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顛覆西海固印象的彭陽傳奇

彭陽縣沒有林業局,但有一個林業和生態經濟局。執掌彭陽縣的官員換了一屆又屆,但“生態立縣”的方略從未偏離和改變。

層層梯田綠浪翻滾,條條山溝杏花繽紛。2007年春天,時任總書記胡錦濤來到彭陽,目睹這裡締造的綠色傳奇後,誇讚說: “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已經顯現了。” 

寧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但就是在這裡,彭陽人鍥而不捨,治水改土,退耕還林,生態富民,顛覆了人們對於西海固的固有印象。

彭陽

退耕還林,還出綠水青山

西海固,是寧夏南部六盤山區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涇源、彭陽6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統稱。這裡地處黃土高原乾旱地區,水源奇缺,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上世紀70年代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在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中,位列榜首。

彭陽縣在六盤山東麓,境內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當地人稱:山是和尚頭,有溝沒水流;天上無飛鳥,地上沙子跑。

1983年由原固原縣分設建縣後,彭陽縣委、縣政府確定了“生態立縣”戰略,此後,歷屆班子一任接著一任乾,一張藍圖繪到底,後來甚至在政府機構中,設立了一個林業和生態經濟局,從生態與經濟全局角度抓林業,扭住生態富民不放鬆,全縣人民持之以恆地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到2017年底,全縣共治理小流域106條1779平方公里,全縣林木保存面積由27萬畝增加到203.87萬畝。

特別是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彭陽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52.4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75.6萬畝,荒山造林72.8萬畝,封山育林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13.9%,提高到現在的27.5%,年減少泥沙流量680萬噸,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得益於生態環境的改善,全縣雖然退了75萬多畝耕地,糧食產量卻提高到原來的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約40倍,從名列固原市各區縣末位上升至第一位,創造了“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的生態治理奇跡。(下轉B2版)

2007年4月12日,胡錦濤來到彭陽縣,看到這裡生態治理的成果十分欣慰,他說,治理和不治理確實不一樣,“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已經顯現了。” 

由此,彭陽縣成了全國生態建設典型,先後榮獲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綠化模範縣、經濟林建設示範縣、生態建設先進縣、三北防護林體系二期工程建設先進部門、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還被評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仁用杏之鄉。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彭陽經驗”被列為全國人大1798號建議案,在黃土高原同類地區推廣。

產業富民,釋放綜合效益

2007年,胡錦濤到彭陽考察時,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已經顯現,但還遠未充分釋放。

“在培育退耕還林後續產業中,縣裡確立了以經濟林果、林下養殖、森林旅遊等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彭陽縣林業和生態經濟局局長韓志琦告訴記者, “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充分釋放,老百姓的長遠生計和生態建設成果才有堅實保障。”

彭陽縣委、政府把發展林果業列為全縣四大特色優勢產業之首,通過退耕後續產業開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項目的實施,采取流域生態經濟溝、庭院經濟、設施栽培和嫁接改良“四種模式”,大力發展以杏子為主的生態經濟林53.2萬畝,建成集中連片優質高效經果林10萬畝,年產鮮杏11.1萬噸,杏乾、杏仁產量達到0.6萬噸,初步形成了“企業+基地+農戶”的杏產業發展體系和杏脯、杏肉、甘草杏、奶油杏肉等20多個系列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同時,全縣目前有230戶退耕農戶發展林下中藥材,每年實現產值約3000萬元。

朝那雞是彭陽當地選育的著名地方雞品種,號稱滋補強身的“戰鬥雞”。彭陽縣將林下養殖生態朝那雞作為農民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探索出“合作社+農戶+基地”產銷一條龍機制,成立了17個生態雞養殖協會,全縣朝那雞養殖規模達100萬隻,直接經濟收入達到6000萬元。林下養雞,雞捉蟲吃,雞糞促進林果生長,充分利用了林地太空資源,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的有機結合。

按照“家家種草,戶戶養畜,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思路,彭陽縣鼓勵退耕農戶利用退耕還林工程隔坡種草,大力發展養畜業,目前養畜230萬個羊部門,養畜收入佔全縣人均純收入的30%。  

近年來,彭陽縣充分發揮森林資源豐富、植物種類多的特點,大力發展林下養蜂,創立無公害蜂產品品牌,共發展林下養蜂4500箱,涉及農戶400戶,產值上1000萬元。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修複,彭陽縣森林旅遊持續升溫,森林農家樂不斷發展壯大,每年“山花節”漫山遍野的杏花吸引來大批賞花觀光遊客, 2017年森林旅遊人數達20萬人次,旅遊收入約1100萬元。

精準扶貧,一個都不能少

退耕還林對於治理生態、精準扶貧可謂一箭雙雕。彭陽縣退耕還林在綠了山川的同時,也“逼”出了許多產業扶貧新模式和新業態,使一大批農民從單一的農耕勞動中解放出來,從原來“農耕型”農民變身“多種經營型”的新農民。

"53211"是一個在當地名聲很響的扶貧新模式,即在政府扶持下,退耕戶戶均養殖5頭牛或30隻羊、種植2棟蔬菜大棚、輸出技能勞務工1人,實現平均收入1萬元。

草廟鄉趙窪村村民王文軍家的小院依山而建,三孔窯洞窯面平整,兩側各起了兩間新房,窯洞前支著信號接收鍋,新房頂上裝著太陽能熱水器,屋裡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王文軍一家6口,以前,靠種玉米、土豆為生,日子很苦,是趙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4年,在新一輪退耕還林中,他們家退了23畝坡耕地,種上山桃、杏子,套種紫花苜蓿,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建了牛棚羊圈,養了9頭牛、26隻羊,現在一年純收入6萬多元。退耕以後,兩個娃也出門打工了,一年的勞務收入也不少。 

趙窪村一共352戶人,建檔立卡貧困戶96戶,這兩年像王文軍一樣走上致富路的有79戶,目前還剩17戶未脫貧,但村支書韓志龍很有底氣:“山上的杏子、山桃馬上見到效益了,養殖業也起來了,這17戶今年脫貧沒啥問題。”

縣裡派駐村裡的第一書記王向明告訴記者:“趙窪村是扶貧整村推進示範村,村裡成立了養殖、種植兩個專業合作社,對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作用很大。村裡的目標和我的任務一致,就是全部脫貧,一個不落。”

王窪鎮崖堡村的周萬倉稱得上彭陽縣的蜂王,他40多年的養蜂經歷見證了彭陽的生態變遷。

因為生活貧困、生態惡劣、蜜源植物少,周萬倉17歲就離開彭陽,拉著蜜蜂到四川一帶謀生。

退耕還林後,彭陽生態大變,桃花、杏花、刺槐花、檸條花漫山遍野,山上山下都變成了花海。周萬倉牽頭成立了蜂夢圓養殖專業合作社,他自己養蜂130箱,年收入24萬元,同時,通過手把手地傳授技術,帶動了十裡八鄉的貧困戶養蜂致富。

目前,彭陽縣各類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涉及經濟林果、果品銷售、加工儲藏、花卉苗木、林間養殖、林下種植等各個門類,帶動2250戶農戶走了致富之路,為彭陽精準扶貧和生態產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綜合效益的持續釋放,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濯濯童山變成了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彭陽人用他們不懈的信念和生動的實踐,詮釋了 “兩山”理論,創造了綠色傳奇,給世界傳遞了一份驚喜和希望。(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