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杭州:江南折疊中的大江大河

“杭州這座城市特別有意思,但它究竟‘有意思’在哪呢?”

七年前,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決定離開北京到杭州工作與生活。對這個“有意思”的問題,他七年的體會是:要回到當年蔡元培先生放棄北平藝專而在杭州另建國立杭州藝專的初衷。蔡先生當時說,北平,也就是北京,已經太噪雜了,不利於學術和思想,而杭州這個城市恰恰是他選中的學術和思想最重要的藝術之地。

某種程度而言,當代國人對理想生活的念想,都折疊在“江南”二字裡。所以,在藝術頭條啟動全國性盤點類選題【藝術城市】之際,“杭州”被視為重要關注對象。相對北京的“貴氣”,上海的“繁華”,武漢的“熱騰”,杭州的2018可謂驚喜與遺憾並存,先行者們醞釀若乾年的探索和浮沉於此年噴泄而出,但某些頑疾並未獲得根除。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王犁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他對此的感悟是:杭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西湖,有錢江,今天做的不好,還有很多好的歷史留戀,還有好的書店、博物館、美術館可以閑逛,慰藉我們失落的內心。

或可與君共勉。

該選題策劃過程中,藝術頭條對接了諸多活躍於杭州這座藝術之城內或外的鮮活代表。他們給予的反饋中,關注點有重合,亦有不同,但均可成為閱讀這座城的線索。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他們對這座城的熱愛與反思,故特攫取部分(有編輯)先做呈現。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其實,國際上的當代藝術已不是學院藝術,所以藝術學院究竟培養什麽樣的藝術家?它培養的人跟這座城市,跟這個社會到底是什麽關係?我想,中國美術學院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案例,它最大的啟發點就是藝術對社會的作用,藝術家要秉持自己的理想,參與並對社會改革產生貢獻,這也是許江院長長官下的中國美術學院15年來對中國當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教育最重要的貢獻亮點,同時,也可以從我到杭州七年來所任職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的所作所為中看到。

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理念對社會的推動是一種全方位的結構性關係,所以某種意義而言,中國美術學院已經是一所全新的美術學院,它在中國藝術教育人才的發展以及藝術對社會變革的作用中,有非常獨特的作用。我們今天看到的杭州的魅力,無論如何不能少了中國美術學院的貢獻,而且僅僅是中國美術學院貢獻的一個縮影而已。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總體而言,我覺得2018年杭州有非常多重要有品質、有意思的活動,但本城的藝術生態依然存有某些缺陷。一方面,美院太強大,幾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與美院相關,民間的藝術生態發育得不夠,畫廊體系還沒真正展露生機,藝術園區尚未綻放出活力。另一方面,似乎這麽多年,杭州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密切的跨界藝文群體,作家群體、影視群體、藝術群體,包括科技群體,這些群體之間缺乏充分的交流和實質性的聯動。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每年大量的學術講座和展覽,品質很高,但大多封閉在校園內。其實這些講座和展覽都向全社會開放,但管道不夠,傳播網絡沒有充分動員起來。來年希望能夠建立起更通暢的連接通道,特別希望本地同道能多參與美院的藝術生活,因為美院做事情從來不只是為了美院自己,而是要匯集全世界的藝術和思想資源,傳遞給任何希望有所創造、自我改變的年青人。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楊振宇教授:2018年杭州的藝術活動豐富,主要有三大塊內容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是以中國美術學院90周年校慶為中心的一系列的展覽和活動,以及西泠印社的一些活動;第二是各個藝術機構引入的幾個國外藝術展覽,譬如全山石藝術中心舉行的“羅馬尼亞油畫大師柯爾內留·巴巴作品中國巡展”,浙江美術館舉辦的安格爾作品與收藏展,意大利雕刻家布魯諾作品展,還有光達美術館舉行的幾個主題展覽,這些展覽讓杭州成為全國關注的中心。第三,是幾個以中國傳統藝術為中心的展覽,如浙江博物館“千載清風”古代墨竹名跡展和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的“和風屏山——第五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等。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王犁:在現代策劃概念的運作下,中國美術學院90周年校慶讓這個城市與西湖邊這所早已存在的學校脈動起來,在轟轟烈烈校慶過後,倒要聊聊自己心中對學校的情感。二十多年前搭長途汽車,邊上一位浙大畢業的老太太,聊天中知道我是中國美院畢業的,問我學校是否還在平湖秋月後面,她在玉泉讀書時,到西湖玩,騎自行車經過這所美院的校門。這樣簡單的一兩句對話,不知道怎麽撩動我內心的波瀾,我怎麽會在這麽幾句對話中回到平湖秋月的美院,這一點點細微的線索足以讓我感受到歷史的溫暖與光榮…對我來說,如前所述,母校如故鄉,我會把她當成隱私的一部分,在內心享受情感的湧動與幸福。

