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事的寶寶經常流口水,用這個辦法治好了

「寶寶一直流口水正常嗎?」

同事的寶寶2歲半了還在流口水,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治療。

小兒流涎就是寶媽們常說的流口水,指口中唾液不自覺的從口內流溢出的一種病症。嬰兒口腔淺,不會調節口腔內過多的液體,就會發生流口水現象。隨著生長髮育,大約在1歲左右流口水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到了2歲以後寶貝還在流口水,就可能是異常現象,爸爸媽媽就要加以重視了。

而傳統的小兒推拿手法能有效地幫助寶寶治療流涎哦。

小兒流口水的推拿方法

依據中醫流涎症的原因,小兒流涎分為脾胃虛寒、脾胃積熱型,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流涎症,其推拿手法也不盡相同。

脾胃虛寒型

症見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而滑。

1.補脾經300次

位置: 小兒拇指橈側面。

手法: 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功效: 健脾和胃。

2.補肺經300次

位置: 在無名指指根到指尖。

手法: 無名指指面自指尖推至指跟。

作用: 補益肺氣,清肺瀉熱,止咳化痰。

3.推三關300次

位置: 前臂撓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手法: 用拇指撓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

作用: 氣血虛弱、病後體弱、陽虛肢冷、腹痛、腹瀉、疹出不透及感冒風寒等一切虛、寒病證。

4.推四橫紋100次

位置: 分別位於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屈側的橫紋處,一手有四穴。

手法:用拇指面逐個縱向上下來回直推本穴,或使患兒四指併攏,在穴位上橫向來回直推。

作用: 理中行氣,化積消脹,退熱除煩。

脾胃積熱型

症見小兒流涎,涎熱而粘,口角糜爛,口臭而渴,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

1.清天河水100次

位置: 天河水位於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

手法: 用一隻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後用中指、食指指腹自孩子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直推300-5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作用: 食積多有鬱熱,清天河水以清散鬱熱。

2.清胃經200次

位置: 位於小兒拇指第一指骨掌面。

手法: 用拇指螺紋面向指根方向直推。

作用: 清脾胃之濕熱,和胃降逆。

3.揉湧泉100次

位置: 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手法: 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

作用: 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

4.清小腸300次

位置: 小指尺側緣,指根至指尖。

手法: 以右手拇指橈側緣沿患兒的左小指尺側邊從指根推向指尖。

作用: 利尿止瀉、泌別清濁、清膀胱之熱

5.清心經200次

位置: 位於中指末節螺紋面。

手法: 用拇指羅紋面著力,從指尖方向向指節方向直推。

作用: 清熱瀉火、養心安神。

6.揉小天心100次

位置: 在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手法: 用指端揉,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稱搗小天心

作用: 揉能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掐搗能安神鎮驚。

寶寶流口水,康堯王德敏醫師建議按照以下的方式護理:

1.可用細軟的紗布清潔寶寶的口腔,當寶寶自理能力有所提高時,培養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習慣。

2.給寶寶用圍嘴。圍嘴可以保護外衣不被弄髒,還可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愛整潔、講衛生的好習慣。

3.唾液中含有口腔中的一些雜菌及澱粉酶等物質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不精心護理,口周皮膚就會發紅,起小紅丘疹,這時需塗上一些嬰兒護膚膏。

4.寶寶長牙後,盡量少給他們吃半流食,或煮得特別爛的食物,而要選擇稍硬的東西(如雞蛋餅等),來提高咀嚼能力。

5.如果寶寶的皮膚出疹子或糜爛,最好去醫院診治,期間要保持皮膚的整潔、清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