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爛番茄97%推薦,神奇女俠力推的青春片竟然來自她?

最近,在北美有部青春片非常受歡迎,爛番茄與metacritic兩大媒體評論網站,都給出超高分。

甚至,連神奇女俠飾演者蓋爾·加朵都發推力捧:

是的,就是最近北美上映的新片《高材生

本片上映至今,也頗受媒體好評。

爛番茄迄今,仍然保持著97%的媒體評價新鮮度,8.25分

metacritic同樣是51家重要媒體和影評人,給出了84分的高分,也是上半年北美最值得關注的一部青春片。

已獲must-see標簽,必看。

不過,這部電影,真正值得關注的,還不僅如此。相信你們也看到了,本片導演的名字,非常眼熟。那就是:

相信熟悉好萊塢的觀眾,都不會對這個名字陌生,從《豪斯醫生》就獲得關注,之後也曾出演過大量的電影和電視劇。包括《創:戰紀》《超級魔術師》等等。

不過,大家以往對奧利維亞·王爾德的認知,似乎都是她的樣貌或是身材,以往的她,其實更多是我們賞色欄目的常客,並且,會經常出現在各種性感明星年度榜單當中。

但是,這一回,她的身份卻有個大變化,這次,她是導演。

而她指導的這部,則是一部青春片,或者專業稱之為,成長喜劇(coming-of-age comedy)

說起發生在高中畢業季的成長喜劇,大家一般會想到什麽?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年齡段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憶,畢竟,每個時代也都有屬於自己的經典,比如1985年的《早餐俱樂部》,1999年開始的《美國派》系列,以及2007年的《太壞了》,都是在上映後風靡一時,具有代表性的青春成長喜劇。

縱觀此類電影,從1985年開始往後數的幾十年裡,其中的角色類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無外乎帥氣的校隊成員,混蛋的富家子弟,瘦弱的宅男書呆子,受歡迎的校園公主,戴牙套的平凡女孩……

這些角色的描繪和平衡取決於每部電影的需求,但本質基本上保持不變,男孩對性的癡迷,女孩對自身的物化,校園中存在的階層,都是影片中常見的背景和主題,而這一切風波也都發生在學生們封閉的小世界裡,他們隻考慮眼前和當下,對於未來和外界的認識或描繪幾乎是空白的。

這是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

隨著時代發展,如今的青少年已經變了,他們依然不成熟,依然會做出很多愚蠢的決定,但他們也開始關心,開始對世界感興趣,知道正在發生什麽,而電影和電視比變化的發生稍慢一步,近幾年才終於趕上了現實。

2017年的《伯德小姐》就為新世代的青少年成長電影打開了一個口子,一個全新的視角,通過真實細膩的描繪和奇思妙想的獨白,展現了人物複雜的情感世界。

《伯德小姐》將自己包裝成簡單有趣的喜劇,但它的一切都很複雜,很沉重,因為成長或者說是生活本身的真實情況,就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無論是親情,友誼,還是浪漫關係,經濟狀況,方方面面都可能使人焦慮,只是很少被如此完整地呈現在大銀幕上。

奧利維亞·王爾德在接受採訪時說,她看完《伯德小姐》之後,第一個衝動就是拿起電話給媽媽打電話。

好的電影自然能引發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而奧利維亞·王爾德首次執導的新片《高材生》也正是這樣一部電影。

《高材生》的劇本早在2009年就出現在好萊塢劇本黑名單上,在這十年間,年輕女性的遭遇和從前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好萊塢不斷變化的趨勢也推進和幫助了女性主導的故事,因此,如今的成片與最初的版本實際上已經關係不大了。

《高材生》同樣屬於新世代的成長喜劇,是Olivia Wilde的導演處女作,影片於2019年3月10 日在西南偏南電影節上首映,當時就得到了評論家的普遍喜歡與讚賞,5月24日正式全球發行,目前在MetaCritic上媒體評分高達84,爛番茄網站97%的新鮮度,作為處女作,也算是好評如潮了!

電影中,Amy和Molly是兩個即將畢業的高中生,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她們努力學習,遠離派對,看不上所謂的酷小孩,也不屑和他們為伍,兩人都堅信自己的付出會得到回報,即進入一流名校,擁有光明的未來。

由於學校的特殊政策,不允許學生們談論自己將要去哪所大學,以免大家產生比較心理,使部分未能進入理想大學的人感到沮喪。

因此,一直到畢業典禮舉行的前夕,Molly才意外地得知,她和朋友平時看不起的那些耽於玩樂的同學們,那些看起來從不念書從不做功課的人,和自己所預料的完全不同。

原來,那些看似不著調的人,在頻繁舉辦派對發生性行為的同時,還獲得了很好的成績,SAT考試拿了高分,並紛紛進入了常春藤盟校,有一位則直接拿到了谷歌六位數的offer。

