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皇宮裡是怎樣過年的呢?皇家檔案對此有著翔實的記載

迎新春過大年是中華民族最具傳統特色的節日,而在具有皇權象徵意義的皇家大院裡,過年則更加講究,別具特色。那麽,清朝的皇宮裡是怎樣過年的呢?皇家檔案對此有著翔實的記載。

清帝新年賜“福”字

清宮過年有個習俗,每當新年之際,皇帝總要在內廷親筆書寫一些“福”字。所寫出的第一個,一般是懸掛在乾清宮正殿,另有一些張貼於宮殿各處,更多的則是賞給文武寵臣,用來聯絡君臣感情。

清代皇帝過年寫“福”字,是從康熙帝開始的。後來的皇帝紛紛效仿,成為家法,歲歲遵行。乾隆帝特別講究,在動筆前一定要先燒香,然後再到重華宮內的漱芳齋揮毫。在他之後的各位皇帝,每年寫“福”字也都是按著這一套典儀進行。嘉慶、道光、同治、光緒這幾位皇帝,過年時除了“福”字,還常常寫一些“龍”“虎”“壽”“喜”之類的字。皇上書寫“福”字用的紙,大多是絲絹製作,以丹砂為底色,上面還繪有金雲龍紋。

清朝皇帝向京城內的王公大臣賞賜“福”字,都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日之後。頒賜儀式,在乾清宮或重華宮舉行。頒賜時,兩名太監面對面地手持“福”字,受賜大臣在“福”字下面叩頭謝恩,寓意滿身是“福”。大致說來,在京朝臣每年有10人左右有幸得到皇帝賜“福”。

皇帝對自己特別寵信重用的將軍及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也賞“福”字。統計雍正二年(1724)春節前後的檔案,共有14位地方官員獲此殊榮。

皇家除夕的團圓飯

清朝皇帝平時都是單獨進膳,除夕這天,則與皇后等后宮佳麗們一起吃頓團圓飯。

皇家的除夕家宴一般在乾清宮舉行,皇帝和後妃每人一張桌子。皇帝自己用金龍大宴桌,坐北向南,兩邊是花瓶。皇后的宴桌擺在皇帝主桌的左前方,其他妃嬪的宴桌,按著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這些封號的等級,分左右兩排擺放。宴席上,先擺設冷膳,太監再傳話上熱膳,總共40品左右。

在美酒佳肴準備好後,太監奏請皇后率妃嬪們依次就位,各自在自己的宴桌旁站立等候。這時,皇帝在喜樂中進入乾清宮升座,後妃們行禮。入座後開始表演助興的承應宴戲。皇帝和後妃們邊看戲邊進餐,先喝湯,再喝奶茶,接著是酒宴。皇帝進酒時,後妃們都要行跪拜禮。進酒之後,再喝果茶。承應宴戲演完後,後妃們向皇帝跪拜,皇帝起身回便殿,後妃們也各回己宮。

雖然是團圓飯,後妃們卻不能和皇帝在一個桌子上熱熱鬧鬧地用餐,而且,只有皇帝一人能與宮中女眷一同餐飲,其他即使是皇子,也是不能參加的。這樣看來,皇帝的家宴,夫妻不能同桌,兒孫不能共堂,也確實是少了好多平民百姓的天倫之樂。

皇帝的元旦開筆

中國古代從漢朝開始,把正月初一叫元旦,作為一歲之始。

雍正朝之後的清代皇宮,每年除夕子正時分,也就是年三十的午夜,剛剛進入年初一的時刻,皇帝的第一件事是洗漱好,穿上冠服,鄭重其事地到養心殿的東暖閣舉行元旦開筆儀式。

所謂元旦開筆,就是皇帝在大年初一剛開始的時候,親自書寫一些吉祥話,字數不多,一般是兩三行,內容都是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江山永固一類的話。清朝皇帝舉行元旦開筆,是從雍正帝開始的,以後的歷朝皇帝相沿成習,乾隆、嘉慶帝在位期間,每年都留下了禦筆真跡,一直保存到今天。

舉個例子,乾隆元年(1736)的一張元旦開筆,共有三行,中間一行用朱砂紅筆所寫的是“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氣致祥,豐年為瑞”;左右兩邊是墨筆寫的,右邊的一行是“願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左邊的一行是“所願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皇帝的這些心願與祈求,寫完要密封起來,任何人不能拆閱。

