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Ella生育後遺症」引熱議:你知道女人生孩子會經歷什麼嗎?

就在剛剛過去的母親節,SHE組合成員Ella陳嘉樺,在fb上發布了一條消息引來熱議。在發文中,她除了慶祝自己的第三個母親節,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這幾年做媽媽的不易。

Ella說自己前陣子抽空剛做了一個手術,原因是因為生產過程的困難,造成她子宮和膀胱脫垂,診斷書上寫的是壓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脫垂第二級。

這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打噴嚏、原地跳繩、跑步等動作都會造成尿失禁。而且不是失禁一點,是整個護墊都會濕掉,然後褲子也濕掉。

這不僅造成了身體的不適,還給Ella的生活、工作、乃至心情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她用醫生介紹的幾種方法鍛煉改善,但因為自己的病情有點嚴重,最終還是得通過手術手術根治。

在文中,Ella還詳細介紹了自己做的懸吊手術,就是將下垂的膀胱懸吊至較高位置,進而改善尿失禁問題。聽起來好像有點恐怖,但Ella通過手術,基本應該是消除了之前的病症。

這讓人想起上周網路熱議的「產後屎尿屁」話題。很多香蜜給我們留言,說感覺生育太恐怖了,給未婚尤其是未育的姑娘,進一步加深了不想結婚生娃的想法。

今天我們想就這個話題,和大家聊聊你所擔心的生育問題。作為一種觀點參考,也希望能為香蜜們力所能及的解惑,並做好權衡與防範。


首先:關於生育後遺症,如果有人站出來說:「大家不要緊張,我生了兩個孩子了,除了剛生完有些癥狀,肚皮上有淺淺的妊娠紋,無法看出(自我感受)我生過孩子。

也許會有網友指出來:你這是倖存者偏差,你對女性沒有同理心。

但是事實上,我以已婚育婦女為主要構成的朋友圈,大部分朋友都沒有遇到那些問題,或者說已經回升到正常生活水準。

我們是沒有同理心的倖存者偏差嗎?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的本意是:當獲取資訊的渠道,僅存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能說話),此資訊可能會有偏差。

打個比方,你說「讀書無用」,就是倖存者偏差,因為一個草莽英雄背後,有千萬炮灰農民工。

再比如,你說某人抽煙喝酒,活到105歲,所以抽煙喝酒有利於身體健康,期頤之年背後多少英年早逝。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倖存者偏差是少數(倖存者)對多數(大樣本),是幸運對不幸。

放在這裡可能不太合適,因為顯然是幸對不幸,以及「少數or多數」的大樣本並沒有呈現。

痔瘡,並不是產後後遺症,而是孕期高發,因為1、子宮增大壓迫腸管,容易——便秘——痔瘡。

2、肛腸部靜脈血液迴流受阻,靜脈團膨出——痔瘡。

痔瘡佔肛腸疾病總數的87%,即便你不生孩子,你也會是51.3%中國患病人數中的一名。「十人九痔」在百度百科已經有姓名了。

無癥狀痔瘡無需治療、輕度可用藥,重度才需要手術,痔瘡手術也是極其成熟的醫學技術。

「十女十痔」,在我眼裡,痔瘡對於女性來說,和陰道炎差不多,幾乎是每個女性都會得的病。積極預防、治療才是重點。

至於漏尿,產後9-12個月可以緩解、8成—9成可以通過治療緩解;

並且,假如你不生產,漏尿也是女性高發慢性病。中國的數據是:尿失禁的患病率在30.9%。

絕經後的女性高達50%。患病高峰期也在50歲—54歲之間。

也就是說,如果你產後漏尿積極治療,一直到絕經年老,你才可能再度有這樣的風險。

產後鬆弛沒有數據,因為這是個主觀感受。但是產後女性性功能低下或者障礙發病率在49%—83%之間。我們可以通過凱格爾運動,且藉助一些現代科技治療來緩解。

北上廣很多醫院已經有了產後修復的附加服務。

至於失明,那是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情況有:產後臆病性、顱內靜脈栓塞、產後原田病繼發青光眼、妊娠高血壓失明等。不是每一種都不可逆。

以上資料及數據分別來自:中國婦產科網、萬方數據、PubMed、丁香醫生。未必精準,但已經是我能力範圍內的權威數據了。

如果有更權威的數據或者質疑,也歡迎你們留言在評論裡友好討論。

你看,至少在已知信息裡,無論是單項還是多項,都不存在少數對多數的「倖存者偏差」,且幾乎都可逆、可緩解。

其次,「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們真相?」

媽媽輩不是故意隱瞞。

一來年代久遠,痛感渺然;二是年代所限,疲於生計,衣食足而知榮辱,痔瘡鬆弛漏尿,羞恥感並不是她們的生活關注重點。她們理所應當認為,這些不重要。

到了現代,我們「過來人」也很為難,主動告訴未婚育女性生孩子有多痛多難,該不是個神經病吧?

