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氣血不足有10個表現,中醫教你自我判斷,告訴你哪些東西補氣血!

人以氣血為本。我們形容一個人身體好,通常認為其「氣色好」;反之,氣血不足則是不夠健康的表現。那麼,氣血到底是什麼,氣血不足時又該如何調理?

氣與血是對雙胞胎

中醫學認為,氣血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們由飲食中的營養物質經過脾胃化生而得到補充。氣屬陽,主動,有溫煦機體的作用;血屬陰,主靜,有濡潤周身的作用。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因此,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臨床上治療血虛常配合補氣葯;治療血行失常以調氣為上,調血次之。如果臟腑功能不夠協調,氣血生成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就會形成氣血不足。

引起氣血不足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脾胃功能失調。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則食量減少,脾虛則運化無力,導致水谷精微不能有效利用,使氣血的來源得不到保障。

其次,不良生活習慣也能引起氣血不足,比如經常熬夜。人在白天的所有活動都是消耗氣血的過程,夜間則通過睡眠把消耗的氣血補充回來,是個休養生息的過程。如果經常熬夜、睡眠過短,氣血自然入不敷出。

不愛運動固然不是好習慣,但勞累過度也會耗傷氣息。肢體的運動靠氣來推動,長年累月的勞作必然傷氣,氣虛就會逐漸導致血的生成不足,最終氣血兩虧。另外要注意的是,腦力勞動過度會引起心脾兩虛,繼而影響氣血的正常生成,也會導致氣血不足。

中醫認為疾病的形成有內因和外因,前面說的都是內因,還有一種比較隱蔽的原因引起本證,即外邪的潛伏。外界的風寒濕熱等邪氣侵犯體表以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邪氣便進入體內並停留下來,體內的氣血就會在和邪氣鬥爭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耗,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氣血不足的問題。

自測癥狀辨氣血

氣血不足的臨床表現非常廣泛,氣虛和血虛可單獨出現,也可合併出現。氣虛則人體陽氣的溫煦及氣血推動作用不足,表現為畏寒肢冷、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等。

血虛則器官缺乏濡養,可見面色萎黃無華、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

以下是氣血不足的10大主要表現:

心臟病發作的概念

1.健忘心悸。心主血脈,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動,心的氣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所以常表現為心慌氣短、健忘。

2.視物昏花。「肝開竅於目」,眼睛乾澀昏花、視物功能下降,多與肝的氣血不足有關。

3.面色萎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面色萎黃無光澤,易感到渾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

4.皮膚粗糙。氣血對人體的肌膚有重要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氣血不足則肌膚有失濡養,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發暗、發黃或沒有光澤,甚至長斑。

5.頭髮乾枯。「發為血之餘」,意思是說頭髮的生長依賴血的滋養,而「血」的上行又賴於「氣」的推動,因此氣血不足時頭髮乾枯會沒有光澤。

6.手足麻木。肝藏血,可以滋養人體的筋膜,使之活動自如。如果肝的氣血不足,則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甚至痙攣。另外,指甲和趾甲也是筋延伸到體表的部分,所以肝的氣血不足,還會表現為爪甲脆薄、顏色淺淡、變形脆裂等。

7.失眠多夢。心肝氣血不足,則心不能藏神、肝不能藏魂,常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驚易醒或多夢。

8.月經量少。女子的月經與氣血的關係尤為密切,如果氣血不足,常會出現月經量減少,甚至月經停閉。

9.頭暈耳鳴。大腦的功能需依賴氣血的充養,且精血、精氣之間可以互生互化。若氣血不足,不能上充頭目,或致腎精虧虛,可見頭暈耳鳴。

10.疲倦無力。「氣」為人體臟腑的機能活動提供動力,氣的充足可以使人保持活力;「血」為肌肉筋脈提供營養的物質。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故疲倦無力。

葯食並用補氣血

針對氣血不足,中醫有經典的補益方劑。其中,氣虛多用四君子湯,方劑組成為人蔘或黨參、白朮、茯苓、甘草。血虛用四物湯,方劑組成為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氣血雙虧的可以用以上兩個方劑組合而成的八珍湯。嚴重氣血不足的還可以在八珍湯基礎上再加黃芪和肉桂,就組成了十全大補湯。

如果採取食療的辦法,建議氣虛者可以選擇黃芪、白扁豆、大棗、山藥、百合、蓮子、薏米等煮粥;血虛者可以常食當歸生薑羊肉湯,做法是以羊肉1斤,當歸及生薑各3兩煮湯。

堅持艾灸或點按關元(位於臍下4橫指處)、氣海(位於臍下2橫指處)、足三裡(位於外膝眼直向下4橫指處)、三陰交(位於足內踝尖直向上4橫指處)等穴位,對於調補氣血不足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另外一個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是運動。平時可練習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站樁等舒緩運動,尤其適合腦力勞動者以及不愛運動的人。

常用的補氣藥物有:人蔘、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藥、刺五加、白朮、蓮子、白扁豆、大棗、甘草等。

常用的補氣食品有:牛肉、雞肉、乳鴿肉、鵪鶉、海參、腐竹及豬、牛、羊肚等。

中藥 白朮

常用的補陽藥物有:附子、鹿茸、海馬、海狗腎、鹿鞭、狗鞭、蛤蚧、巴戟、肉桂、冬蟲夏草、九香蟲、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補骨脂、肉蓯蓉、鎖陽、淫羊藿、菟絲子、枸杞子、韭菜子等。

常用的補血藥物有:當歸、熟地、阿膠、何首烏、雞血藤、白芍等。

常用的補血食品有:動物血、動物肝臟、動物脊骨、黑芝麻、黑木耳、紅糖等。

幾款補氣血的中藥配方

1、桂圓

配料:桂圓6枚,紅茶10克,紅糖適量。

製法:把桂圓、紅茶分別整理乾淨,同放鍋中,加水適量,旺火燒開,加入紅茶文火煮20分針,過濾取汁即可。

功效:補益氣血,溫暖腸胃。適用於貧血、驚悸怔仲、失眠健忘、虛寒腹痛、體虛怕冷等。

2、芝麻、紅棗

配料:黑芝麻10克,紅棗5枚,冰糖適量。

製法:把紅棗洗凈,與整理乾淨的黑芝麻、冰糖一起放入杯中,沖入冰糖悶10分鐘即可。

功效:補血明目,潤腸通便。適用於倦怠無力、失眠、便秘等。代茶頻飲。

3、當歸

配料:當歸10克,紅茶8克,冰糖10克。

製法:把當歸去雜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旺火燒開,加入紅茶文火煮30分針,過濾取汁,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功效:補血養血,溫暖腸胃。適用於痛經、月經不調、經閉、體虛怕冷、腸燥便秘等。代茶頻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