兩人長久以來相信的事情忽然被顛覆了,學習和派對並非一定要二選一,原來也可以二者兼得,而她們自己過去所放棄的東西,或許都是白白地犧牲了。

於是,Amy和Molly決定在她們畢業前一天晚上彌補這一切,去參加城裡最大最放肆的畢業派對,把錯過的經歷都體驗一遍,這樣在整個高中時期,至少能擁有一晚的樂趣。

一個瘋狂而意想不到的夜晚,也因此開始。

畢業前的瘋狂一夜”這個概念早已有之,青少年因為進入大學前的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而做出瘋狂的事情,但大部分的情況下,主角是男性,比如《太壞了》,同樣也是講述兩個從小到大都是好朋友的男孩,計劃在進入大學前參加派對擺脫處男之身,從而展開的一場冒險之旅。

不過,就像很多人看到電影介紹時可能產生的第一印象那樣,僅僅將這部電影看成一部女性化的翻拍,事實上是既不正確也不公平的。

因為《高材生》並非僅僅是將角色換成女性演員重新複刻一遍劇情,儘管使用了相似的前提設定,但兩人“瘋狂”的原因,經過和目的都完全不同,在性格,友誼和感情方面也比以往的許多高中電影更加真實。

這首先要非常感謝全體女性寫作團隊,其中有兼任製片人的Katie Silberman,Emily Halpern, Sarah Haskins和Susanna Fogel,幾位編劇此前的作品包括諷刺浪漫愛情喜劇的《難道不浪漫》,ABC情景劇《花瓶妻》,動作喜劇《我的間諜前男友》等。

因此,對於年輕女性之間要如何交談如何溝通如何爭吵,都來自完全真實貼切的女性視角。

這看起來似乎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其實稍加注意的話,就不難看出,影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忽視或誤解了朋友對一個年輕女孩的意義。

在電影中,女性友誼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的,她們專注於談論少數幾件事,即男人,人際關係和購物,而談論起年輕女孩面臨的問題時,往往隻涉及對異性注意力的追逐,以及同性之間的欺凌和競爭,同性間的情感建立則被排除在外。

而大銀幕上的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經常受到男性的注視,她們對於性的反饋往往依賴於男性視角的觀察,既然現在我們處於一個對這方面認識日益提高的時期,更加應該意識到關於青少年性生活的經典描述的問題本質,不必再強化男性導演多年來一直在兜售的陳舊價值觀。

對應這個問題,《高材生》中引入了女同的設定,但並沒有過度關注這個取向所帶來的身份,而是更多地以此為出發點,提出女性對性行為的觀點。

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高中成長喜劇,而千禧一代也理應得到一個可以解決青少年焦慮問題的答案,能夠使得年輕人在觀看時,感覺好像是自己的生活以某種方式被放在電影上。

工程領域中有個短語叫“重造輪子”,指的是重新創造一個已有的或是早已被優化過的基本方法,這種行為浪費時間浪費資源且毫無必要,就像許多類型電影的結構都相似一樣,真正需要花心思的是細節,《高材生》中有的橋段就很有意思。

比如,在Amy和Molly的瘋狂之夜裡,兩人第一次吸毒產生了幻覺,導演將幻覺具象化地拍攝出來,結果是一個定格動畫,她們分別擁有了芭比娃娃的身體,而這分明代表了兩個女權者最為反對的社會審美,很有幾分素描短片的諷刺意味。

來自《伯德小姐》的女演員Beanie Feldstein在這部電影中可以說是無可挑剔,她身上有許多優秀喜劇演員的影子,當你在螢幕上看她時,會想和她做最好的朋友。

對許多女生來說,高中時期的好朋友就像是第一個靈魂伴侶,而能夠擁有一個陪伴你度過青春期,對你的喜惡情緒了如指掌的朋友,實在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這也是電影始終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

在片中,除了兩位主演之外,其余不同的學生也都各自擁有不同的個性,而不是象徵性的高中生刻板印象。

在《高材生》裡,沒有人屬於一個固定類型,就如同現實一樣,人們往往比他們看起來更有趣和複雜,而我們的第一印象極有可能不準確,有些看起來不學無術又沒有責任心的混蛋也許實際上擁有非常清晰的生活目標,並且正在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這也是Molly和Amy在這個夜晚的收獲之一。

正因此,在這部電影裡並沒有真正的反派,而要講一個缺乏反派的故事並不容易,尤其是在青少年電影類型中。

但《高材生》做到了,顯而易見,不一定要有個惡毒膚淺的啦啦隊長或者花心自私的紈絝子弟出現推動劇情的發展,記錄青少年本身就足夠了。

許多媒體報導盛讚《高材生》的包容性和進步性,說它改變了新一代的成年電影,但拋開這些意義,我們看到兩個青少年的成長,看到她們擺脫偏見,獲得勇氣與同情心,看到聰明的少女們在大銀幕上發光。

同時,還感受到導演所說的:

這部電影是“我對生命中所有女性友誼的致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