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時評:微信朋友圈“一個月可見”,這下舒適了嗎?

作者:陳城

時隔三月,微信再次迎來小版本迭代。雖然官方的更新說明中只有兩條內容,但細心的網友們早已發現了這兩項更新之外的更多新變化,微信迭代再次引發熱議。

原因無他,網友們討論的重點依舊還是朋友圈可見的時間範圍。此次迭代,微信在以往“最近三天”“最近半年”和“全部”的三個選項中,增添了“最近一個月”選項。

這一改變,讓那些覺得三天太少、半年又太多的網友們,感到了“極度舒適”。當然,那些並不在意朋友圈被人看的網友則表示,“我感覺一個月可見跟全部可見沒什麽區別”。甚至還有網友調侃說,乾脆新增“一小時可見”。

朋友圈為什麽害怕被人看?這一議題早已被討論過無數次,但似乎每次都能引爆熱點。表面上,這樣的討論關乎隱私,但問題的關鍵其實一直圍繞在朋友圈的社交緊張上。這種緊張,源於這種社交脫離了現實接觸。

確實,微信已不只是一個即時通訊工具,甚至是當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在朋友圈裡的喜怒哀樂就很容易被當成一個人的日常表達。

發一張圖或一段話前得想前想後,要不要分組、如何措辭、帶不帶表情……發個朋友圈,還得顧慮諸多因素,這樣的情緒表達顯然並不暢快,但卻是朋友越加越多之後不得不加以考慮的。

其實,關於“幾個月可見”的討論在一定意義上和隱私無關。那些分享自己旅遊經歷、廚藝成果的,真的會在乎這些內容在幾個月之後還被別人翻到麽?即便被人翻到,這樣的內容又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呢?如果真的在乎隱私,任何生活細節都能分析出一個人真實的樣子,不發朋友圈是最好的選擇。

問題還是在於手機讓人與人之間的現實社交變少了,微信的即時性、無距離性,大家為了不吐不快,自然就會優先選用朋友圈等渠道。以往,和親朋好友們分享自己脆弱的一面,亦或是八卦一下公司“秘聞”或吐槽工作、同事等行為,多是面對面進行。

這樣的社交形式,其實並不擔心會產生二次傳播。哭過了、吐槽完了,就過去了,聲音只會在對方的記憶中漸漸消失。而現在,要在朋友圈吐個槽,就得思前想後了:“同事有沒有看法”、“父母有沒有意見”、“相親對象怎麽看”等等。

所以,大家不想讓人看到的,無非是那些所謂帶點私密屬性的內容,以及在新加好友時,不把過往的所有歷史都是完整呈現在對方面前,或是選擇性呈現哪一面。朋友圈可見範圍選擇的意義正在於此。

這也是為什麽新增“一個月可見”,不少網友感到“舒適”的原因,它有助於緩解這種緊張感。也有網友建議,應該加入隨意設置可見範圍和批量刪除、批量設為私密等功能,不斷增加我們選擇的權利。

但這樣的生活方式累不累?就只能看大家自己的選擇了,是願意在網上放飛自我,還是展現精心打扮的自己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