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灣區課題:土地太空資源緊缺 製造企業臨擠出危險

  土地太空資源緊缺 大灣區面臨新課題

  李乾韜

  1935年,日本的經濟學者赤松要發現,生產要素的變化會導致製造業發生轉移,落後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生產要素再度變化,產業則再度向相對更落後的地區轉移。赤松要的這一理論被稱之為製造業的“雁行理論”,又被稱之為產業結構的候鳥效應。

  寒冬將至,大雁南飛,這是求生本能。成本上升,製造外遷,也是企業的求生本能。珠三角近40年的發展也從側面印證了雁行理論。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是承接香港、台灣、日本等地的產業轉移,人工、土地等各類生產要素成本很低,加工貿易製造盈余豐厚,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短短幾十年,珠三角就完成了從農業基地到世界工廠的轉變。而今,當初的生產要素條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土地、人工變得很貴。大約從2006年開始,珠三角製造業開始有小規模外遷跡象。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一度令珠三角製造重鎮的東莞出現大片的廠房空置。近兩年,珠三角各地土地價格上升很快,產業太空日趨緊缺,更多的製造企業面臨被擠出的危險。

  製造業附加值較高的深圳也不例外。有機構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有超過1.5萬家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出深圳,其中不乏深圳本土明星企業。如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6年華為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松山湖;大疆科技2013年就在東莞買地;富士康將生產線移到了鄭州和貴州;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海派通訊等企業將生產線搬遷至江西南昌。

  雁行理論只是經濟規律的一面,原有產業遷出的現象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轉出地的產業更新條件已經成熟。在赤松要的雁行理論描述中,新的產業在舊產業轉出後得以成長。所謂產業更新其實也是新舊更迭,新的、更有創新力的企業正在淘汰舊的、低效率的企業。

  觀察企業外遷另一個有意思的視窗,是製造業的回遷。深圳市鍾表與智能穿戴研究院CEO楊景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講過一個小故事:前兩年外遷到湖北的一家精密電子企業又回來了。原因很簡單,在深圳,一個配件可用2小時配齊,在外省則要2個星期。製造業回遷,算的依然還是經濟账。現代產業的成本計算已並非土地、人工等傳統主要成本項目,更包含物流、人才、產業配套、融資等綜合要素。撇開回遷珠,即便是華為等將生產基地外遷,但總部依然留在深圳,這種做法無非是把企業的各類成本放在合理的位置,僅此而已。

  產業鏈就是利益鏈。企業無論外遷或回遷,背後的驅動皆是企業發展的利益考量。對珠三角而言,企業回遷固然充分說明本地綜合成本競爭力的改善,同時也給本地土地太空利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以深圳為例,早在2004年,深圳就已經在全國率先面臨著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四個難以為繼”的嚴峻困境。其中,土地太空資源緊缺問題尤為突出。自2012年起,深圳存量用地供應開始首次超過新增用地,土地開發強度超過150%。

  如何集約利用存量土地,成為擺在大灣區諸城面前的重要課題。

  (作者系時代周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