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8塊碎片,歷經13個月,被粘成鎮館之寶!

20世紀70年代初,

為配合北京的城市改造,

元大都遺址的探尋、勘察工作

也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

隨著發掘深入,

不可思議的事出現了。

在清理過程中,

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地窖,

這個窖藏上面當時放著一個瓦盆,

蓋著一個口,

裡面發現了16件器物,

其中10件是青花,

6件青白釉瓷器,

而最為引人注目的,

是一把造型奇特的青花扁壺。

然而這件器物出土時並非是完整器,

而是48塊碎瓷片,

最大的有13厘米,

最小的2厘米左右,

僅如指甲般大小,

好在鳳首和扁壺的主體紋飾部分都在。

這件器物出土後不久,

文物部門就對其進行了搶救性修複。

第一次修複的過程比較簡單,

只是進行了簡單的拚對,

鳳首和主體部門是完整的,

部分缺失的地方,

就用石膏進行修補,

正面的青花紋飾用粉質顏色粗略接筆,

背面的花紋則未作處理,

呈現石膏原色。

這件器物修複後

一直收藏於首都博物館,

在隨後的30多年裡,

元青花鳳首扁壺便以這殘缺的樣貌

出現在《考古》雜誌裡、

郵票上、展覽中,

依然引來無數驚歎。

直到2003年,

首都博物館新館籌建,

首都博物館特邀

上海博物館古陶瓷修複專家蔣道銀先生

對青花鳳首扁壺進行二次修複,

業內稱其為“展覽級”修複。

據蔣先生回憶,

這件扁壺雖然造型優美奇特、

紋飾生動、釉色瑩潤,

然而破損卻相當嚴重,

粘接後僅僅高18. 7厘米的橢圓小壺,

全身殘缺孔洞達17處。

蔣先生對其殘缺部位進行了重點“美容”,

就是用現代高科技的

無色無味環氧樹脂加填充料

配製膩子補缺,

最後再用高分子油漆顏料

噴塗底色、繪畫紋飾等工序,

歷經13個月,

使這件鎮館之寶

借助於高科技手段得以重生。

鳳首扁壺不僅重獲完整之身,

而且殘缺的青花紋飾、

釉面蘇麻泥青下凹結晶斑點一一重現。

這時,再看這件元青花壺,

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它以昂起的鳳首作流,

以卷起的鳳尾作柄,

鳳身繪在圓形壺體上部,

雙翅垂至壺體兩側,

壺體下部則裝飾盛開的牡丹,

呈現一種鳳鳥飛翔於牡丹叢中

頗富情趣的情景。

白地藍花,色彩鮮豔,

清新雅致,主題突出,

更增添了幾分藝術感染力。

然而令蔣先生不解的是,

在粘接完整後,

發現將它平放向前傾斜3至5度時。

壺柄上方有一小環施釉不全,

呈露胎狀,

原來該件國寶出窯後就存在缺陷,

也許正因此而流散人間。

年代:元

級別:一級文物

方位:首都博物館4層瓷器展廳

如今,

在首都博物館瓷器展廳中,

有一個專門的展櫃陳列著

這把元代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

儘管殘損嚴重,

還是一件經過重大修複的展品,

但它仍然被視為“鎮館之寶”。

更有意思的是,

1999年的一天,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

蘆草溝鎮西寧莊村有一個殘疾農民,

叫馬忠,在農田挖土時

竟然也挖出了一個元青花鳳首扁壺,

大小、紋飾、形製,

和首博的那件幾乎一樣,

堪稱人間罕事。

這件稀世珍寶,

馬忠在挖出來即於當年6月18日

正式上交當地文物部門,

現收藏於新疆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