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孔子教誨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哪裡是希望他做詩呢

“不學詩,無以言”,意思詩,不學習詩,就沒辦法講話,這是是孔子在《論語•季氏》裡,教誨兒子孔鯉的話。孔子非常重視詩的作用。孔子晚年,著《春秋》,刪訂《詩》,編定為305篇。

孔子強調對詩的學習,哪裡是孔子希望兒子成為詩人作詩呢!春秋時代,也沒有專業詩人。孔子始終是從政治及道德倫理的角度看待詩之作用。

他曾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孔子把學習詩是放在“孝”,“弟”(悌),“愛眾”,“親仁 ”,這四者之後的。你把前面做好了,還有余力,那就學習文化吧,當然包括學習詩。

孔子又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誦讀詩三百首,是教他搞政治,搞不了;出使四方,在外交場合要賦詩言志,又不能獨立作對應,背再多的詩又有什麽用?

所謂的“專對”,大概是這個意思,在春秋戰國時代,一國的外交使節出使國外,隻接受使命,到了國外,面對複雜情況,如何應對,只能隨機應變,因為沒辦法請示國內。

孔子的重視學詩和寫詩是為了禮教政治,不是讓你學了詩,弄那些風花雪月的東西就到頭了。孔子的文藝觀,特別強調藝術的功利性。孔子的學生子夏問他,老師啊!《詩經•衛風•碩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幾句怎麽解釋呢?這明明是描寫美女嬌娃的漂亮迷人的句子,孔子也引到禮方面去了。(《八佾》)

為什麽非要說,不學詩,就沒辦法說話。在春秋時代,一國的外交使節出使他國,在正式的場合、宴會,要賦詩言志,使節要能根據當時的情景,背誦《詩經》裡的詩,表達思想感情、趣味志向等。使節表述的權威性來自誦讀《詩經》,這樣主客才能稱意。你結結巴巴背不出來,你就失去了話語權,你就是個大蘿卜,沒文化,給國家丟面子。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裡記載了吳國公子季劄出使魯國觀周樂,季劄賦詩,大有風頭,大有來頭。後來有人說,登高賦詩,可以為大夫矣。學詩的重要性大著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