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的10個習慣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有一段對習慣的經典注釋:

種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行為;

種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

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

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不良的習慣驅使孩子偏離正道,而好的習慣可以推動孩子在人生路線上奮勇向前。所以說,只有從小培養的好習慣,才能使孩子終身受益。

1.自己的事自己做。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一定要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從小事開始,自己的襪子自己穿,自己選擇上學時穿的衣服,自己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遇到事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斷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所以讓在他很小的時候有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當有一天你放手的時候就不會過於擔心,他自己也不會恐懼。

2.凡事及早不及晚。

許多成年人有"拖延症",事情要到最後關頭才匆匆忙忙去做,那是缺少了"及早"的習慣。

培養孩子"凡事及早不及晚",可以有充裕的時間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從而養成從容的心態。

比如,一定要讓孩子完成功課之後再去玩耍。

3.參與家務,培養責任感。

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務活,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他明白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有義務幫家裡分擔一些事情。

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看作是無知的,什麼事情都要為孩子做主,都要替孩子著想,一直呵護著。其實這樣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

4.養成閱讀習慣。

大量閱讀收穫到的好處是:積累辭彙,增強語感,提升寫作能力,擴大知識面,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孩子12歲之前,是閱讀能力(即學習能力的基礎)發展的最佳時期,尤其是小學階段,這六年,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比大量閱讀、提高閱讀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

只有在這個階段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孩子今後的成績上升才會力量強大、後發製人、潛力無窮。

5.有規律的生活。

生活有規律是身體健康的因素之一。

晨昏顛倒,吃飯時間不固定,要玩就玩個通宵,這些也是缺乏自製力的表現。

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幾點做作業,幾點閱讀,幾點睡覺。

在規律生活下長大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會自發地制定計劃,而且比較有耐力。

6.學會傾聽,樂於助人。

父母首先要做到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傾聽孩子說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父母傾聽了孩子說話,也要告訴孩子耐心傾聽別人說話,理解別人。

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讓孩子懂得幫助別人。

懂得傾聽別人、樂於助人的孩子,長大後在人際交往方面,會有超高的人氣,會擁有更多人脈。

7.有錯必改,錯不過二。

孩子犯錯不要緊,但是重複犯錯不能原諒。

"不二過",同樣的錯誤不再犯第二次,這就是成人也很難做到,所以要求孩子有錯必改的關鍵是培養孩子自省的習慣,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8.敢於嘗試,敢於懷疑。

世上沒有十拿九穩的成功之路,動態的人生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各種因素往往變幻莫測,難以捉摸。

所以,要想成功就非得有敢於嘗試的勇氣不可。在不確定的環境裡,冒險精神是最罕見的資源。

鼓勵孩子嘗試,也鼓勵孩子懷疑,是培養孩子勇敢自信、敢於擔當、獨立思考的精神。

9.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要以為孩子小,想哭就應該哭,想笑就應該笑,想發脾氣就發脾氣。其實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生的事。

孩子的情緒要有宣洩的太空,也要有調節控制的習慣。

比如孩子遇到難題,煩躁了,告訴孩子遇到困難,煩躁、發脾氣都沒有用,不如先去做點別的輕鬆的小事,讓心平靜下來,再回頭解決問題。

10.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鍛煉的好處毋庸多說,但是卻是最被家長所忽略的。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有一個宗旨----運動第一,學習第二。因為他們認為,體育的本質是人格的教育。那什麼是體育?體育的要素是團隊合作,是頑強拚搏,是堅持不懈,是崇尚榮譽,所有這些都是一個人的社會化指標,體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如果你家孩子還沒有養成這些好習慣

那麼,從現在開始

"逼"孩子養成這10個好習慣

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因為優秀就是一種習慣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