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懺悔是佛教的修心方法 什麽事情需要懺悔?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狂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複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狂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六祖壇經懺悔品》

就是說,“懺”是對以前所造下的惡業、罪業,如愚昧、迷惑、驕傲、狂妄、嫉妒等等罪過,全部都坦白承認,立志永不重犯。所謂“悔”,反思百悔以斷除今後會造罪業。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昧、迷惑、驕傲、狂妄、嫉妒等等罪過,現在都已覺知開悟,全部都將永遠斷絕,更不會再次造作,這就叫做“悔”。所以稱為“懺悔”。

據義淨法師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謂,懺與悔具有不同之意義,懺是請求原諒(輕微);悔即自申罪狀(說罪)之義(嚴重)。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為令其行懺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為自恣日。複次,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懺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懺悔在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懺六聚法篇》載,懺悔須具足五緣,即迎請十方之佛菩薩、誦經咒、自白罪名、立誓、明證教理。同書又將懺悔之相分為三品,即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稱為上品懺悔;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稱為中品懺悔;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稱為下品懺悔。複次,若懺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為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為下品。以上稱為念時日三懺悔。

可見,懺悔是佛教的修心方法。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損人利己等惡念不許起,起則立刻生慚愧懺悔之心,令其消滅。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