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降、滯、痛」!名醫董建華治療胃病「三字訣」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今天給大家分享名醫董建華治胃病經驗!

【導讀】董建華教授不愧是中醫大家,三個字「降、滯、痛」基本概括了胃病的理法方葯,可謂大道至簡。本文即按照以上三個字,配以案例形象地闡釋了董老的胃病思想。

1.胃的生理特點:降

胃屬六腑,為水谷之海。《素問》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不能滿」,「胃者,五臟六腑之海,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由此可見,胃氣貴在和順而通降。胃氣通降則中焦氣機通暢,脾升胃降而能輸布水谷精微,氣血生化有源,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脾胃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其功能正常與否,與胃有直接關係。董老認為:胃的生理特點,究其根本,在於一個「降」字,因為脾胃居於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所以胃失和降,不僅能直接導致中焦氣機的不暢,而且能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引起全身性的氣機失調。保持胃氣的順降,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2.胃病的病因病機:滯

胃病的病因,常見以下兩方面:一為七情所傷,肝氣鬱結而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鬱滯,不降則逆,臨床以實證多見。二是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冷熱無度,損傷脾胃。以上原因影響胃氣通降而發病。董老強調:胃病的發生發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上述病因導致胃氣壅滯不能通降,胃氣滯而不通是胃病的基本病機。輕則為脹,重則為痛,上逆則噯氣、嘔吐,氣鬱化火或夾濕熱則消谷善飢,燒心泛酸。如果氣滯進一步發展,則導致血瘀傷絡而見痛有定處如針刺或見出血;胃病長期不愈,由實轉虛,傷及脾陽,脾失健運,出現一系列陽虛證候;傷及胃陰,津液不足,則見口燥咽乾、舌紅少苔之陰虛證候。

3.胃病的辨證論治:通

董老根據胃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所表現不同的證候,在治療用藥上有輕重緩急、氣分血分、補瀉兼施的不同,同時也非常注意兼夾證候的不同而分別佐以疏肝、活血、溫陽、燥濕、養陰之品而調之。根據臨床常見證候,大體可分為三型論治。

3.1氣滯胃痛

癥狀:胃脘脹痛初起,以脹為主,伴噯氣、泛酸、燒心,脅肋攻撐作痛,舌淡,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通降。

方葯:加味香蘇飲:紫蘇梗10g,香附10g,橘皮6g,枳殼10g,大腹皮10g,香櫞皮10g,佛手10g,砂仁10g。

加味雞內金散:雞內金5g,香櫞皮10g,砂仁5g,沉香2g,萊菔子10g,枳殼10g,全瓜蔞15g,大腹皮10g。

加味香蘇飲方多用於胃病初起,而由情志不遂、胃氣壅滯所致者。方中紫蘇梗、陳皮理氣和胃降逆,香附疏肝解鬱止痛,大腹皮消脘腹脹滿。加味雞內金散方多用於胃病初起而由飲食不節所致者,方中雞內金消積化滯,萊菔子、沉香、瓜蔞等降氣通滯消食。

3.2血瘀胃痛

氣血瘀阻型

癥狀:胃脘脹痛,以痛為主,痛有定處如針刺,舌暗,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葯:金延香附湯:金鈴子10g,延胡索粉5g(沖),香附10g,香櫞皮5g,佛手5g,陳皮10g,枳殼10g,大腹皮10g,左金丸5g,煆瓦楞10g,炒梔子10g。

方中金鈴子為氣中血葯,行氣活血,而化瘀止痛,延胡索疏肝理氣止痛,左金丸疏肝平木而和土,梔子入血分以活血化瘀,陳皮、枳殼等共奏行氣活血之功。

血瘀傷絡型

癥狀:胃痛不脹,刺痛難忍,食後為甚,嘔血或便血,舌暗,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通絡化瘀,活血止痛。

方葯:蝟皮香蟲湯:炙刺蝟皮5g,炒九香蟲5g,炒五靈脂5g,延胡索5g,金鈴子10g,製乳香、製沒藥各3g,香櫞皮10g,佛手5g,香附10g。

董老認為,刺蝟皮甘苦性平,入胃、大腸二經,炒至淺黃色可去腥味,能逐瘀滯、舒逆氣而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功用,臨床多用於胃痛,可通滯氣,壯元陽,而治療脾胃氣滯,脘腹痞悶脹痛。諸葯共奏行瘀止痛之效。

3.3虛證胃痛

脾胃虛寒型

癥狀:胃痛隱隱,喜脹喜按,肢冷便溏,或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脈沉或弦細。

治法:補氣益中,散寒止痛。

方葯:加味黃芪建中湯:黃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6g,高良薑10g,大棗5g,金鈴子10g,延胡索10g,香櫞皮10g,飴糖(沖)30g。

方中以黃芪建中湯溫中補虛、散寒止痛,延胡索、香櫞皮、高良薑行氣散寒止痛。

脾胃虛熱型

癥狀:胃痛隱隱,灼熱心煩,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葯:加減益胃湯:北沙10g,麥冬10g,石斛10g,丹參15g,白芍15g,烏梅6g,香附6g,金鈴子10g,生地黃15g,甘草6g。

方中以沙參、麥冬、石斛、白芍、生地黃、烏梅養陰生津以護胃氣,以金鈴子、香附行氣止痛,丹參涼血活血,共奏養陰止痛之功。

董老認為,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將胃痛分為以上三型,但臨證處方不可拘泥於此,當根據兼夾證候之不同,隨機變通。如為胃脹反覆不愈,伴下墜感,則屬脾氣下陷,治以補中益氣,兼以通降,多用補中益氣東加枳殼、檳榔、大腹皮、雞內金等。如見腹脹、噯腐、吞酸、便秘、苔黃厚之胃腸積滯,則可用大黃瀉心湯之類以通腑降逆。尤其注意的是,氣滯則濕阻,濕阻易化熱,脾虛則生濕,濕熱之邪多散見於胃病的各證型中,臨證處方,可酌加藿香、佩蘭、蘆根、滑石,納則自復。

在胃病的治療過程中,即使出現虛象,亦不應早補、大補,而應通補兼施,用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子湯等,寓補於通,以避免因補而滯,妨礙氣機。縱觀以上治法,可以發現,通法並非單指理氣降逆,誠如董老所言: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虛則補之,寒則溫之,實則瀉之,濕者燥之,如果單純以下瀉為通法則謬矣。因此降、滯、通三個字基本概括了董老對胃病辨證論治的經驗,反映了董老治療胃病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特點。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