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午節,為什麽白娘子要去盜仙草?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6月18日就是期盼許久的端午節了,端午習俗,歷史悠久,了解一下。

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最初與遠古先民祛邪、除毒、避瘟、止惡等觀念相關。到漢代,與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陽、臘日等中國傳統節日一起形成定製,延續至今。

端午節習俗眾多,與節令氣候密切相關。煎蘭湯沐浴、采製草藥、采菖蒲、艾葉、懸於臂鎮祟辟邪、製作雄黃酒、祛毒殺蟲、貼天師符、掛鍾馗像、佩香囊、系五色絲、吃粽子、賽龍舟等等。

端午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蛇怕端午?

每逢端午,節氣變化,蛇蟲繁殖,毒疫易生。而這時候又逢“重五”,五是陽數,重五也有“極陽”之意。古代講究陰陽平衡,陽氣極盛會物極必反,陰氣就會產生。所以古人將端午視為“惡日”。孟嘗君生日正逢端午,所以父親不要他;宋徽宗因為這天出生,也從小被寄養宮外。

有“惡”就要避。所以端午就形成了各種驅邪習俗,比如插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還有撒雄黃。

劇裡表現青白二蛇怕端午“熱氣”,其實盛夏不是更熱?這裡的“熱”,應該正切“極陽”之意。但現代實驗證明,“雄黃驅蛇”並不靠譜。在古代,雄黃的實際功效也主要是殺蟲。民間深信雄黃驅蛇,恐怕也離不開“白蛇傳”故事的推波助瀾。

白娘子盜仙草

要說端午節的回憶,還記得白娘子盜仙草麽?

《新白娘子傳奇》中還出現了不少民俗風情,如清明、端午、婚禮、禮佛等等。其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端午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原形一段了。

在《新白娘子傳奇》中,臨近端午,熱氣難耐,小青開始忍受不了。直到端午正午,終於現出原形。小青說:“這是我和姐姐一年一度大劫。”

話說在端午節的那一天,時人都有喝雄黃酒辟邪的風俗,白娘子因為不勝雄黃酒力而現出蛇形,將許仙驚嚇致死,唯有昆侖山的仙草尚能救得其性命,於是白娘子冒死盜取昆侖山南極仙翁的仙草靈芝,最終將許仙救活。

仙草·靈芝

靈芝,素有“仙草”之稱,靈芝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李時珍稱其為之上品。藥王孫思邈據記載也長服靈芝,101歲無疾而終。

靈芝在《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多部藥典古籍裡皆有安神養心,調理睡眠的記載。現代醫學發現,靈芝中的萜類、多糖成分,能促使人體分泌一種特殊的多肽,自然提升睡眠品質。

靈芝孢子油是靈芝的精華部分,富含三萜類靈芝酸、不飽和脂肪酸、有機鍺和微量元素等多種有效活性成分。

你有故事嗎?

關於端午節的回憶,還有很多很多故事。

你或許看過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從開頭的一鏡到底,輕輕幾筆,就進入了清麗脫俗的茶峒小城。《邊城》就是用三個端午節作為時間線索,將翠翠與天保、儺送之間的愛情故事串聯展開來……

而真實的生活,該有很多故事,來說說你的端午節回憶吧,歡迎留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