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傅園慧式原生家庭,才是這個時代最難得的稀缺品

文|藍莓小姐來源|壹心理

0 1

“為何愛會傷人?”

有個朋友說,自己快抑鬱了。

畢業後,她按照父母意願,在醫院當了3年行政。實在不開心。

“每天像陰屍路”。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獨自找工作。父母死不同意。覺得體制內工作無可挑剔。

她說,真是怪了,整天說為我好。但沒人問我一句:

這工作,我喜不喜歡?我過得開不開心?

她說,坦白講我挺感恩我爹媽把我養大的,從小就想盡辦法給我最好的生活。但,他們唯一沒給我的,是自我生存的空間和幸福的能力。

我想不通,但也改變不了他們。

我本以為,這是個例。後來發現,不少父母都說,自己是愛孩子的。

朋友問我:你說,為什麽 “愛” 會傷人呢?

我今天要說的真相,可能有點傷人。

0 2

“她毀了我整整一年的期待。”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的確。很多父母眼裡,他們是愛孩子的。只不過,是在他成功的時候,在他達到自己要求的時候,在他無條件聽自己話的時候。

而當他陷入人生泥沼,想要放棄自己的時候呢?

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有段時間,女孩因職場宮鬥煩不勝煩,還被老闆羞辱,趕出辦公室。

正好,最喜歡的歌手鄧紫棋發布新專輯,她躲在樓道角落裡插著耳機聽《新的心跳》,哭了兩小時。

就在人生最低谷,她竟買到了自己苦等了一年的,最喜歡的鄧紫棋演唱會門票。

仿佛是上帝,想要拯救她。

看到她在演唱會開場前發的朋友圈視頻後,她媽一個電話過來。說:你整天做這些沒用的事情,浪費時間。活該你考不上公務員!

說完,摔了電話。然後和她一直冷戰,直到現在。女孩心裡涼透了。“她毀了我整整一年的期待。”

說實話,很多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有條件的愛。你聽我的話,達到我的要求,我才愛你。而孩子即使內心痛苦,也基本會照做。因為,他們對父母的愛,很純粹。

有些父母甚至在關鍵時候,不會伸出手,托孩子一把。反而是,只要失敗,回復的都是打擊。

這種打擊,來自聲稱世上最愛你的人。殺傷力爆炸。

我認為,這種愛,是 “假愛”。

0 3

“我是最棒的,最好的。”

想起同樣經歷低谷期的傅園慧。

拿到奧運季軍後,傅園慧成了“洪荒少女”,在全網爆紅。

但沒過多久,因傷病嚴重,比賽接連失利。她在游泳池大哭,壓力大到讓人嘔吐。一瞬間,所有人都非常失望。

“什麽洪荒少女?人一紅,就飄了。”

網絡暴力,不給人任何喘息的機會。傅園慧崩潰了。消失了。

父母找了她一天一夜。找到她時,她在傾盆大雨中走了十幾公里。

傅爸沒怪罪她一句話。隻說了一句:你不要想太多。陪她回家。那一刻她突然想起:的確,所有人都對她很失望。除了,父母。

父母,的確從來沒有對她失望過。即使她比賽成績再不好。

傅園慧剛進省隊,就跟大一點的姐姐們說,自己是個天才。傅爸送傅園慧去鍛煉。

有人跑過來跟傅爸說,“你們家傅園慧在游泳隊裡說自己是天才!”話語裡,滿是張牙舞爪的嘲笑。

一般父母,可能面子掛不住: “哪有哪有,別聽她胡說”。轉頭還要批評孩子一句:“你要謙虛一點,別到處張揚。”

但傅爸卻在女兒面前,對那個孩子說:“是的,我們傅園慧真的是天才。”他的語氣裡,有一種不容辯駁的堅定。

父母永遠都不知道,自己隨意說的一句話,就成了孩子一生的信仰。

每次比賽,傅園慧都會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最好的,是個天才。雖然這聽起來挺傻的。

但是當你遇到很多困難的時候,別人都不相信你的時候,攻擊你的時候,這三句話就會成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2018 年世錦賽,傅園慧終於打破亞洲紀錄。

不得不承認,傅園慧在父母愛的教育下,成了一個願意愛自己,相信自己的人。

遺憾的是,傅園慧式的原生家庭就像這時代的稀缺品,實在太少了。

0 4

“你必須完美,因為我不完美。”

為什麽有些父母說愛你,卻在你頹廢痛苦時,比外人還要落井下石呢?

為什麽他們不會擁抱你,對你說:沒關係,你還有機會呢?

