

作家徐承華說:“無論貧富,走出家門,對於孩子而言,都是富足而必需的營養。”

最好的教育,永遠在路上。

03

父親的格局,影響孩子的命運。

蘇洵曾經專門寫過一篇《名二子說》的文章,其中詳細講述了蘇軾和蘇轍名字的來歷。

“軾”指車廂前端供手扶的橫木,“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路線。

對一輛車來說,車軾好像沒什麽實際的用處。但是如果去掉車軾,也就不再是完整意義的車了。

他告誡蘇軾,才華橫溢必然會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致嫉恨、暗算。

希望大兒子在今後進入社會,要收斂鋒芒,應該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要學會藏拙,無論出於何種境遇都能淡然處之,這就是無用之用。

對於蘇轍,他告訴他轍是車輪走過的痕跡。大家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之禍,罪責也算不到車轍的頭上。

他希望小兒子能夠在福禍之間,小心謹慎,趨吉避凶。

知子莫若父,蘇洵給兩個兒子的名字,儼然就是蘇軾和蘇轍一生的預言。

我們能看到蘇軾的後半生幾乎都處在貶謫和被貶的途中,但是蘇軾始終能夠以豁達的心胸樂觀面對,終成一代宗師。

我們也能看到蘇轍在宦海沉浮多年,即便如履薄冰,卻總能逢凶化吉,最後封侯拜相,備受榮寵。

比起培養孩子的學識,作為父親,蘇洵更注重培養孩子的氣度和品格。

很喜歡高曉松在《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捨愛與自由》中的一段話:

“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

這時候,那些沒用的東西就變得彌足珍貴。孩子長大不會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消極的父母,順其自然;積極的父母,創造自然。

蘇軾十來歲的時候,蘇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論》。

其中有一句振聾發聵的警句: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峰蠆。”

人能夠過得去大風大浪,卻可能在小陰溝裡翻船。

這也是蘇洵對兒子一生的告誡。

正是由於蘇洵作為父親的大格局,才有了後來那個“心不動,此間自有千鈞重,人間天上隨他送”的蘇子由。

同樣,我們也才能遇見那位“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

著眼於孩子的未來,是每一位父親的必修課。

蒙田說:“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最高級的教育,就是拚爹。

拚的正是如蘇洵這般的言傳身教和眼界格局。

如果擁有這樣一位父親,孩子即使不成才,也必成人;即使不成功,也必成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