你要來問我也沒什麼好隱瞞的,但是也沒辦法具象地告訴你會發生什麼啊。

你問我生孩子疼不疼,我說疼,你說有多疼,我就算當場揍你,也沒辦法保證就是那種疼,疼痛無法複製與演習。

你問我產後會不會鬆弛,我說初期一定會有影響,你問我有多鬆弛,我只能回答你這得問我老公。創傷也沒辦法表述與演示。

對疼痛與創傷的承受能力、記憶力、自愈能力都不一樣,這是一件無法感同身受與言傳身教的事。

再者,個體有差異,風險概率不同,我沒辦法把我的經歷言之鑿鑿請你對號入座,那是赤裸裸地恫嚇。

所以,寄希望「有人告訴你」,在我看來真的是一件無法達成的事。

現代諮詢那麼發達,網路那麼便捷,到處都是孕產期知識普及,線上問診,總有渠道能科學得知產後後遺症的風險與概率。

話說回來,比起這些腥風血雨的肉體痛苦,產後抑鬱才是我們更要重視普及預防的知識。

肉體後遺症是客觀存在的癥狀,大部分可以對症下藥治療緩解。科技愈發昌明,皮囊之苦反比遞減。

但情緒問題無色無味,是科技的死角,不但自己意識不到是抑鬱,家人還會認為你是矯情,雪上加霜。

產後抑鬱危害綿長,能廢掉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新手媽媽自戕的新聞屢見不鮮。

我生完妹妹後,按時到香港社區醫院給她打疫苗。某次被醫生叫去診室,問了幾個健康問題後,讓老李出去在門口等待。

醫生開始問我:

你生完之後情緒好嗎?

記憶力如何?

家人有在帶孩子這件事上幫助你嗎?有爭執嗎?

你自己能應付得了帶孩子的工作嗎?你需要社工幫助嗎?

他一邊問一邊在表格上記錄。

這次問診讓我受到極大的震撼。因為生哥哥時,從來沒有人認真問過我的情緒,隻簡單認為是帶孩子的雞零狗碎,讓我煩躁。

但我自己知道,那種壞情緒不但來自於沒日沒夜的雞飛狗跳,還有初為人母的恍然失措、體型變化的自憐自艾、對生活質變的悵然若失,甚至因為親歷了生,想到了死亡,與「人生的意義」這個終極問題糾纏不清,徹夜難眠。

沒有人幫助我,去問別的產婦,也都是「過段時間就好了」。那是2012年,產後抑鬱這幾個字還不常見。最後,我自己去考了心理諮詢師自救。

實際上,心理諮詢師課程,並沒有專門涉及到「產後抑鬱」,而是在零碎的婚姻家庭心理知識講解中,得知產後抑鬱的真相,並安利給老李,給家人。

生完妹妹之後,同樣的情緒如潮湧,我們能應對自如,我不斷地跟自己說:這是激素驟降生理導致的情緒,這是病。

心理暗示+家人開解+社會融入+找事情做,完全沒有讓自己進入抑鬱的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當醫生問我相關問題時,我深受感動,因為我知道,他例行問詢即將判斷,產婦是否有產後抑鬱的傾向。

女性生育科普任重而道遠,君不見在2019年的今天,還有少女不知懷孕隨地生子的新聞。

最後,未婚育女性知道這些可能存在的身心靈風險後,要不要生孩子?

我來打個比方吧,如果你不喜歡開車,那麼你可以終生選擇不買車。如果你喜歡開車,只是怕出車禍剮蹭,就決定不買車,那麼你會為小概率事件失去一件終生可以得到快樂的事。

同理,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歡孩子,那麼不生就規避了所有風險。但是如果它本來就在你的人生計劃內,那些風險概率,就讓你望而卻步,這就是因噎廢食。

眾所周知,我並不是一個兒女心爆棚的媽媽,我始終會劃一塊自私的領域。我也曾因為養兒育女的身心俱疲,但每當有問我,你後悔生孩子嗎?

我會告訴她:我後悔生孩子,但我不後悔生這兩個孩子。

人不能同時踏進兩條河流,當我有了這兩個具象的、生動的、有溫度的、有回饋的孩子之後,我沒辦法客觀評述生育這件事,因為我無法把有靈魂的物體單純地總結為繁衍行為的結果。

正如我無法把對他們的愛冷冰冰學術化成「基因的傳遞」一樣,雖然本質上就是這麼回事,但智人的情感,才是我們區別於低等動物的地方不是嗎。

我和那個發起討論並不允許反駁的博主一樣,生了二胎。那麼合理推測,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我們認為這些生育造成的苦痛,並不足以擊退我們對孩子的愛。可以完全抵消、覆蓋、涅槃到人生另一個階段。

只有做了母親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微妙、複雜、難以言述的糾纏心情。

並且只有做了母親的人才知道,比起養孩子,生孩子的苦就是毛毛雨啊。

生or不生,這是個問題,但不是個可怕的難題。

作者:美亞,香港自媒體一姐,心理諮詢師,《南都周刊》香港特約撰稿人,《時尚COSMO》專欄作者。「單身力(one up)」創始人。跟著美亞買買買、美美美、愛愛愛。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美亞在港村(ID:wangjinshan2015)。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