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食、文化、人情味,都讓這個國語10級的老外拍出來了

說的好吃的我們總能列出長長長長的單子。

高檔餐廳裡的精致昂貴的異國特色菜、街邊辣乎乎的冷鍋串串、樓下叫賣的小餛飩、排2小時隊才吃到的網紅店招牌……

只要有錢、有閑、有攻略,我們能品嚐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街頭美食鬥士2》

在那麽多美食中,你最想吃哪一道菜?

橘子君想了好久好久,竟然真的得出了答案——

我最想再吃一次,小時候奶奶做的燉菜。

肉、土豆、豆角、茄子、粉條,鐵鍋大亂燉。

滿滿一口塞到嘴巴裡,軟軟糯糯浸了湯汁兒。吃得急了有點噎,趕緊捧起碗喝一口粘稠的玉米面粥,舒坦。

說起來沒什麽特別,但對於離開家鄉的人,這味道真的很難重現。

那是記憶的味道,而那滋味——

《奶奶最懂得》

美食節目看了很多,《奶奶最懂得》不是最稀奇、難度系數最高、看上去最美味的。

可它抓住了讓人無法拒絕的點——

奶奶做的菜。

從小愛吃的英國人大米,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國語。

因為最想念奶奶的味道,他來到安徽、浙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

既跟16位奶奶學做菜,也利用食材自創中西合璧的創意菜做給奶奶吃。

這裡有美食、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和傳承,也有奶奶最懂的家的味道。

第一期,大米來到以“長壽面”聞名的浙江潘周家。

因為祖先是安徽人,潘周家的房子有徽式建築的痕跡,以木構架為主。

走過大大小小的院落,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大場面”:

長長的面條像簾子一樣搭在架子上,染個紫色,直接變紫菱的“一簾幽夢”。

這些面看上去粗細均勻、有韌勁兒。

感覺真的可以安在古琴上當做琴弦演奏了呢。

在“長壽面簾”之間,大米遇到了第一位老師——

一輩子做長壽面的陳奶奶。

拜了師,大米騎著小三輪,按照奶奶的菜單去買食材。

這裡的“買”跟咱們往常去超市選購不一樣,大米直接下菜地了

不打農藥,純天然無汙染,大米一聽,直接把菜往嘴裡塞。

下地摘了油菜,大米又去隔壁大叔家扛了一袋麵粉,還在窩裡掏了幾個鴨蛋。

滿載而歸後接著奶奶,搖著鈴鐺樂滋滋地穿過面條“簾”去了奶奶家。

下面條嘛,誰不會。

開火煮水、做個蛋餅切成條(或者直接進鍋荷包蛋)、下面、燙青菜、撒肉丁,3分鐘就成了!

我們都知道怎麽煮麵,但沒想到,奶奶是從“面條”開始教起的:

水裡加鹽融開和面。

圈成麵團再放到地上敲打。

麵團敲打好要把它拍成一塊“大餅”,像蚊香盤一樣轉著圈切開。

這樣會拉出來一條線,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這條線搓一搓拉一拉,讓它的外形更接近我們吃的面條,然後掛在杆子上曬乾。

現在看上去已經很接近我們開頭看到的“面簾”了。

但這還不是結束。

奶奶還要把黏在一起的面分開,每一根都要“獨立行走”。

當然,斷掉的面也要接起來。

吃過很多次面,橘子還是第一次看製作面條的過程。

本來橘子還苦惱,軟軟的面被曬乾後那麽脆,拿下來不會斷掉嗎?

沒想到,奶奶用剪子貼著木杆,“哢嚓哢嚓”幾刀就完成了!

真·手藝人的智慧!

