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碼易居資本市場以退為進 覬覦二手房市場大蛋糕

  解碼易居資本市場屢屢以退為進 得隴望蜀覬覦二手房市場大蛋糕

  每經記者 吳若凡 董青枝    每經編輯 魏文藝    

  7月20日,易居企業集團(02048,HK)正式登陸港交所,現場的易居企業集團董事長周忻一席藍色西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畢竟,這是他陪伴這家地產服務企業敲的第5次鍾了。

  而這一次,周忻更加高頻地強調一句話:易居要做中國最好的房地產服務生。

  成立18年,5次上市,“易居系”的資本路徑又有了新規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觀易居企業集團的招股說明書發現,這家一向擅長“跟開發商打交道”的企業,已經躍躍欲試於“跟經紀公司加深關係”。但在當今異常緊張的二手領域“蛋糕紛爭”中,盟友和敵人都不少,大家內心各有所思,雖然目前“水面”上仍一片平靜。

  “以進為退”登陸港股

  成立18年,5次上市,“易居系”一路走來頗不平順。

  2007年易居(中國)控股在紐交所上市,彼時發行價每股13.8美元,順利融資2億美元,易居(中國)控股股價攀至高位的時候,一度高升至36美元/股,堪稱當年的美股新貴。

  然而好景不長,易居(中國)控股之後的股價一路走低,並於2016年退市,每股私有化價格只有6.85美元,不到當初發行價的一半。上市10年,投資者慘敗。

  2009年,中國房產資訊集團(CRIC)從易居(中國)控股分拆出來,在納斯達克上市,每股(ADS)發行價是12美元,在美股“圈了”2億多美元。

  不過此後中國房產資訊集團的股價表現也不理想,2012年5月正式退市,退市時公司股價跌到了5美元/股,不足2009年IPO時發行價的一半。

  而2016年易居中國從美股退市時,每股股價為6.85美元,整體市值僅為9.87億美元(大約人民幣65億元)。

  私有化一年多之後,易居中國重新啟動上市。2018年7月20日,易居企業控股登陸港股,以最低發行價14.38港元/股開盤。

  不過,同樣沒法避免一時顛簸——上市當日即遭破發,隨後幾天股價低迷。

  這一切,外界在資本市場浸淫多年的周忻身上,只能看出4個字:寵辱不驚。

  實際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路雖有漲有跌,截至目前,易居系在美股上市的企業有樂居、钜派,新三板掛牌的築想科技和太德勵拓。而此次易居“以退為進”繞開A股市場,完成資源優化配置後登陸港股,總市值上漲到超200億港元。

  備受資本市場青睞

  易居港股上市首日身價就超過200億港元,遠超另一家一手房代理行業的龍頭企業世聯行(7月26日收盤時世聯行的市值為130億元人民幣)。

  兩家企業在一手房代理收入處於伯仲之間。世聯行2017年進駐2100個項目,代理銷售業務收入37.79億元人民幣。而易居則代理了1028個項目,代理收入為39.3億元人民幣。

  單就代理項目數量和收入,易居似無明顯優勢。但在資本市場上,易居卻明顯更受青睞。

  對此,國際地產資管公司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易居上市之前可能簽過類似對賭的協定,因此要以一個較高的市值上市,這也是其上市即破發的原因。而看其這段時間股價的波動,說明多空雙方尚在拉鋸中,市值還未最終穩定,因此也不能說明其最終市值一定高於世聯行。易居在IPO時由於客觀的第三方因素存在市值被拉高的可能性。

  而丁祖昱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易居上市前沒有簽過對賭協定。

  一位不願具名的證券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相比之下,兩者市值差在平台,易居有更好的平台優勢和流量優勢,互聯網的基因更強一些。同時,易居其他業務能力強,綜合效益高,雖然二手房短期沒有收益,但是讓投資者看到了其未來前景。

  在估值上得到了明顯提振,而按照周忻的說法,“易居的估值本來可以到400億。”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再度上市,易居更大的野心在於另一個“新領域”——房地產經紀服務。

  分食經紀服務“蛋糕”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目前易居的業務線主要分為三條:一手房代理服務;房地產數據及谘詢服務;房地產經紀網絡服務。2017年,這三個板塊的貢獻率分別是84.7%、13.6%、1.7%。

