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中醫藥歷史,不知道就該臉紅了吧

導讀:學好中醫歷史,才能做到更好地繼承和創新中醫藥。

從伊尹創製湯液到王叔和整理出《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編定《傷寒雜病論》,中醫臨床醫療體系的建立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長期積累和孕育階段,傳承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五十二病方》帛書的出土填補了臨床醫學發展歷史中一段醫籍文獻的空白。1973 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西漢軟侯之子墓,公元前 168 年,即漢文帝十二年入葬)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包括《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雜療方》。

據參與發掘考古研究工作的趙璞珊所說,除《五十二病方》是原有書名外,其餘書名都是考古工作者所加。據專家考證,這批書最早成書可能是春秋時期,最晚也是秦漢之際。從內容上看,比《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更古樸,而且書上有注「嘗試」「已驗」「令」(靈驗),可見是彙集治療經驗的醫書。

從這部出土醫書來看,只有少數的是煎成湯劑服用,如「煮鐵,飲之」「血癢,煮荊,三溫而飲之」,說明春秋時湯液療法還處於萌芽狀態。《五十二病方》全書有 1.5 萬餘字,共收載 283 張方子,反映了在《黃帝內經》問世之前,中醫學在醫療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臨床醫學的發展總是先於基礎理論,醫學的搖籃是建築在臨床實踐之上的。驗方的搜集,並整理書寫成卷,是醫療經驗知識步入以文字載體傳播的最初方式,因此逐漸與傳承文化疏遠。然而,由於中國農業社會的保守風尚,驗方卻往往「秘藏」不能流傳,帛書《五十二病方》作為殉葬品埋進達官顯貴的棺槨中就是一個實例。

秘授「禁方」、師學傳授是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傳承的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隨著《湯液經法》的應用,方劑配伍更加靈活方便,產生了大量經過驗證有效的方劑,古代醫家往往把它視為至寶,成為秘而不傳的「秘方」、深藏不露的「禁方」,或為「傳家寶」(家技)。

扁鵲的事跡恰好反映了這一文化傳承事象。

《史記》記載:「(扁鵲)少時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諾。乃出懷中藥予扁鵲:飲以上池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知非人也。」

這一神話般的傳奇故事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文化傳承事象,是非其人不傳。長桑君對扁鵲考察了「十餘年」才選定他作為傳人,真是慎之又慎。

這種師徒密授,或者作為「家技」傳子,是歷史上普遍的傳授技藝方式。有許多經驗是口授心傳,也有的是用文字整理成「禁方書」傳留給後人。

在文字作為載體傳播科學技術之前,口頭傳授是主要的形式。正如宋人掌禹錫為《補註神農本草》作序時所說:「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婁護能口誦醫經、本草、方術數萬言的記載也反映了口頭傳承文化形式在我國早期醫藥發展中曾經存在。

繼伊尹之後,扁鵲在中醫臨床方劑方面也多有建樹。他首先將脈診應用於臨床診病,創造瞭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據傳,《難經》為扁鵲所作。《漢書·藝文誌》載,扁鵲還寫有《內經》《外經》,均已失傳。

司馬遷《史記·扁鵲傳》記載了一則扁鵲起死回生的故事。有一天,扁鵲經過虢國,虢太子剛剛死去,扁鵲就問太子屬官:「太子得的是什麼病啊?」太子屬官說:「太子的病在於血氣交錯不得疏泄,暴發於外而突然發病,因為太子的精神不能阻止邪氣,邪氣蓄積又不得外泄,所以陽脈緩而陰脈急,就暴厥而死。」扁鵲問:「什麼時候死的?」「清晨到現在。」扁鵲說:「我能救活他。你去看太子是不是有耳鳴和鼻翼微微扇動,順著兩股到會陰部位應當還是溫的。」虢君聽說後大驚,打開宮門迎接扁鵲,扁鵲說:「如果太子的病是所謂的屍厥(一種突然休克的假死症),太子就沒死。」於是扁鵲就讓弟子子陽磨好針,取百會穴治療,一會兒,太子甦醒了,又叫子豹熱熨五分,用八減方煮好,換熨兩側脅下。太子居然坐起來了,又開了調試陰陽的葯,服用二十天就痊癒了。從此天下人都說扁鵲能起死回生。扁鵲說:「我不能使死人復活,這是患了假死症的患者,自己就應該活著,我只是助他一臂之力罷了。」

陸賈謂:「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葯不必出扁鵲之方。」(《新語·術事》)不光是「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中醫界言方者,也「不出」扁鵲。

扁鵲所處年代是中醫臨床醫學孕育的階段,此時醫學發展的特徵是湯劑迅速發展,逐步在治療疾病之中佔據主要地位。《素問·湯液醪醴論》:「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素問》中的「齊」,即「劑」。「齊毒藥」,即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則將氣味峻烈的藥物組成方劑製成湯藥峻攻其內來治療。

《黃帝內經》時代,中國醫學已經發展到以湯劑為主治療疾病的階段。西漢倉公「診籍」提及火齊湯、苦參湯,這些方名較之《五十二病方》藥物處方列於病證之下,設有方名,反映了醫學的不斷發展進步。

——本文摘自《民俗文化與中醫學(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柒)》

內容推薦

本書從豐富的民間醫術、民族醫藥入手,探討了其與中醫學相輔相成的關係。中醫學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得益於歷代先民留下來的精神觀念和生活習俗。這些文化傳統互相吸收與促進,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和醫療傳統。在民俗中挖掘中醫藥文化,有利於在民間普及中醫藥,讓中醫的價值觀更「接地氣」「貼民心」地熔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養生保健、醫療衛生等活動之中。

本書適合中醫藥從業人員及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攝圖網正版圖片庫。-0423,歡迎大家來投稿嘮嗑。

猜你喜歡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