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年代的抗戰時期,上將的軍銜,為何會分為了3個等級?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抗戰時期軍銜高配的問題。例如師長的軍銜為中將,旅長和加強團團長的軍銜為少將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抗戰時期的上將軍銜。在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上將軍銜,分為了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3個等級。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上將軍銜三個等級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清朝的新軍,因為清末新軍和近現代軍閥有扯不清的關係。清朝的軍隊原本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其中,八旗軍為作戰主力,綠營軍則是輔助部隊。但進入清朝統治的末期,清朝開始面臨西方列強一系列的侵略。清朝軍隊一敗再敗,清朝被迫簽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開放了大量的通商口岸,支付了巨額的戰爭賠款。尤其是在庚子戰爭以後,清朝的統治已經風雨飄搖,各地的起義連續不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清朝開始了訓練新軍。

起初,僅僅訓練了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後來鑒於新軍在彰德會操的出色表現,清朝鼓勵每個省都建立新軍。當時,清朝雖然按照西方模式推行了軍銜制度,但並不完善。清朝的改革存在很大的封建殘余,新軍編制採用了鎮、標、營等等。不過,各省的新軍並沒有能夠挽救清朝的統治,反而進一步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成為清朝滅亡的助推器之一。1912年,曾經不可一世的清朝滅亡。北洋軍閥政權開始上台,其實北洋軍閥集團並沒有能力實際控制全國,僅僅控制了北方地區而已,全國出現了大小軍閥割據的情況。

就連北洋軍閥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和奉系等等。此外,在全國其他地區,還出現了晉系軍閥、川系軍閥、滇系軍閥、黔系軍閥、粵系軍閥、桂系軍閥等等。言而總之,非常類似於東漢末期軍閥割據或者唐朝末期藩鎮割據的情況,各路軍閥相互混戰,局勢非常混亂。鑒於軍閥混戰的實際情況,北洋軍閥政權開始改變各地軍隊的軍銜和編制,一個鎮改編為一個師,一個標則改編為一個旅或者加強團。在軍銜方面,北洋軍閥政權參照了西方軍銜的標準,設立的軍銜分別是: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準尉等等。

在冊封軍銜的時候,為了安撫各地的軍閥們,出現了軍銜高、官職低的奇怪現象。師長基本上都是中將軍銜,旅長或者加強團的團長,基本上都是少將軍銜。至於那些盤踞一方的軍閥首領們或者一個軍的軍長,基本上清一色的上將。通過統計,在北洋軍閥政權統治的10多年時間裡,全國總計冊封了65位上將。換而言之,各路軍閥集團的首領,基本上都是上將,至於中將和少將的數量就更多了。因此,出現了“少將多如狗、中將滿街走”的情況。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當時,北洋軍閥政權垮台,南京方面開始上台。

請注意,軍閥割據的情況仍然存在,這個政權僅僅控制了江南和江淮的幾個省。在東北、西北、華北、西南等大片地區,仍屬於各路軍閥的控制區。南京方面鑒於當時部隊編制和軍銜的混亂狀態,開始進行大規模裁軍,同時頒布了一套新軍銜。但出現了一個問題,各地的軍閥和軍長們,原本已經是上將軍銜了,如果被降級為中將,軍閥們肯定不會接受。但如果所有的上將都平起平坐,更換軍銜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在這樣的情況下,設計出了一套非常奇怪的軍銜,軍銜等級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等等。其中,上將軍銜被分成了3級,特級上將自然只有一個人,屬於特製軍銜,分給了南京方面的大首領。一級上將冊封那些勢力比較強的地方軍閥和各個軍種的當家人,二級上將則冊封給勢力一般的地方軍閥、集團軍司令官、軍長等等。例如盤踞山東、河北等地的軍閥首領,軍銜基本上都是二級上將。

晉系、桂系等勢力比較強的軍閥首領,軍銜則是一級上將。通過各種影視劇,大家會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舊時代的部隊中,職務和軍銜明顯不成正比,軍銜出現了高配的情況,而且比比皆是。請注意,由於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的軍銜樣式,都是三角形的設計,因此很難進行區分。在抗戰時期,集團軍司令官和軍長的軍銜,基本上都是二級上將,戰區司令官則是一級上將,師長則是中將軍銜。

例如在電影《血戰台兒莊》中,各個師的師長都是中將。至於各個旅長和加強團的團長,則基本上都是少將軍銜。所以說,軍銜的配置普遍偏高,尤其是高級將領直接,這樣的情況尤為明顯。到了40年代,隨著戰爭的消耗和軍銜逐步正規化,這樣的情況才基本結束。其實,雖然上將分成了三個等級,但並不是不可以。因為在西方各國中,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僅僅是稱呼不一樣而已。在美國軍隊中,出現了特級上將、五星上將、四星上將等等。

在蘇聯軍隊中,則出現了大元帥、元帥、大將、上將等等。由於各方面的需求,戰爭時期的軍銜等級都比較多。進入50年代以後,在1955年的授銜中,舊時代軍銜偏高、上將等級過多等問題徹底結束。關於軍閥和抗戰時期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