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發燒為什麼要做血常規、C反應蛋白?因為太有必要了!不信你看

寶寶發燒到醫院看病時,醫生常要求采血做個「血常規+全血CRP」檢查。不少家長都希望能省去這一針,覺得扎針寶寶都得哭半天,很是心疼!

到底這兩個檢查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要做呢?

CRP 作為一項理想的炎症急性期指標在判斷早期反應性炎症過程和壞死程度大小的意義已被臨床廣為認可。以CRP 的參考值> 8 mg/ L 作為鑒別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界線也被廣大臨床醫師所接受。而WBC 升高在輔助判斷兒童感染性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一直以來被臨床常規性應用。文獻報導CRP 值與WBC 成平行關係 ,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經常碰到患兒經血清學檢測和病原體分離而確診為細菌性感染,而在患兒首診時出現低CPR( < 8 mg/ L) 卻合併高WBC( > 12 ×10^9 /L) 的結果,難以解釋。

這是因為:①部分患兒就診時體內CRP 水準已從高水準降至低水準,而WBC 在該時期處於高反應期,兩者在代謝反應動力學上存在時間差;②CRP 在不同個體的表達上存在差異,從而造成患兒在單純性細菌感染或細菌合併病毒性感染中的低水準表達; ③低水準的CRP 在炎症感染性疾病中是存在的。

故不能單純地以CRP < 8 mg/ L 作為金標準來鑒別細菌和病毒性感染;有條件時,應該對感染性患兒做低水準的CRP 檢測,並應聯合血液常規的WBC 計數來綜合評價患兒的感染情況;同時,動態監測CRP 水準變化的價值仍應在臨床上予以重視;對於細菌合併病毒性感染的患兒在不能明確診斷之前,應對其進行血清學檢測和病原學的分類。

有的家長說:C反應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有什麼標誌性意義嗎?孩子做血常規化驗,這兩項高,醫生直接就讓吃阿莫西林,但白細胞什麼的都是正常的,這是怎麼回事?

答:

C反應蛋白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感染標記物。

一般情況下,當體內有急性炎症、較嚴重的細菌感染或組織損傷時,C反應蛋白會在數小時內出現並持續升高。而在病毒感染時通常不升高或僅僅輕度升高。

隨著病因解除、疾病治癒,C反應蛋白又會在短期內消失。所以C反應蛋白是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監測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

但C反應蛋白並不適於作為疾病診斷的唯一標準。醫生需要結合寶寶的臨床表現,同時配合血常規等檢查結果綜合判斷後做出診斷。

超敏C反應蛋白與C反應蛋白檢測的是同一種物質。區別只在於,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方法更靈敏,能夠檢測到更低濃度的C反應蛋白。目前,超敏C反應蛋白較少應用於兒童疾病的檢測,家長可以主要關注C反應蛋白的檢測結果。

血常規+C反應蛋白,是一個「完美」的組合!

1

能鑒別感染類型

血常規很多家長都知道是什麼項目,全血CRP指C-反應蛋白檢查,這兩項作為常規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常規能詳細看出患者的感染程度,通過分析血常規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指標,可以提示究竟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如果發現白細胞增加,以中性粒細胞為主,那麼寶寶很可能為細菌感染。如果白細胞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計數增高,那麼提示很可能為病毒感染。單核細胞的正常值是3%-8%,如果大於10%的話,證明更有可能是病毒感染。

2

可以監測病情進展

血常規雖然能區分感染類型和程度,但一般在患者感染兩天后才會有所變化,而微量血CRP的檢查,能在病人感染後12-24小時就會產生變化,可早期判斷感染類型,它同血常規一樣,常用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鑒別診斷。

每當病毒或細菌支原體刺激機體後,我們的身體就會快速產生這種C反應蛋白。一旦細菌感染,C-反應蛋白水準立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反應蛋白大都正常。

醫生提醒

血常規檢測出的指標比C-反應蛋白更為詳細,而C-反應蛋白比血常規的反應更快更靈敏。所以,對感冒發燒的小孩化驗血常規和CRP都十分必要,兩者聯合可以幫助醫生對疾病作出快速、準確的診斷,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點擊標題查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