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0歲的“糙漢子”,一開嗓為什麽會有俏皮的少年感?

《我是唱作人》真是神仙節目,繼被梁博的性張力迷倒之後,新一期,我又發現了一個寶藏。

他,就是下半區的補位歌手,郝雲。

郝雲???

說起這個名字,可能大部分的吃瓜群眾,在街上隨便找幾個大媽大爺叔叔阿姨大姑娘小夥,都會表示很陌生。

但是,郝雲又絕非無名之輩。

他在圈子裡有口碑(《我是唱作人》下半區的金志文、胡海泉都和他很熟),他上過春晚,唱過電影主題曲,《活著》《去大理》都是紅出圈的作品。

只是,郝雲這個人實在太低調。

他幾乎不上綜藝,長期隻活躍於各大音樂節和巡演舞台上,所以不關注音樂圈的人,真的很少有機會聽到這個名字。

郝雲也說參加《我是唱作人》就是想更多人聽到他的新歌,“這是一個酒香就怕巷子深的年代”。

不過,《我是唱作人》的舞台再次證明了,是金子總會發光。

郝雲作為補位歌手,第一次登台就贏了常石磊。

他幽默又接地氣的音樂風格打動了很多人,“大媽的廣場舞和公園裡的小京胡”“當我們跳跳跳起舞,好像真的什麽都不在乎”……

郝雲唱歌的時候,底下的人都忍不住跟著哼,常石磊雖然是對手但也一直嗨一直跳。

郝雲的歌是讓人快樂的,常石磊在後台一直蹦蹦跳跳。

而我,講真,其實也是第一次認真看郝雲的表演,但是,第一次就被吸引了。

表面上,郝雲是一個40歲的大叔,聲音也是略帶滄桑的大叔嗓。

可沒想到,他唱出來的,不是苦大仇深和憤世嫉俗,反而是能讓人眉頭舒展會心一笑的音樂。

我喜歡的,正是郝雲身上這種奇妙的反差萌。

一個糙漢子,一開嗓,為什麽會有俏皮的少年感???

郝雲在台上也是非常享受非常快樂

郝雲用他的音樂,

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非常想知道,

大叔的少年心是怎麽煉成的?

這一切就要從郝雲怎麽走上唱作之路說起。

郝雲,1979年,出生在河南鄭州市。

家裡父母是石油系統的員工,沒有人搞音樂,郝雲接觸唱作,據說是因為他姐夫。

在郝雲13歲那年,姐夫為了追姐姐,每天都彈吉他唱歌給她聽,後來追到了,姐夫就把吉他閑置了。

郝雲覺得自彈自唱挺有意思,便撿起來玩,結果一玩上癮,音樂也從少年時的衝動變成這輩子最大的愛好。

2010年《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專輯封面,郝雲抱著吉他開懷大笑

儘管接觸音樂是偶然,但搞音樂,郝雲卻很有天賦。

他19歲就去了北京舞蹈學院教音樂。

當時郝雲是學校裡最年輕的老師,每天騎著一輛大摩托上課,長髮飄飄,還有一個外號叫“將軍”。

而在那群叫他將軍的學生裡面,有一個就是江一燕。

江一燕說,郝雲在學校可帥可帥了,學生都喜歡他,和他打成一片。

郝雲和江一燕後來還在音樂上合作了,郝雲是江一燕《我不》那首歌的製作人。

可是,學校雖美好,但那都是象牙塔的生活,想要站在舞台上唱歌的郝雲,待了6年,還是辭職了。

辭職以後,郝雲幾乎做了一切和音樂有關的工作。

“在酒吧裡面彈琴,也組樂隊,做樂手,做吉他手;還做錄音室,做編曲,什麽電影后期製作,現場音樂會的錄音等等。”

這期間積累的人脈,成了郝雲的財富。

他這次上《我是唱作人》就說,自己的優勢就是人多,樂隊常規班底有九個,都是從十幾年前一直跟隨他到現在的,無論去哪裡表演都很有安全感。

雜七雜八的事情通通做了一輪,又有固定的樂隊班底,郝雲的心又大了。

2006年,27歲的郝雲決定開工作室做屬於自己的專輯。

郝雲定義的「自己的專輯」,就是作詞、作曲、編曲甚至混音全部“一腳踢”自己做。

之前工作時學習到的技能終於可以用上。

郝雲先是推掉所有工作,花7個月時間,每天隻睡四個小時,沒日沒夜地在家裡創作。

之後歌寫完了,他又再花了14個月做混音,一共用了21個月,幾乎把自己的積蓄都花掉才做完第一張專輯。

從13歲到27歲,從吉他迷到音樂老師再到自己組建樂隊出專輯,郝雲關於音樂的每一步,都衝勁十足。

他那時的少年氣,就是抱著做音樂的念頭,不停向前衝。

郝雲沒想過放棄,是因為他相信這是他喜歡的,他選擇的,他擅長的。

而事實上,郝雲的音樂確實做得好,他把那21個月寫好的歌發到網上,就被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環球唱片相中了。

