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Zoom納斯達克159億美元的“極簡”生意經

“我與Zoom的旅程始於對獨立的渴望,即能建立能讓用戶滿意的東西,一個真正的視頻優先統一通信平台。IPO是我們在向世界大聲地呼喊……”這是昨日Zoom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在部落格中寫下的一段話,字裡行間飽含深耕9年極簡主義終開花結果的激動。

根據Zoom的招股書,Zoom早先於今年的3月22日便做好了第一次敲鍾的備案,擬議的符號為ZM,發行價略高於發行區間為36美元。按照原先計劃,Zoom此次募集資金為7.51億美元,根據計劃市值將達92.4億美元。伴隨急促而悠揚的鍾鳴聲,Zoom的開盤價也讓人側目——“65美元,較發行價上漲80.5%”,截至發稿前,股價穩定在62美元,較發行價上漲72.2%。Zoom出師告捷,代表著極簡主義產品力的勝利。

溯源Zoom的前生今世

“超千萬的下載量”、“熱門免費中排名第二”、“4.5星的好評率(高於思科Webex的4.4星,而Webex則是Zoom創始人袁征的前東家)”種種數據都足以說明這是一個現象級的產品。Zoom是一個極度聚焦與遠程會議的極簡產品,普通用戶打開zoom後,無需登錄只需輸入會議號便能加入視頻會議,付費等相對複雜的操作,都集中於會議主持人一側,相對於其他笨重的競品,Zoom的簡單易用似乎已經到了極致。

2011年是Zoom誕生之年,也是Webex被思科收購的第四個年頭。Zoom的靈魂是袁征,一名在Webex呆了14年之久的華裔。創業伊始,他也猶豫了很久,當時他已升職為思科工程副總裁,對於大多數華人工程師來說,位置已然是巔峰,創業路上充斥著太多的未知性,未來成敗與否誰也不明了。

也是這一年,視頻會議市場已是步入紅海——Polycom自收購鼎視通在中國市場以來,以51.4%的市場份額領跑,並推出Polycom RealPresence平台、收購雲端視頻協作初創公司Vivu,全力備戰雲戰略;思科做出重大組織結構調整,裁員6500人,重點發力網真平台的整合;vidyo於2010年完成2500萬美元C輪融資後,依靠使用SVC技術方案的優勢,蠶食視頻會議賽道上寡頭的市場份額;Google開源WebRTC將其納為W3C推薦標準;微軟以85億美金正式收購Skype,在微軟內部宣告獨立。這一年頗有些“千團大戰”的味道,巨頭們雖能看到雲端服務的大趨勢但執行力欠缺讓視頻會議市場一直處於混亂的局面,洶湧渾濁的河面之下往往暗流湧動,這是機會到來的先兆。

複雜的流程、方案完全將用戶的體驗感隔離開來,這些紛繁複雜一直困擾著視頻會議上寡頭的內心。“不妨反其道而為之”、“用戶體驗至上”卻讓問題的脈絡在袁征的心裡逐漸清晰,企業通訊和當今的5G以及新能源汽車一樣,在當時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Zoom的定位也十分準確,即打造企業通訊雲服務。在厘清大方向之後,袁征說乾就乾,與他一同辦理離職的還有40多名Webex戰友,這也為Zoom早期架構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人才基礎。

Zoom的極簡主義道路

在思考“什麽是極致簡單”的道路上,袁征團隊將產品的方向定位為三個方面,即“高品質的音視頻質量”、“簡單便捷的入會方式”、“完善的解決方案”。但,實操往往要比策劃要難得多,“雲+端”模式需要大量的算法去解決丟包的的狀況,而丟包帶來的直接影響時視頻卡頓,這對一個視頻會議軟體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Zoom在這點上投入了大量人力支持。打開Zoom你會發現,相比於同類產品在登錄業面沒有花哨的廣告位,主操作欄除了“會議聊天”、“聯繫人”、“文件”以及“設置”四個模塊再無其它,還原視頻會議最初的質樸感。這種單一場景也告訴用戶“Zoom就是用來進行視頻會議的一個工具”。從根本上來說,Zoom瞄準的是B端的市場,也賭上了2B業務的未來前景。