雖然出生在浙西農村,從小在片言隻語中就知道西泠印社,1980年代湖濱杭州書畫社一張印有“西泠印社”四個字包裹材料的紙,我都會壓平好心收藏,姐姐給父親說我聽到“西泠印社”四個字像聽到國歌一樣就想立正,肅然起敬。

其實杭州2018年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博物館武林館推出“金石書畫”等系列展,那些庫房的珍品能夠梳理出來給市民看,每一次去看都覺得在這個城市的福氣。

杭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西湖,有錢江,今天做的不好,還有很多好的歷史留戀,還有好的書店、博物館、美術館可以閑逛,慰藉我們失落的內心。

青年策展人宋振熙:國美90周年校慶是激動人心的一次校慶,再10年就是百年校慶,我們不斷梳理校史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梳理中國教育之路,我們對人文主義有著濃厚的情感關懷,這是我們成為一個不可被歷史抹滅的一處美育力量。在看歷史之餘,我們還要開未來,看我們之後的路線怎麽走,一代人在這時開始退隱,學院力量在重新聚攏,未來是一次大規模系統提升,校史中或許會給我們一些答案,但堅決和團結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前提。

國美美術館特色逐顯。作為國家重點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擔負的責任比其他美術館更多更大,在面對一些體制弊端問題的同時,克服而出新這很難。又要輔助學院教學工作,又要面對公眾做教育職責,還要做一些實驗先鋒的學術研究。在重重困難前,美術館開始有了一些梳理,從團隊的凝聚力到新鮮血液等我注入,我們發現慢慢有美術館品牌展覽和研究在建立。而且更具有國際視野,這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但循序漸進的改變我們都看得到,作為美術館資源匱乏,優秀展覽生產貧瘠的杭州,這是一次重要改變。

浙江美術館原創展騰飛,這是一次驚喜,在注重傳統文化藝術的浙江美術館,開始有一些國際視野的展覽,此外,對在地青年藝術家單元的扶持,對當代藝術類型展覽的開放態度,讓整個杭州驚喜、興奮。面對全國大城市中美術館展示內容的改變趨勢,這個方向是大趨勢,迎合年輕化的城市觀看者,美術館的研究、創造也要跟上。但如何平衡體制性和展示性之間的關係,仍然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難點。

毫無疑問,2018年,杭州最大的歷史契機來自一場校慶:中國美術學院九十華誕。這所學校與這座城異常緊密的關係,估計難有媲美。而當“校慶”成為杭州的核心詞時,“國美模式”則同步成為熱詞。這場校慶契機中,國美的“一典、一展、一館、一會”已然成為吸睛重點。

“2018年,杭州諸多藝術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美院90周年校慶,主要展覽雖然是在北京和舊金山兩地,但杭州也有一系列重要活動。”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依然難忘3月16日的“重返孤山”大型影像行動。“當時出動了12條船、18台電影攝影機,老老少少500多人行進在煙雨迷蒙的湖山之間,構造出幾代藝術家生命中的高光時刻。我相信這部影片打動了非常多的人。加州美術學院院長史蒂芬·比爾告訴我,雖然他並不明白這群人為什麽在湖山之間行走與眺望,卻能體會一種感覺:一是時間的憂鬱,即歷史感;二是在朝向湖山觀望時,所有人都展露出生命中的尊嚴;三是學院的家族感,這是現在的西方大學很少有的。”

從3月湖山煙雨中,500餘名國美師生重訪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舊址,完成一次跨越90年的影像拍攝起,到歷時十年編撰而成的《國美之路大典》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首發,再到中國美術館舉辦“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大展”,Panel 21:廿一世紀藝術/教育圓桌會議舉行,建校九十周年慶典大會、“我與改革開放40年”系列座談會、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館和系列專題學術展、“寄言2028”校慶特展、“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展覽開幕,召開國內藝術院校院(校)長座談會、“危機與潛能”國際美術學院院長論壇,隆重舉行良渚校區奠基儀式等,這場以杭州為據點、異塵餘生全球的慶祝活動締造了一場具備模板意義的社會事件,而事件引發的諸多趨勢更值得留意,如院校力量的強大亮相、國際視角的布局、全球視野的開拓等。如11月,國美與已建交30余年的舊金山美術學院聯合舉辦“From/To:中國藝術教育的哲匠之道”特展及“感受力的貧困:廿一世紀藝術/教育圓桌會議Ⅲ”在舊金山美術學院舉辦,向世界展現中國藝術教育的核心現場。在德國卡塞爾舉辦“視覺的詩:面向真實的時間”實驗影像展;在英國倫敦舉辦“致敬2018”特展;在日本東京舉辦“戲曲百折”展映等,推出首屆國際光媒介藝術展、“21克—2018杭州當代國際首飾與金屬藝術三年展”暨歐洲巡回展、2018國際當代陶藝雙年展等展覽和學術活動。

