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沐:藝術傳播需要學科式的研究與實踐探索

藝術學的研究需要擴容,需要面向現實發展拓展,這已經是一個不容爭辯的話題了。設置藝術傳播學這個學科不僅僅對於學科建設本身意義重大,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也十分重大。

當下藝術界存在的很多問題,藝術品市場中的不少亂象,很多都是傳媒發展狀況的集中反映。當然不能歸咎於是傳媒獨立的作用,但傳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現在培養出來的記者編輯,以及內容的生產者,本身都不懂藝術,不懂藝術市場的發展規律,那麽,我們還能有什麽樣的傳播預期?傳播的效果也會是不言而喻。過去我經常接受採訪,現在越來越不願意接受採訪了,為什麽?一是採訪的問題設置很別扭,很少能觸及關鍵問題或是問題核心,就是俗話說的問不到點兒上;二是採訪以後形成的採訪稿,經常很多地方與自己表述的真實意思差別很大,幾乎要再重寫一遍。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需要藝術傳播方面的專業人才。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設置藝術傳播學在國家戰略層面意義重大。雖然目前有一些學校已設置有藝術傳播學,但與整個國家的文化藝術發展,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自信的培育,與藝術大眾化等方面的需要相比,差距太大太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空白的領域。這充分說明藝術傳播學這個學科沒有與時俱進。

以文化藝術如何走出去為例,實際上涉及大量傳播學的知識,但是我們卻沒有專門的研究,很不正常。我經常在講課中說,美國從來沒有設立林肯學院,政府也沒有大規模地投入做這個展、那個展,也沒有這個專項、那個計劃,幾乎全是商業化的運營,但是,美國的文化藝術卻可以做到無孔不入,美國文化的價值觀被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認同,擋都擋不住?我們常說,美國是通過“三片”(薯片、芯片、大片)來進行傳播的,也就是說,它是通過商業化的手段、市場化的機制來傳播的,這些傳播的方式實際上包含著科學的機制。因此,站在國家戰略這個層面,應該有專門的學科、專業的人去研究藝術傳播。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沒有人(或很少人)來研究這些極具戰略意義而又特別現實的問題。現在很多的做法讓人不可思議,比如為了文化傳播,政府投入大量經費,去國外做活動、做展覽等,邀請其他國家人去觀展、參加活動,由於內容不是對方感興趣的,效果非常有限。特別是還在國外建立了很多機構,去教授其他國家人各種知識與技能,如果一旦被看做是硬性的文化輸出,就會使對方很反感。因為你灌輸的知識與技能對方不一定感興趣,不一定對路。

因此,從國家戰略層面應該好好研究藝術傳播學,重點培養藝術傳播方面的專業人才。藝術傳播和國家戰略要合拍,雖然已經有所重視,但是深入的研究還差得很遠,研究的水準與能力跟不上。也由於能夠跨越傳播學和藝術學以及一些市場管理方面的人才太少了,藝術傳播學學科建設在高等學校包括最重要的幾所美術院校都難有成效。

第三個方面,是藝術業態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藝術傳播學這門學科。現在的藝術產業,藝術媒體業可以說是發展中最亮的一個點,這個領域人才需求很大,應該加強培養這方面的不同層次的人才。現在的問題是,沒有相應的課程體系,沒有相應的學科隊伍,甚至藝術傳播學方面的刊物也很少,找一本系統的教材更不容易。面對這麽大的社會需求,說明我們的研究與教育失職。社會的新業態發展到今天,誰去思考藝術傳播的內容生產,傳播什麽東西?怎樣傳播?沒有相應的陣地,藝術傳播學這個學科做什麽?比如說現在的媒體生產,一些大的媒體都在做融媒體、流媒體、全媒體,探索內容中央廚房也有很多年了,我們在內容生產上是不是有體現?媒體融合談了這麽多年了,我們是不是有這方面的人才積累和培養?現實發展的這麽快,整個的研究和教育卻這麽滯後,特別不正常。

從自己學科研究的角度來看,力量很小,看到了這些問題,雖然隔行如隔山,沒有辦法做到改變,但我們還是要積極推進轉變。最近,我們主要是圍繞藝術商業、藝術市場、藝術產業、藝術金融、藝術科技等方面,沿著這個視角去研究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藝術傳播學的業態基礎。對藝術傳播學這一新興學科來說,新業態的迅速發展已經要求我們必須這麽做。

另外,從學科發展的本質上來講,一個學科的設立,首先需要自身獨特的特質,其次它有自身內洽的規律,這是一個學科能夠成立最根本的基礎。從學理上來講,藝術傳播學的成立,是因為藝術傳播與大眾傳播有非常獨特的區別,有自身系統發展的內在規律,這種獨特特質是大眾傳播代替不了的,也由於此,藝術傳播學在學科林立的當下才能立得住。那麽,藝術傳播最大的特質是什麽?發展的內在自洽的規律又是什麽?這些都是設立藝術傳播學這個學科要面對的基本問題。面對這個現實的問題,目前無論是學界還是實踐界,都沒有深入系統地研究與探索。