對我們來說,這過程太繁雜,太無趣。

但65歲的陳鳳青奶奶,幾乎有50年都在做這樣重複的動作。

把面拉開、曬乾、拉開、曬乾……

她說:

有這麽多功夫花下去,做不成這個長壽面。

奶奶對她的面很有一份責任感。

這麽多年了,每一次曬面還是擔心有顧及不到的地方,晚上睡不著、白天吃不好,一天確認好幾次面跟面已經分散。

正是因為有陳鳳青奶奶這樣負責任的傳承人,有數百年歷史的長壽面才會一代代傳下來,而潘周家也成了做長壽面最有名的地方。

如今,奶奶的女兒也繼承了她的手藝。

奶奶為大米做了中國傳統的長壽面,大米也為奶奶做了一道中西合璧的法式鴨絲湯面。

先把鴨腿的肥油煎出來。

蔬菜就用這裡種植的有機蔬菜:

胡蘿卜、芹菜、蔥是燉菜三姐妹,把它們跟鴨架放到一起當湯底,再放幾片生香葉提香,加鹽和黑胡椒粉。

都準備好了就加水和鴨腿開燉。

差不多一個小時,等鴨腿肉可以輕鬆撕開,就可以煮麵了。

剛才奶奶不是做了蛋餅嗎,大米也放鴨蛋,他用7分鐘煮了一個溏心蛋。

一切完成好,就剩擺盤了。

盛上面、夾幾塊燉的軟乎乎的胡蘿卜和芹菜,切一半黃澄澄的溏心蛋,把鴨肉絲摞在最上面。

哦對了,別忘了撒幾粒芝麻。

一碗美味又好看的鴨絲湯面就完成了。

打完牌正好吃上面,奶奶很滿意的表示:

兒子都沒有這麽好!

並提出修改意見:

面可以再軟一點。

哈哈哈哈奶奶太實在了!

大米讓奶奶猜食材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奶奶的眼睛已經看不清了,連黑芝麻都要近距離仔細看才能看出來。

她的孩子們希望她能少工作多休息,少賺幾塊錢也無所謂,缺錢了還有孩子們呢。

但奶奶就像大多數中國婦女,這輩子奉獻慣了。

從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到孫女、外孫女,孩子們全是她一個人帶。

洗衣服、洗尿布、做飯……帶小孩她就帶了28年。

從年輕時嫁進這個連被子都沒有的小家,她就從無到有,為自己的小家庭忙碌著。

直到如今到了“享福”的年紀,她依然任勞任怨為了讓下一代人生活的更舒適而努力著。

在大米告別前,奶奶還惦記著為兩個兒子燒飯呢。

只看一期《奶奶最懂得》就明白,這節目除了美食、文化,最突出的就是人情味兒

張奶奶和丈夫總是互相陪伴著一起工作,老兩口夫唱婦隨,光看著都讓人幸福。

82歲的楊奶奶面對拍攝和“外國人”一點都不緊張,像個快樂病毒感染著其他人。

在她身上,我們意識到數字越來越大的“年齡”沒什麽大不了,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就能一直做個快樂的小姑娘。

女婿因意外事故去世,外孫又在外求學。

洪奶奶即使73歲高齡,依舊每天來女兒的小店幫忙。

從前是女婿照顧她,現在是她照顧孤獨的女兒。

外孫女出去打工賺錢,林奶奶照顧起了外孫女的3個孩子。

雖然很吵、很辛苦,可每當孩子們喊著“大婆婆”一窩蜂跑過來親你臉蛋,一切辛苦就都是值得的。

這些年林奶奶去過澳大利亞帶孫子,也去過上海帶孩子,哪裡有需要,她跟老伴都毫不猶豫去幫助孩子們,希望能減輕他們哪怕一點點的負擔……

跟著大米的腳步,我們了解了很多美食,也認識了很多奶奶。

奶奶們傳承著文化,也守護著家。

我們總能在以一個個不同又相似的故事中想到家鄉和最疼愛我們的奶奶。

那些我們很需要但又總在繁忙日常中被忽視的家和愛,奶奶最懂得

最後一句

想奶奶了,給奶奶打個電話吧。

【橘小電】微信,進微信群啦~等你來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