起初誰也不曾想到天平的砝碼會傾向Zoom,近年終端計算能力的增強、4G網絡的普以及5G的呱呱墜地、自由辦公趨勢加強、SAAS(軟體作為一種服務)快速發展讓Zoom變得愈加有底氣。緣於Zoom一直運用“雲+端”模式進行協同,易用性和實用性是Zoom最好的核心壁壘。相比於傳統動輒十幾萬一套的視頻會議硬體設備,Zoom更貼合早期創業公司的需求。與此同時,從根本上來說Zoom只是一家為視頻會議提供技術的供應商,Zoom早期和tower合作案例(即tower提供平台,Zoom提供技術支持,類似於當今的今日頭條和自媒體大V的玩法)也佐證了這一點,產品的本身優勢讓Zoom不必花大心思去攫取客戶,從而更加專注產品本身的迭代與優化,進一步提高用戶粘性,這是來自產品本身的影響力。

Zoom的“生意經”

通過企查查發現,Zoom並沒有著急資本化操作,而是有條不紊的階段性成長。2013年1月的A輪融資,高通投了600萬美元;同年9月的B輪650萬美元則由維港資本注入;2015年2月的C輪融資,Emergence Capital加大砝碼到3000萬美元,而兩年後1月份的D輪融資,紅杉海外的1億美元的超級加注直接讓Zoom一躍躋身獨角獸,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18日,Zoom成功在納斯達克IPO。

根據Zoom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1月31日的上個財年,Zoom累計營收3.305億美元,同比增長118%,淨利潤為76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虧損382萬美元。目前Zoom的運營利潤也正處於盈利與虧損持續轉換狀態,單從這一方面來看並不是一個好兆頭,這也是早期Zoom的雲端模式留下的後遺症,雲端則意味著不斷的燒錢。但按照時間線來分析,2017-2019年zoom的財政年度收入分別為6080萬美元、1.51億美元以及3.350億美元,通過簡單測算得知2018和2019財年的年收入增長率分別為149%和118%,由數據得知Zoom的財務狀況偏於良性。

目前Zoom營收9成佔比來自於北美市場,亞太市場還有待開發,潛力仍有待挖掘。Zoom早期的產品線採用免費的模式,可200人同時接入以及易用性的產品形態也正和育行業以及SMB企業(中小型企業市場)對靈活性的訴求不謀而合,這也是為了早期在視頻會議的賽道上站穩腳跟,頗有些拚多多的發跡史的味道。而後期的三種付費機制(小型團隊14.99美元/月;中、小企業19.99美元/月;大企業19.99美元/月,分別在主持人數量、人員數量進行增值服務)相對於同賽道上競品以及傳統硬體模式來說仍具備相當的價格優勢,根據“Zoom的淨美元擴張率在2019財年增長到140”也直接表明Zoom的用戶支出在不斷增加,用戶粘性效益初顯。值得注意的是,在截至2019年1月31日的財政年度中,Zoom的344個客戶中有55%的收入超過10萬美元,這344名客戶貢獻了30%的收入,這是一個極佳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的經典案例。

回歸理性,即便不可否認這次是屬於極簡主義的勝利,但作為一種工具,眼下Zoom對工作流仍沒有足夠的掌控力(即內部流程的自動化),視頻會議筆記也是其所欠缺的重要方面。在去年的11月,一位技術人員對Zoom在弱網下傳輸狀態的測試也直接表明了Zoom的不穩定性。即在同一個 Wi-Fi 環境下,用同樣的一台 Mac ,做了兩次測試,在兩組通話的最初10秒,只是進行正常通話,在10秒之後,開始增加網損,同時限制上行與下行帶寬至 500kbps,結果是在帶寬受到人為限制後,WebRTC 的視頻通話用了20秒完全調整到了合適的碼率,而 Zoom則用了156秒。由此觀之,當外部網絡狀態發生改變時,Zoom的校驗、調整能力並不令人滿意,帶來的影響則是直接導致通話質量降低。

除此之外,單一場景化的實用便捷主義勝利只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桑明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