一個學科的結構建構不僅需要過程,而且還需要有基礎業態發展的需求及相應的頂層設計。針對藝術傳播學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特別的重視:

第一,藝術傳播學一定要把專業的學科體系建立起來

對專業的背景研究、專業基礎研究、專業理論研究、專業方法論、專業前沿等體系的研究,這五個大的部分,要有梯次地建立起來。

進行藝術傳播的研究,最少有兩大進程,第一個大進程是商品化的進程,商品化的進程即我們反覆聚焦研究的藝術經濟,2019年初我們成立了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具體來講,藝術經濟包含有五個大的板塊:藝術商業、藝術市場、藝術產業、藝術金融、藝術科技,是藝術商品化進程必須要面對的。這都是藝術傳播學的專業基礎,如果對商品化進程的業態不了解,培養出來的人就沒有現實產業與市場的根基,對產業形態沒有感性認識,學科的發展與應用就容易迷失方向,學生學到的就會只是一些枯燥的理論、概念化的東西,就會與鮮活的現實格格不入。

第二個大進程是非商業化進程的一些內容,比如藝術創作,博物館管理、藝術管理的很多內容都是非商業進程範圍的內容。這個部分藝術傳播學也要有很強的介入,這一部分的很多課題都是藝術傳播學專業背景應該解決的一些問題,包括如藝術史的課程設置等。所以,我們強調,藝術傳播學如果連藝術史都不學,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藝術傳播學不能隻學傳播史,藝術史是更重要的專業基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藝術傳播學專業基礎裡面,除了學習藝術史、藝術創作規律、藝術管理等課程門類以外,還需要深化藝術經濟課程的學習,特別是藝術商業的課程內容,如畫廊怎麽做?拍賣怎麽做?博覽會怎麽做?做傳播的不了解這些怎麽能夠做好藝術傳播?怎麽能組織內容的生產?等等。

第二,要重視學科研究與發展的業態基礎。

對藝術傳播學來講,特別是藝術經濟這一業態基礎要引起足夠重視。在這裡必須特別注意,藝術市場不是藝術經濟的全部,還有藝術產業、藝術衍生品,以及更大的產業形態——服務,金融服務是其核心。學科發展除了邏輯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動力,即科技。藝術傳播與科技是息息相關的,藝術傳播如果少了科技,猶如戰車失去一個車輪;藝術傳播不談科技,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傳播是在科技的快車上前進,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媒體融合,哪一個不是科技進步推動的結果。如果培養的學生知識結構中缺少了科技這個板塊,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藝術專業基礎非常重要。

第三,要精準建構與規劃專業基礎課程與研究。

專業課裡面,如針對具體的內容生產,我們就要研究探討怎麽樣生產?生產什麽內容?傳播的手段是什麽?怎樣去管理?藝術傳播學有哪些基本功能?藝術傳播不僅是信息傳播,其最大的意義在於,藝術傳播已經參與到了藝術價值的發現過程中。藝術品價值的大小,不僅是由藝術品本身決定,與傳播也有很大的關係。價值發掘、價值發現、價值管理等方面,藝術傳播功不可沒。再有,藝術傳播學已經形成了一個生態,不僅僅是單獨的一門學科,更不可理解為很窄的一個領域,藝術傳播學包括培訓、教育、藝術大眾化、藝術市場的大眾化等。

第四,要特別重視方法論的研究與建立。

一個學科的成立,一定要強化方法論的研究和方法論的提煉,當然,藝術傳播學要形成獨特的方法論需要一個過程,一開始可以依靠移植,把傳播學、藝術學的方法論進行整合、移植,特別是有效的整合。但是,最終一定要形成藝術傳播學自身特質基礎上的獨特的方法論結構。

第五,要跟蹤研究專業的前沿。

藝術傳播的批評、藝術傳播的監管,藝術傳播的科技,都是前沿問題,無論是培養學生,還是進行科學研究,一定要做好三個方面的結合,一是知識結構,二是專業結構,三是現實時代業態發展的融合。藝術傳播學專業一定要強化知識結構,不能沿用基於老的知識結構基礎上的老化的、非常概念的課程體系,要有一些非常精準的,與前沿非常匹配的課程和專題來形成很好的課程體系,這個很重要。課程設置可以考慮按照前面講的五個板塊來建構,把課程的分布、課程的結構形成體系而又和諧的關係。當然,知識結構、專業結構、業態結構相統一、相適配,最終形成的這三個關係,要和時代的發展合拍,這也是時代性要求。(作者西沐系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特約專家、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本文系其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傳播學學科設置評審會上的發言整理,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經濟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