武志紅老師的解釋很犀利:

父母總喜歡誇 “別人家孩子”,而不願誇自己家孩子。這會給自己孩子這種感覺:你必須全能。否則“別人家孩子”總有比你強的地方。

這很可能是,父母將 “我必須完美” 的嬰兒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變成“你必須完美”。

父母也是人,對孩子有所期待本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期待完全凌駕於愛孩子之上,這種愛,變成了一種病。

因此,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謊言之一。

0 5

“你不是真的愛我。”

“假愛”最大的特點,就是 “控制”。

知乎上有個故事。

女孩從小就特聽話。中學時,她有個關係特好的女生朋友,在她最痛苦時給了她很多愛。但她媽嫌棄她好朋友學習成績差,就讓她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再來往了。

她留長髮是心思不正,沒放在學習上。穿吊帶裙,是有可能是在談戀愛,穿給喜歡的男生看的。

後來她發現,自己好看的裙子,全被她媽扔了。她媽偷看她的日記後說,“你就是整天想些亂七八糟,才成績這麽差。”

總之,所有與學習無關的,通通是妖魔鬼怪。

她去了離家幾千公里的大學後發現,自己交朋友,不懂任何社交技能。做什麽事情,總是唯唯諾諾,很不自信。

談戀愛很小心翼翼,又敏感多疑,完全不懂怎麽跟男友相處,總是搞得一團糟。

印證了那句話:控制欲,是萬病之源。

為什麽父母一定要控制呢?

曾奇峰曾給女兒寫信說,有些父母會把自己弄的慘兮兮的,對孩子說:為了你,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拚命地工作。

“他們這樣做,實際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喪失維護自己權利的倫理立場和道德勇氣。對父母哪怕是無理的要求,都無條件地服從。”

目的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個樣子,是父母想成為,卻沒能成為的。這樣的父母,看不見孩子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是他投射到孩子身上的 “理想自我”。

而這時,父母必須承認:你愛的並非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0 6

“請不要用愛,溫柔地殺人。”

更可怕的是,在“假愛”之下長大的人,一般很難自信。

為什麽?美國心理學家埃文斯講過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媽媽和她7歲女兒買冰淇淋。

“你要哪種冰淇淋?”她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麽這麽倔,真夠怪的。”

這段對話看似平常,卻暗藏殺機。

媽媽為何一定要讓女兒吃巧克力冰淇淋?“因為我覺得好吃,所以想給女兒吃啊。因為我太愛她了啊。我想給她最好的。”媽媽覺得委屈。

為什麽媽媽覺得好吃,就一定要女兒吃呢?埃文斯覺得,很多“溺愛”背後真正原因是:媽媽自己內心有一個小孩,一個喜歡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小孩。

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她覺得好,就一定要讓孩子覺得好。而且,孩子不可以反駁。否則,就是在否定自己。

如果你反駁我,我要告訴你:你內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的判斷,是錯的。這等於,用愛,溫柔地殺人。

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中分析道:如果一個人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結果就是:不再信任自己。意識裡全是 “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這,很可能是一個人不自信的根源。

所以父母對孩子真愛,還是假愛,用一個指標可以看出來:看孩子是不是可以做自己。

0 7

“我不是當年那個小女孩了。”

很多生活在嚴厲精神控制之下的人,長大後沒有強大的自我。那他們還有機會找回自己嗎?

當然有。

上面那個上大學後,發現自己完全沒有自我的女孩下決心要改變。

她參加各種社團鍛煉自己,做項目。大二就去全球第一傳媒公司實習。大三修完所有學分,自己打工窮遊世界。

畢業之後,她堅決不按她媽媽的想法回老家,不考公務員。還交了小自己3歲的男友。

因為工作經驗強大,一畢業就找到自己喜歡的、工資一萬多的工作。

但她媽看不上。說:你的工作,讓我丟臉。你根本不像我的女兒。你不要回來了。

但,她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小女孩了。

現在的她,經濟獨立,精神獨立,工作發展空間大,也很會處理感情上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她認清了,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

《原生家庭》裡說,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人生決定的基礎時,當父母的感受永遠在你心裡佔首位時,你的人生也將永遠由他們駕馭。

0 8

“你真的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常常能看到同一種困惑:我知道父母把我養大不容易,他們也總說是愛我。為什麽,我就是不幸福?

其實,當一個人意識到父母的愛可能有問題時,很可能意味著你的自我真正開始覺醒。

你開始思考:到底什麽,才是真正的愛?

羅傑斯給出的答案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是可以肆意談論自己喜歡的男(女)孩,而不擔心被評判。

是可以淡然說出自己被欺負被排擠,不擔心反被質疑自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是不想要的,可以拒絕。想要的,可以堅持。

是可以痛哭,可以頹廢,可以憤怒,可以失敗。

是在你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這才是“愛”。

卡爾·羅傑斯也曾非常具象地描述真正的 “愛”: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

這多美好啊。

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

人性是自私的,也是複雜的。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欲望,凌駕在孩子的自我之上。

真的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自我犧牲。但這樣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成長於傅園慧式的原生家庭,但當我們懂得了什麽是真正的“愛”,我們有非常大的幾率,找回獨立自我,成為一個全新的人,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想那時,傅園慧式的原生家庭,就不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