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貫通班”是學校改革中的“特區”

4年前,北京市首次推出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以下簡稱“貫通班”),3年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成為第二批試點院校,在七年貫通培養中的基礎文化教育階段引進了北京十一學校的管理機制、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包括走班製、選課製、導師製等。

如今,首屆“貫通班”學生已順利升入高職。回過頭來看,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又有哪些培養心得?怎麽看“普教”“職教”的貫通融合?近日,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了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院長李繼延。

記者:為什麽要在七年貫通培養中的基礎文化教育階段引進了北京十一學校的管理機制、課程體系、培養模式?

李繼延:北京十一學校是教育部教育先行試點部門,校長李希貴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而不是一心做高中升學率。當時,我和李希貴校長聊貫通培養這一項目,他說這個想法非常好,十一學校的學生也不是都上清華北大,也有一部分學生要進行二次篩選,他發現職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比一般的本科教育更加有意義,對他的學生的前途來講更加光明,因此他說,“與你們的合作是一種教育方式的嘗試。”而且李希貴校長認為與職業學校的合作是一條人才培養新路的探索,他把與我們的合作當作教育改革的試點和嘗試來做。

記者:我參觀學校時,發現“貫通班”從教學空間、課程體系等都做了很多改革,有十一學校的“基因”,但又不完全相同。

李繼延:我很認同十一學校的教育理念,最初把十一學校的教學方式、課程教材和學校管理體系都拿了過來,並不想進行本土化的改造。但發現我們的學生不一樣,430分和560分的學生怎麽能一樣呢?再加上環境和條件都和十一學校不可比,後來才決定“走勞職特色”的理念,做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李希貴校長也接受了。既然合作,完全是“十一模式”或 “勞職模式”就沒有必要合作,所以我們現在走的是具有“勞職特色”的貫通培養道路。對於職業教育來說,這種合作至少提醒了我們職業教育能不能進行走班選課、導師製、學分製等。

記者:學校是如何讓十一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這裡“落地生根”的?

李繼延:首先領導班子必須統一思想,取得一個共識,這是一次探索,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他”,是一個“雜交”的結果,如果我和李希貴校長的思想不統一,也很難。

我們的學生不是十一學校那些拔尖的好學生,我們負責貫通班的47位老師也全部是新人,與十一學校這麽多年形成的教師梯隊沒辦法比。如果簡單照搬十一學校的模式,就可能永遠比不上十一學校,就必須在基礎上進行改造。其實我們的壓力也很大,我們把貫通班當作學校中的“特區”,這中間的改革探索也一定有阻力,比如當時要把位於中間的講台拆掉挪到一側去,就有很多人反對。貫通班就像一顆很小很弱的種子,土壤空氣水分都需要,如果不罩上大棚,活不了。

記者:現在首屆貫通班學生已經念完了大一,兩年後即將面臨升入本科的問題。這一階段,您怎麽考慮的?

李繼延:貫通培養是一個“半拉子”工程,高職階段過後接的是本科。本科院校雖然沒有制度設計,但學生想拿文憑,英語四級、數二能過嗎?如果不能過,不是稀釋了學歷文憑嗎?貫通培養前兩年70%的基因來自十一學校,20%是“勞職特色”。進入高職階段,我想走第三條道路,既吸收、繼承選課製、走班製等十一學校的基因,也要按照本科院校的標準,把英語、數學等課程及相關管理辦法加上去。比如,我們現在高職階段的學生都需要上晚自習。很多學生不想上,說大學生憑什麽上晚自習。我說,不加課程課時你現在的成績3年之後進入不了本科。所以,有人感覺高職階段我們又在往回收——需要加強升本的考試課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