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美術教育的核心現場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

美術館“們”蒞臨質變節點

這一年,杭州的美術館集體表現搶眼,尤其是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和浙江美術館。前者以群體之姿重塑藝術服務社會之模式,後者則以突破性的高品質原創展蒞臨質變節點。

2018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群各項活動圍繞“校慶”在展覽、典藏、公教、研究等方面展開並分工明晰。首先是備受國際社會及博物館界矚目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在國美90周年校慶日正式開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接待觀眾20萬人。年底成功召開首屆全國高校博物館、美術館工作年會,成立全國高校藝術博物館聯盟,通過章程和組織機構,達成“杭州共識”。南山路美術館則利用平台優勢,全年主辦、承辦展覽37個,接待觀眾30萬人。其中重要展覽有:“世紀同心—中國美術學院師生捐贈作品特展”、“寄言2028—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書藝傳家—劉江捐贈書法篆刻藝術展”、“光影不惑—我們的四十年影像展”等。完成地下實驗展廳改造,於11月3日舉辦首展,陸續主辦:“青年藝術家實驗展扶持計劃—從這裡出發”、“表象的突觸—當代藝術實驗項目”、“第四屆Intel-youth國際高等藝術學院青年繪畫展—攜·地下室”等展。民藝博物館則於2018年提出“新民藝”計劃並舉辦多種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接待觀眾18萬人。潘天壽紀念館館舍建築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公共教育活動全面發展,各館均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系列公共教育項目,館群全年共舉辦各類教育項目150場以上。“今年,三館僅公共教育活動就舉行了近300場,這些已完全不同於一般的藝術教育,而是利用博物館這個平台,把每次展覽的研究、探索以及新的藝術增長點,通過不同方式與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產生溝通,這種藝術服務社會,藝術進入社會以及藝術推動社會的審美、思想及觀念的發展都是前所未有的。”杭間說。

經過半年左右的調整,浙江美術館於2018年迎來騰飛之年。此變化最重要的體現便是對原創展覽的重視和年輕力量的積極吸引,高品質引進展紛至遝來,有機內生力量逐步強大。通過浙江畫院黨支部書記、山水畫工作室主任茹峰的觀察,近幾年浙江美術館整體展覽的量與質都有進步:“(主持副館長)應金飛本身就是知名藝術家,思想也比較當代,這幾年浙美在他的長官下更學術,也更接地氣。”尤其是2018年,浙美看展“排隊”已成常態:潘天壽、傅山、王鐸、安格爾、豐子愷、布魯諾諸展均排起長隊。

全面主持工作之初,浙江美術館主持副館長應金飛曾明確向藝術頭條表示將全力投入“頂層設計”:浙江美術館是有一定高度的行業標杆,我們要明確而直接地告訴人們:什麽是好,什麽是不好,也就是提供標準。2018年1月至3月,“水印千年—中國水印版畫大展”一舉完成後續“版刻千秋—中國傳統水印版畫”“東方意蘊—中國木版年畫與浮世繪”“汲古鐫今—中國現當代水印版畫”“拓山印湖—公共藝術項目”四個篇章,展出期間引起社會公眾和業內外的極大關注與積極反饋。展覽畫冊也以其獨特的設計思路第二十七屆“金牛杯”優秀美術圖書評獎會金獎。環環相接的獎項與肯定印證了“深度策創”機制在投射在策劃、研究、展示、推廣等各個層面的工作價值,後台觀眾評價滿意度高達100%,最終還帶來豐厚收藏成果。同年,“南山138”浙江青年當代藝術推廣項目上線,採用遴選機制,將青年藝術家和青年策展人結對,在共同的磨合與提升中完成展覽項目。在為優秀青年藝術家提供展示和收藏平台予以激勵的同時,“我更希望通過對館內青年策展人的全方位鍛煉,突顯‘有機美術館’的意義,通過自主策劃建立起一個循環良好的‘策-創-展-藏’事業生態,為建立更多層次,更為廣泛的國內外藝術交流做出規劃和鋪墊。”應金飛說。