2008年,郝雲正式推出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北京》。

簽約了唱片公司,按道理說,就不需要一個人再包攬所有創作。

但是郝雲,還是和以前,保持著對音樂的純粹。

他堅持專輯所有環節都要參與,每一首歌都是他寫的,每一張專輯都要他100%滿意才發。

正因為如此嚴苛,所以,郝雲的專輯都是三年左右才發一張。

一個歌手這麽久才發新專,肯定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但郝雲堅持把原創性放在市場之上。

他不愛炒作,不搞行銷,不喜歡蹭流量。

即便是2014年,郝雲有兩個絕佳的宣傳機會:

年初上了央視春晚,9月寧浩的電影《心花路放》又讓他的主題曲《去大理》在文青圈走紅。

2014年馬年央視春晚,郝雲演唱他創作的《群發的我不回》,這首歌當時還是挺火的,很多人都覺得寫出心聲,“不管你是誰/群發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給你面子/實在是覺得太累”。

可郝雲,卻還是一如既往低調,上完春晚,搞完電影,回過頭,他還是繼續老老實實地寫歌。

“我從十幾歲到現在30多,做過跟音樂有關的幾乎所有工作,這些經歷雖然不足以讓我百毒不侵、刀槍不入,但起碼讓我覺得寵辱不驚。這點事,真的不足以改變我,真的太不足以了。”(搜狐娛樂)

然後,他這一低調,就低調了五年,直到最近的《我是唱作人》他才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裡。

別以為上綜藝,郝雲是開竅打算來攢流量了,他說參加這個節目只是為了逼自己多寫寫新歌。

只要一切和創作有關的事情,他都感興趣。

只要一切為了炒作而做的音樂,他都反感。

郝雲的想法,在那些熱衷追捧流量靠流量賺錢的人眼裡,一定是很傻的,可傻裡傻氣和純粹本身不就是「少年感」的一種嘛。

郝雲在《開飯啦!唱作人》裡說過,他做音樂這二十幾年,都是專注於創作和演出,幾乎所有舞台都演出過。《我是唱作人》第一首歌就能打動人,因為郝雲功力特別扎實啊。

純粹的人總是閃閃發光,除此之外,我還特別喜歡,郝雲的狀態。

他寫的歌,給人感覺很舒服,不裝不假不矯情,所有創作都是來自於生活和經歷最真實的感悟。

27歲的時候,郝雲會為是否堅持理想而迷茫,“理想它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實現它到底有什麽意義/我也曾想到過放棄/可終究還是沒有這個勇氣。”

但到了34歲的《活著》,他又已經想通了。

城市裡大多數人都像螞蟻一般過著勤懇卻又疲憊的生活,“都說錢是王八蛋,可長得真好看”。

但是,即便是這般營營役役,他仍希望留著一點生活的尊嚴:

“不卑不亢/不慌不忙/難道說六十歲以後/再去尋找我想要的自由。”

《活著》MV

現在40歲,郝雲站在《我是唱作人》的舞台上,唱《陽光一般燦爛的日子》,就顯得更豁達了。

“當我們唱唱唱起歌/我們真的很快樂/當我們跳跳跳起舞/我們真的什麽都不在乎”

郝雲說,這首歌便是他如今的心境,努力地抵抗生活帶來的麻木感。

“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麻木,生活越現實,你就越需要給自己自我教育,知道自己快樂的點在哪兒,自己最幸福的是什麽。”

那郝雲的快樂和幸福來自哪裡?

他很清楚,從13歲拿起吉他那一刻開始,音樂便是他的快樂之源。

他是真的很喜歡唱歌這件事,所以他才會寫到,即便在陽光一般燦爛的日子,我們仍然可以唱歌跳舞找樂子。

他是真的很享受在台上表演的感覺,所以他才可以用激情感染人,讓觀眾在他的旋律裡感受到快樂。

寫到這裡,我已經明白了為什麽郝雲雖然形象不是俊美型,但他依然沒有中年人的油膩和戾氣。

這是因為此時熱愛音樂的他,其實和13歲那一年那個彈吉他的少年並沒有什麽區別。

他仍然純粹地做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仍然可以從這種純粹的音樂中得到最大的快樂。

“我的歌裡出現得特別多的詞是理想。

我原來的理想實現了,我曾經最感興趣最希望得到的事,是站在台上彈自己的琴唱自己的歌,成千上萬人和你一起大合唱,現在實現了,很爽很幸福。

但是,我擔心我會對這件事變得麻木。

所以說現在的理想是什麽,就是我希望自己不要變,繼續不卑不亢地做我自己喜歡的事。”

而所謂「少年感」也是如此。

白敬亭劉昊然這些20+少年,他們的少年感來自於天然、青澀和陽光。

而郝雲人到中年仍保有少年氣赤子心,則是因為他有一種經歷世事之後依然選擇快樂的通透。

之前有句話被雞湯文寫得有點爛了:“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但把它放在郝雲這類音樂人身上,卻是合適的。

純粹、熱血、真誠這些少年時代美好的東西,可以不為時間所改變。

正如郝雲說:“我最大的慶幸就是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堅持了一樣我自己喜歡的東西,我沒有人聽任何人的建議,是我選擇我喜歡音樂我喜歡彈琴。”

選擇你喜歡的,才有可能長久。

選擇你喜歡的,才有可能幸福。

生活不完美。

但我們可以用熱愛,讓它變得簡單些、快樂些。

花癡女王|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收看更多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