大年初一的素餡餃子

說到過年,自然離不開吃餃子。當皇帝在養心殿東暖閣舉行完元旦開筆儀式後,大約在大年初一的凌晨三點,就要到乾清宮吃第一頓餃子。

在清代,皇宮裡把水餃叫餑餑。大年初一皇帝吃的餃子肯定很豐盛吧?其實不然。檔案記載,元旦的禦用水餃,既不是大魚大肉,也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素餡的。這些素餡,以乾菜為主,還有蘑菇、筍絲等。

皇帝為什麽過年要吃素餡餃子?原來,清朝皇帝都信佛,在皇宮裡,有許多禮佛奉道的場所,春節這天,皇帝吃的和敬佛用的都是同一鍋煮出來的素餡餃子,以求新的一年平安素淨。

太和殿的群臣團拜

明清時期,有三大節日作為朝廷定製,一是元旦即大年初一,二是冬至,三是萬壽節即皇帝的生日。這三大節,都要舉行朝賀禮儀。

大年初一的朝賀,在紫禁城太和殿舉行。這天早晨天亮前,王公百官在午門外集合。六七點鍾,在禮部官員引導下,眾臣進入宮門,在太和殿外,按著品級,東西各站18排。皇帝在中和韶樂聲中就座太和殿的寶座。在宣表官方宣傳讀完簡短的賀詞後,王公百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應邀前來的外國使臣,也要行三跪九叩禮。叩拜結束,皇帝賜茶。群臣飲茶之後,再次叩拜,然後按次序退下,朝賀禮儀結束。

在舉行完朝賀儀式後,皇帝還要在太和殿舉行大型宴會,與王公百官共賀新春佳節,這叫太和殿筵宴。筵宴之前,先要在大殿內寶座前,擺放皇帝專用的金龍大宴桌。對於筵宴的規模,據載,在太和殿內及殿外的丹陛上,一般是擺設210張群臣宴會桌。一次宴會,光是羊就要用100隻,酒也要100瓶。有資格參加太和殿筵宴的,有內外王公和一二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這些人的官職姓名,事先要奏報皇帝閱覽。

太和殿筵宴舉行時,王公大臣均穿正裝,也就是朝服。吉時一到,皇帝在樂曲聲中就坐後,王公大臣向他叩拜。接下來,是十分繁縟的進茶、進酒、進餐儀式。皇帝和群臣們一邊吃喝,一邊欣賞歌舞音樂。最後,在樂曲聲中,群臣行一跪三叩禮,皇帝起身回宮,群臣再依次退出。

宮裡的鞭炮聲與台灣西瓜

幽深禁秘的皇宮裡,過年時也會傳出一陣陣鞭炮聲。在清宮檔案中,把爆竹叫炮仗。從臘月十九之後,皇宮就進入過年狀態。從這天起,皇帝在各個宮殿出入時,每過一個門,太監就放一聲炮仗,以示喜氣。皇宮裡也貼春聯,根據清宮的規矩,在臘月二十六這天,各處宮殿張貼對聯、張掛門神。

同時,春節期間,在宮裡的皇帝後妃們竟能吃上西瓜,而且還是來自台灣。台灣西瓜進獻清宮,是從康熙朝開始的。每年臘月時節,地方進獻一次,康熙、雍正、乾隆幾位皇帝都曾享用台灣西瓜。

這些西瓜,都是用朝廷特地欽賜的瓜籽在台灣種植的。每年春節前後,進送台灣西瓜的福建官員,順便把來年的瓜種帶回,以備夏季播種。檔案記載,這些瓜籽都來自山西榆次。送到福建後,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要派專人到台灣種植,一般是八月開種,十二月收獲,再經過精心挑選送入皇宮。每次進獻清宮的台灣西瓜有四五十個。雍正帝在福建官員進獻西瓜的折子上,就很直白地寫道:“今年西瓜種著了,甚好!”

皇帝年後“大搬家”

清朝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個規模巨集偉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這裡有山有水,比皇宮大院更舒適,擺脫了紫禁城高牆的封閉、格狀建築的單調、特別是夏季的燥熱。正因這樣,圓明園從它建成開始,直到被燒掉為止,就成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這五朝皇帝長年居住生活的地方。

這幾朝皇帝都是在紫禁城裡過年,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再搬到圓明園來。太后、後妃、皇子、公主等家屬,也隨著搬進園子。等到入冬後,再由圓明園搬回皇宮大內。每年這樣兩次浩浩蕩蕩的大遷居,當時稱為“大搬家”。

作者簡介

李國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研究館員,中國檔案學會檔案文獻編纂學術委員會主任。著有《清朝十大科場案》等14部著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