  其中,前兩條繼承了易居“服務房地產開發商”的傳統,最新的房地產經紀網絡服務則顯然瞄向了(二手)房產經紀公司。

  2016年,易居企業集團啟動二手房交易板塊。在管理層的規劃中,2016年~2018年為該板塊的投入期。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易居有18000名銷售人員,每提高1000億元銷售額,就要增加幾千名銷售員。易居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是業務增長需求和人員匹配不足的矛盾。二手房目前還是平台模式,並不需要太多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從去年開始,易居已以“房友”的品牌,迅速在全國覆蓋二手房中介門市。

  截至今年上半年,易居對外宣布,易居房友全國合作門市突破8000家,而其今年的目標是開店總量超過1萬家。

  就規模而言,易居無疑正試圖衝擊行業第一的門市數量。

  實際上,丁祖昱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易居房友的模式,就是利用現有平台嫁接新房資源,形成一二手聯動。”

  在其看來,“易居不變的,是要繼續做大規模;變的,是在房地產交易各個環節有一些突破。希望二手房平台是一個細分切入點,通過服務中小微企業,做好一二手聯動,和其他平台形成差異化競爭。”

  無疑,無論是否有意,在一手房代理上有獨特優勢的易居,加碼二手業務已是勢在必行,這客觀上即是分食二手經紀公司服務的“肥水”。

  此外,丁祖昱表示,房友還在謀劃一些新的業務,比如說金融服務,引入一些金融機構來為買賣雙方提供一些金融方面的支持;還有裝修服務,二手房買賣完成之後,提供給購房者進行裝修相關的配套裝務。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易居其實並沒有真正進入二手房市場,這不是二手房模式,而是讓二手房平台幫著賣新房。且這種模式在全國並不普遍成立,平台分布很不均衡。比如南京新盤二手房價格倒掛,新盤不夠賣,並不用找二手房中介幫忙賣。此外,這部分業務有個問題是,大部分收入都是平台的,而平台是加盟的。但不能武斷的評判未來發展及業績,只能說按照目前市場情況,二手房平台賣新房還不是主流。

  差異化競爭策略

  不過丁祖昱認為,易居和58同城、安居客、貝殼找房等平台的差異非常大,目前還沒出現正面競爭。

  在已經紛爭不斷二手房領域,不少行業人士對於易居的“來勢”也持客觀態度。

  以易居和58同城、安居客的對比為例,上海中原地產董事副總經理劉天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易居的客戶主體是開發商、用戶是中小中介公司,一般個人用戶很少去這個平台上尋找房源或者盤源。而安居客的客戶是中介公司,用戶則是中介經紀人。

  在模式上,易居和安居客也無直接對壘。

  實際上,丁祖昱曾向《每日經濟新聞》直言,易居房友的主要功能是“賦能”,即在易居平台之上為中小中介提供品牌、系統、專業服務、交易支持、新房資源等。同時,易居不收取任何的加盟費和服務費。

  劉天暘告訴記者,房友給二手賦能,本質就是通過免費的方式培養習慣,“我幫你翻牌,以補貼門頭的形式打廣告,擴大影響力。”

  也正是這一舉措,2017年,房友的虧損在1.25億元人民幣左右。對此,丁祖昱表示,目前二手房板塊開始有收入,剛開始確實在虧損,但情況會越來越好。預計2018年虧損額將減少,希望在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

  58集團高級副總裁葉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則表示,安居客主要還是靠平台的力量,公司目前在幾百個城市、鄉鎮都有布點,獲取了廣泛流量。並且安居客的站位一向清晰:不做交易,隻做平台。更多是服務全行業的經紀人,從這個點上我們不會有利益衝突。

  具體而言,葉兵表示,房友起家的業務是“門市管理系統”,更偏重於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即對中小門市提供資訊支撐,主要能提升經紀人工作效率。58安居客的系統,能提升經紀人公司獲取交易線索的能力。

  “現在很多中小經紀人,同時在用房友系統和58安居客的系統,雙方並不是非黑即白。二手行業,也歡迎像易居這樣的企業能夠進入。”葉兵表示。

  “現在中介領域的加盟模式,盯得就是中小中介,拚的是品牌、工具、客源數據,以及技術力量,各家都會在相似的方向加大投入。”劉天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葉兵認為,對行業而言,有更多企業進來是好的,這意味著有更多人去服務這個行業。而這個行業的趨勢是,更多向中小經紀公司去傾斜,不管是通過加盟體系、還是ERP系統,更多企業願意投入力量去服務中小經紀公司,覆蓋範圍也能更廣泛,比如涉及到三四線的公司,擴大行業的優化幅度。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