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歲童模被踢:別人家的娃是碎鈔機,而我是搖錢樹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前幾天,小童模妞妞被媽媽狠踢一腳的視頻,在微博上刷屏了。

視頻中的妞妞只有三歲,她剛把手中拿的小籃子小心放到地上,站在她身後拍攝的媽媽就一個箭步衝過去朝她的屁股狠踢一腳。

在該視頻引發網友熱議的同時,也將童模這一行業帶進了大眾的視野。

早前,就有人曝光:在中國有一種職業,可以讓你“一年開奔馳,兩年換賓利,三年住別墅……”。

就是送孩子去做童模。

當我們都在對996的工作制度表達不滿時,許多做童模的孩子卻是早上9點到凌晨2點,毫不停歇,一天拍幾十到幾百件衣服不等。

化妝、戴美瞳、燙頭髮、凹造型,經常夏天穿棉襖,冬天穿裙子,稍有不順從就被非打即罵……在他們稚嫩的外表下,裝飾了太多不符合這個年紀的“美”,違和的令人心疼。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孩子喜歡走秀和拍照,這樣既能滿足孩子的興趣又能賺到錢,何樂而不為?所以邊界到底在哪裡?我們不妨看看國外是怎麽做的。

很多國家都給未成年人參與演藝工作規定了嚴格的限制,包括限制工作時間、不妨礙孩子學業等等。美國和印度還有針對童星收入的規定,需要家長開設只有孩子成年後方可動用的账戶,把報酬中的一部分直接打入這個账戶。

法國作為一個時尚大國,兒童模特產業非常發達且體制完善,監管也十分嚴格:

3歲之前,童模的工作時間每天不能超過1小時;3—6歲的童模每周工作3個小時;6—11歲的每周工作4.5個小時;12—16歲的每周工作6個小時;若要招募學齡前的兒童,模特公司必須獲得警察局的授權。

但是即便這樣,還是對許多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多替自己的孩子考慮,給孩子一個健康美好的童年。

本期咪咕悅讀匯為你推薦來自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戰》,帶你了解科學的育兒方式,教你如何做好新時代的父母。

孩子·挑戰

(節選)

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

對孩子表現尊重

尊重孩子,就是說我們將孩子看作和我們自己一樣,是個享有同等決定權的人,但這樣的權利,並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

每個人在家座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權利。

民主的生活方式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如果只有一方被尊重,這就不是平等。我們必須明確表現出對孩子權利的尊重,這需要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在期望太高或期望太低之間找到平衡。

在遊樂園常常會見到全家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其實不難解決。離開家之前,大家可以商量好每個人的花銷額度是多少。每個人都要清楚,這是個人的全部花費,不會更多。還有,為了人身安全,也可以在離開家之前說清楚,哪些項目可以玩,哪些項目不能玩。

如果父母的堅定態度在家裡贏得了孩子們的尊重,那麽一家人出去玩就會很順暢愉快。到了目的地以後,孩子們有權利和自由決定自己玩什麽,以及一個項目玩多長時間後再去玩下一個項目。

這樣,孩子就能學會為自己的花銷和時間做計劃,遊樂園的樂趣也會持續很久。如果父母不斷地訓斥孩子,就會很快轉變成衝突、爭吵,讓全家人失望。

堅定而非強硬

媽媽其實可以不用暴力為孩子立規矩:她可以堅定,但不強硬。怎麽做呢?秘訣就在於:知道如何堅定。

強硬,是我們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我們命令他們怎麽做。堅定,則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媽媽可以決定自己應該做什麽,並做出來。

有時候我們很難區別堅定和強硬的不同。堅定對孩子很有必要,它提供界限,沒有界限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如果沒有界限,孩子就會不斷探究父母的極限在哪裡。

最後容易出現的結果是,他們的行為越來越過分甚至極端,導致受到懲罰,造成所有人的不愉快,破壞了和諧的親子關係。

秩序的維持,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堅定,甚至一些平靜的壓力,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

如果媽媽說了“不”,那麽她需要執行相應的限制。責備、恐嚇、打罵都沒有效果,因為任何一個這樣的行為都只能暫時阻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卻將矛盾的焦點轉移到更嚴重的事情上,增加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只有穩固的堅持才能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界限。如果孩子不願意穿著合適的衣服上學,那媽媽可以不讓他上學。如果孩子大吵大鬧個不停,媽媽可以要求他離開。但是,這樣給孩子壓力的行為,必須同時伴隨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例如,“如果你能保持安靜,就可以繼續留在這裡”。如果他還是繼續吵鬧,媽媽可以讓孩子選擇是自己出去,還是媽媽陪他出去?要求孩子離開,可能會顯得過於強硬和專橫,然而如果給了孩子合理的選擇,孩子就不會這麽認為。

另外,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友好,孩子會更加樂意響應,而父母就會避免讓這樣的事情惡化,也不需要冗長的解釋和說教。安靜地保持堅定的態度,對年紀小的孩子通常非常有必要和奏效。

有時候,父母不需要多說話,只要堅定的眼神就夠了,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是說話算數的。

避免衝動

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規則、不合作,那麽他就是在用錯誤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衝動反應,則會強化孩子的這些錯誤方法和目的。

從嬰兒時起,孩子們就開始了探索自己個人價值的旅程。一旦他們發現了找到個人價值的方法,不論被責備或懲罰多少次,他們都不會放棄。

只要他們的方法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他們就會繼續堅持,不會因為父母不高興而減弱或消失。用這些方法,孩子們取得他們想要的關注或權力。

孩子並不會覺察上述的心理動機和目的,通常大部分家長也不了解這是孩子試圖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規則、不合作,那麽他就是在用錯誤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衝動反應,則會強化孩子的這些錯誤方法和目的。結果,孩子的內心會越來越氣餒,認為自己沒有別的方式。

當我們留意自己的行為反應,就很容易發現對孩子的影響。當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衝動反應,孩子的錯誤努力就會失效,就有可能找出更好的方式。

尤其當我們用心地給予孩子正確的關注,就能幫助孩子用積極的、建設性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看完外國作家寫的育兒經驗,那麽中國寶寶的呢?這本書作者從22萬個案例中,提煉出98個典型中國家庭的教育問題,從方方面面提升你的育兒經驗。

更多內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