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說“誠”: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中國人歷來“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這句古語,出自蘇軾的《上初即位論治道二首·道德》。在這篇文章中,蘇軾指出了至誠的重要性。他認為,至誠就是“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絲毫偽也”。

早在《中庸》中,“至誠”就已經出現,並被提到了道德修養的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孔子所倡導的信、篤等美德,與誠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信,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可以互訓,意義相通。在現代漢語中,誠與信常常連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誠信”一詞。相對於“信”側重言語的真實和能守信約,“誠”更側重於內心的真誠。誠的本義就是心意真誠、不詭詐。

儒家思想中,誠首先與天道掛鉤。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真實無妄,這與天理相同,因此稱“誠”為天道。

那什麽是人道之誠?——“思誠者”、“誠之者”。也就是有心向“誠”學習,使“誠”成為人的行為準則,使“誠”得到實現,這就是人道,也就是人道之誠。比如天按照規則運行,人應該按規矩辦事,不能隨心所欲;這個規矩既含有法規,也包含道德規範。再比如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斷運行,四季交替,相應於此,人道應當自強不息、始終如一。

《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君子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沒有比誠更重要的了。儒家的八條目中,誠意放在正心之前,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也可見誠的重要。

誠最基本的內涵,還是真實。失去了真實,就失去了誠。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強調“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說話實在,辦事實在,為人實在,沒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這個實在,就是誠。

誠也要求人們要講誠信,不自欺、不欺人。曾國藩說“誠者,不欺者也”(《曾文正公全集·日記類鈔》),不以謊言欺騙人,也不隱瞞、偽裝,不弄虛作假,也不嘩眾取寵、欺世盜名。而對自己、對他人、對所從事的工作、對所面對的生活能全心全意、真心誠意,“不欺者,心無私也”。

回過頭來再看蘇軾說的“以至誠為道”,他也是這麽做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他在《思堂記》裡說,作為一個君子,本能的反應就是對善事就喜歡,對惡事就厭惡,這還要思考什麽呢?一旦前思後想,你就會想到怎樣去逃避。而人一旦有了反覆的思考猶豫,私心雜念就會萌生,“臨義而思利,則義必不果;臨戰而思生,則戰必不力。”這也是一種誠,不遮掩自己的內心。

總之,上下內外都應當“以至誠為道”。誠,應當成為我們做人的原則、修養的標準。正所謂“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於人於己,都要講究一個“誠”。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