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劉講中藥:芍藥功效四講!太全面了(建議細讀)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芍藥是常用中藥之一,苦、酸、微寒,入肝脾經,臨床應用範圍甚廣。

《神農本草經》謂「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通過多年臨床體會,歸納其功用主要有四點:養肝補血、斂肝止血、治痢、止痛。


1、養肝補血

芍藥單用即可以養肝柔肝,因其酸故能入肝,因其苦故能瀉肝之熱。《藥品正義》說「暫用之生肝」,確具隻眼。

芍藥配當歸,則可和肝補血,因肝藏血,二葯合用則養肝以補血,與黃芪、當歸同用之直接補血有別。

芍藥、當歸、柴胡三葯合用則養肝疏肝,養肝之體而助肝之用。

臨床上若欲以補血為主,可用芍藥、當歸配伍地黃,陰津充而血易旺。


2、斂肝止血

芍藥味酸,能斂能泄,成無己謂「可成陰氣而斂邪氣」。

肝藏血,酸而斂之收之則可止血,臨床上凡吐血、便血皆可用之。

《止園醫話》曾載,芍藥用於止血,用量一般應在一兩以上。

回憶解放前在家鄉灤縣曾治一崔姓農民,男,40歲,嘔吐鮮血,每吐量極大,動輒以「升鬥」計,斷為胃出血,投以旋覆花代赭石東加芍藥一兩半,肉桂三分,一劑血即漸止。

此重用芍藥斂肝以止血之故,稍佐肉桂,取桂能枯肝,使肝生髮之力減弱,肝血自不妄行。

婦女血崩辨證屬於脾不統血者,可在歸脾湯中加用芍藥一二兩,往往可以收到止血效果。


3、治痢

芍藥味酸而苦,性寒,又善瀉肝膽之熱,因而常用以治痢,單用即有效果,潔古芍藥湯用為主葯。

一般經驗,白痢用白芍,赤痢用赤芍,用量五錢左右。《傷寒論》黃芩湯治痢用芍藥也是這個道理。

張璐謂「芍藥能於土中瀉木,為血痢必用之葯,然須兼桂用之,方得斂中寓散之意。建中湯妙用人所不知,蓋泄痢皆太陰之病,建高職主太陰腹痛也」。

但是,應分清病的寒熱虛實。

泄瀉之腹痛多由太陰之虛寒,芍藥雖能補益太陰,而酸寒之性與脾寒不宜,是以小建中湯專治中虛腹瀉,重用芍藥而以桂枝溫養,目的在建立中州元氣,且能泄散陰寒。

如果是痢疾腹痛,則多濕熱積滯,雖然也屬於太陰失職,乏健運之力,而證是實熱,宜清宜通,且宜破滯導濁以治,故不宜加桂。

張壽頤謂:「血痢腹痛,裡急後重,欲下不下,更是一團火,深入血分,蘊結於大腸迴轉之間,非苦寒急下,蕩滌邪穢不可,僅用芍藥猶虞不及,枳樸硝黃、芩連檳柏皆所宜選......

豈有大實大熱之病,而可雜以桂者,是誤以建中治虛寒之例治濕熱矣」。

此論最是精當,可補張璐之不足。

痢疾後遺症頻為難治,痢久,腸道受損,大便總有隱血。曾治一小孩患此,予赤芍四錢配以炒黃連四分,服後很快得以痊癒。

根據芍藥有治痢之功用,自創一方名清熱止血湯,用以治療慢性痢疾尚有效果,藥用:芍藥五錢、銀花一兩、黃連二錢、生地四錢,四味炒炭,既可止血又可解毒,且無滋膩留邪之弊。


4、止痛

張元素謂「芍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黃芩,惡寒加桂,此仲景神品葯也」。

此以芍藥是治腹痛主葯。

鄒澍謂「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同一滿也,而芍藥有去取之殊,何哉?芍藥之用,在痛不在滿,亦以滿為陽,痛為陰耳」。

此以芍藥為治痛要葯。

二者雖已道出芍藥主治,但言之不詳。其實,芍藥止痛治疼,以痙攣拘急疼痛為主。

所以,芍藥甘草湯用芍藥主治痙攣拘急疼痛諸證;柴胡疏肝飲用芍藥可治胸脅疼痛諸證;《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芍藥量最重,可用治婦女痛經等。

大凡拘急痙攣之痛,芍藥皆能治之,又不限於腹痛一證。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劉醫生,個人微信:housheng68 有問必答!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