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暈車不可怕,這些方法要看啊

暈車也稱為「暈動症,」是指人們在乘坐交通工具時,由於交通工具速度忽快忽慢加之顛簸震動,超出內耳平衡器官的適應能力而產生的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虛脫甚至休克的癥狀,一般還會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心動過速或過緩等癥狀。坐車坐船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寶寶暈車、暈船也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一件事,儘管這些癥狀一般在下車後都會得到好轉,但是暈車暈船的帶給寶寶的傷害是難免的,因此家長要做好防禦方面的功課至關重要。

家長首先應該了解寶寶暈車暈船的原因,寶寶暈車暈船的原因之一是其視覺引起的,由於車外靜止的物體和車記憶體在一個相對運動,寶寶看到車外的物體的快速運動時就可能會暈車,而且相對運動越快,寶寶發生暈車的機會就會越多,但一般來說由這個原因引起的暈車癥狀都比較輕。寶寶暈車的另一原因是其前庭平衡系統發育不夠完善而導致的,這也是大多數寶寶暈車的主要原因,由於寶寶的前庭功能正處於發育階段,還不夠完善,如果行駛中的車輛顛簸得很厲害,就可能導致寶寶的前庭器官的興奮性增高,引起寶寶暈車。


下面我們就為家長朋友們提供一個預防寶寶暈車的小方法「薑片貼肚臍眼」。這個小方法的操作非常簡單,在寶寶乘車前20~30分鐘,將生薑片切成五分錢硬幣大小,兩毫米左右的薑片覆蓋在肚臍,外用傷濕止痛膏或醫用膠布固定即可,如果乘車時間超過十小時,可中途更換一次。

這個小方法之所以能夠預防暈車,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生薑的功效,生薑經常被人們拿來治療噁心嘔吐,從中醫角度來看,生薑性性味辛溫,有發表健脾止嘔、解毒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生薑中的薑酮、薑烯酮有很強的末梢性鎮痛鎮靜的作用,第二是肚臍的特殊穴位有密切關係,肚臍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中醫稱其為「神闕穴」,神闕穴和諸經百脈相通,起著調節各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肚臍部表皮角質層薄弱,藥物有效成分非常容易滲透彌散,且臍部給葯有利藥物循經直達病所,更好的發揮療效,因而上述有效成分可通過肚臍到達全身,進而起到防治暈車的作用,

不過這裡需要提醒家長朋友們,此方法對脾胃虛寒者的預防效果最為明顯,但是不適用於所有的寶寶,胃火較旺的寶寶並不適用此法。那這些寶寶們應該怎樣預防暈車呢?不用擔心,除了本次主推的這個小方法,我們在給家長朋友們介紹其他一些預防寶寶暈車的有效方法:


(1)在乘車前讓寶寶嘴裡含酸味的東西,如話梅之類的食品


(2)在寶寶乘車前一小時左右,將新鮮桔皮表面朝外,向內對摺,然後對準寶寶的兩個鼻孔按壓,皮內便噴射出也帶有芳香味的油霧,可讓寶寶吸入十餘次,這個方法簡單易操作,在乘車途中也照此方法隨時吸聞。


(3)風油精:乘車途中將風油精搽於寶寶太陽穴或風池穴,也可滴兩滴風油精於肚臍眼處,並用傷濕止痛膏覆蓋。


(4)食醋:乘車前喂寶寶一杯加醋的溫開水,中途也不會暈車。

家長們知道寶寶自己的寶寶暈車,除了用一些小方法去預防之外,在乘車時多留心一些小細節,也是避免寶寶暈車的,比如:


(1) 出門帶寶寶乘公車時盡量選擇前排的位置,因為前排相對比較平穩,沒有後排顛簸得那麼厲害,且車身的移動與車輛前進方向不同,不太容易導致暈車的發生.

(2)坐車時,引導寶寶注視車窗前方較遠處的風景,不要看兩旁快速移動的物體。

(3)坐車時可以適當的打開車窗,保持車內空氣清新,且避免在車內吸煙或攜帶氣味較重的食品,可以使用冷氣機來調節車內的空氣,但不要讓車內溫度太高。


(4)坐車前不要讓寶寶吃得太飽,太過油膩,但也不應空腹,以防止加重暈車癥狀

最後為了讓寶寶徹底遠離暈車家長朋友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寶寶做一些加強前庭功能的鍛煉,小寶寶可以抱著原地慢慢旋轉,注意不要搖晃得太厲害,以免損傷腦子,年齡稍大的寶寶可以帶他去滑滑梯,盪鞦韆,旋轉木馬等遊戲可以設法轉移把我的注意力,比如給寶寶拿玩具玩,或者播放舒緩的音樂,給寶寶講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