傳統深化 設計翻篇

2018年,杭州在持續深化傳統的同時,於設計板塊取得重大躍進。

“首先要提及的,是由浙江省文化廳、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和中國美術學院攜手主辦的‘千載清風’紀念文同誕辰1000周年系列活動。這場高品質的古代書畫展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墨竹的聚會。文同千年,是一個觀念的千年——‘胸有成竹,身與竹化’,物我之間,人天之際,筆意生意合為神氣,成就了中國畫史的千載風華。”高士明說。

年底在浙江美術館舉行的“和風屏山——第五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則再次對傳統進行了紀念。“中國畫雙年展歷來有一個邏輯,就是從中國書畫特有的形製出發,探尋它的形式基因、展示機制和場所精神。這次展覽以屏風為創作媒介與展示策略,深入挖掘屏風的歷史內涵與表現潛能,探討屏風的空間意識與場所精神。”在高士明看來,屏風既是實物,也是一種影像;既可以分割實際的建築空間,也可以構造出象徵性的社會空間;既具有現實之功用,又是通往影像世界之入口。“無論在漢唐的禮儀性空間,還是宋代以降的書齋式空間,屏風都以其獨特的符號形式構造出中國繪畫的一種場所精神——顯隱相間,隔而不斷。”

作為傳統文化在地傳播的重要基地,浙江省博物館2018年成績斐然。據不久前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2014-2016年度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結果,全國僅8家博物館榮獲“優秀”稱號,浙江地區僅浙江省博物館一家。截止2018年11月30日,進館參觀的觀眾人數達到402.6萬人次,史上首次突破400萬人次大關。“其實杭州2018年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博物館武林館推出‘金石書畫’等系列展,那些庫房的珍品能夠梳理出來給市民看,每一次去看都覺得在這個城市的福氣。”王犁說。

其實,相對傳統力量的強大,杭州的設計力量史上長期位於下風。但這一現象在2018年徹底翻篇。其中最重要的表現為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開館。作為中國首個具有西方現代設計原作系列收藏的博物館,它的正式開館預示著在杭州,這個傳統藝術資源深厚的江南之城,不僅成為地方重要的文化新地標,更彰顯對當下生活美學引領地位的決心。同時,民藝博物館於2018年提出“新民藝”計劃,自主策劃“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民藝中國—女紅系列展”、“中國現代設計巨匠—陳之佛特展”並舉辦多種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從南山路美術館偏重當代藝術和教學實驗的探索,到設計博物館對西方設計非簡單性介紹,而是站在中國人的觀點去研究分析西方當代設計對中國的作用,還有民藝博物館對中國民族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的重新挖掘,都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中國美術學院的學術理想和以及通過美術館博物館這個平台對社會產生作用的使命。”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說。

隨之而來,是創新設計學院的成立。作為中國美術學院學科拓展的全新增長點,它的誕生是國美在“雙一流”建設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被視為推動國美設計學成為世界一流學科的辟新之路和學校綜合改革和轉型的創新之策。緊接著,是由浙江省政府支持推動,中國美院主辦、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協辦的第三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DIA)的啟動,第二屆西湖國際紀錄片節、最設計?中國美院展等活動更是打造了一大批特色文創品牌。

二級市場源於堅持的驚喜

近年,藝術品二級市場低迷狀態持續,但在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看來,“堅持”的持久效應恰可在谷底時獲得驗證:“西泠拍賣在創業之初提出八個字“真乃居先、誠為業本”,企業一路發展走到十五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大家對品牌的認可離不開誠信經營的宗旨。2018西泠秋拍的一件拍品,從3.8萬元起拍,最終1840萬元創紀錄成交,這裡面既是驚喜又包含著必然,體現的是西泠拍賣這塊品牌堅守的初心。”他提及的這件作品便是市場中尺幅最大的《石渠寶笈》著錄作品—宮廷畫家方琮的《扁舟載鶴圖》,當初委託人以3.8萬元委託上拍,之後經過一再研究鑒定,確認是乾隆帝、嘉慶帝鑒賞、《欽定石渠寶笈三編》著錄的重要作品,拍賣前的估價標注為“3.8萬至1500萬”,也被媒體稱為“中國拍賣行業最大跨度拍品估價案例”,並引發社會各界討論。“這樣的例子在公司發展歷程中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八年前,西泠拍賣公開征集的《戰國策》,委託人底價幾萬元,最終經過業務人員的查找資料、一番考證等工作後以800萬元創紀錄成交。時隔八年,又一次發生這樣的事件。藝術市場需要信心保障,也只有讓學術引領、堅持誠信經營才能給市場序發展提供更大正能量,給市場長期健康有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陸鏡清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