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熱烈地愛,明媚地活: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朋友在算孩子幼兒園開學的日子:「哎呀,開學那天,爸爸正在出差。」

大家都說,這有什麼關係,媽媽送孩子去就好了。

她搖頭:「開學第一天,爸爸媽媽一起送,比較有儀式感,我得提前讓爸爸協調好時間。」

大家戲謔地笑,覺得她太過矯情,要什麼虛頭巴腦的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小王子》裡,狐狸說:「儀式,就是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從來不是虛頭巴腦,而是發自內心的關愛與驚喜,讓人從內心深處感到的富足。

儀式感也沒有特定的標準,因為賦予的特殊意義,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都變得不同尋常。

開學第一天,對孩子來說,有新奇,有忐忑。而這個新開始,因為爸爸媽媽陪伴的儀式感,就成了他生命中極其有意義的一天。

家有儀式感,會讓孩子更幸福,更有端正的生活態度,更熱愛生活。

來源:繪本《小王子》

儀式感能增進家庭成員歸屬感

看過《夏雨與女兒:愛的儀式感》專訪。

記者問夏雨:「很多爸爸覺得孩子和自己不親,你會嗎?」

夏雨說:「我女兒和我肯定親,特別親。」

女兒出生後的兩年半時間,夏雨推了工作,見證著女兒的每一個第一次,他很看重儀式感,比如每次出門,必須要擁抱一下。

一開始,女兒常記不住,他就提醒:「你忘記什麼了?」

到現在,有時候他正在忙忘記了,女兒就主動撲到他懷裡說再見。

對於記者提到的「孩子和父親不親」現象,夏雨回應得很直白:「這是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過程。」

很多父母會反對,我們沒有夏雨那麼好的條件,可以不工作每天在家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並不一定指全天候的陪伴,而是指在陪伴的時刻,因為父母賦予的獨特意義,讓這個時刻充滿幸福感。

說到儀式感,猶他州的Lynnae回憶,在她小時候,她和幾個兄弟姐妹總是很難入睡,於是她的父母就發明了一個睡前遊戲。

「父親會坐在床邊,問我們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機器,根據我們的要求,父親可以變成一個擠壓機,一個撓癢機......所有這些我都喜歡!」

沉默了一會,她說:「我很想念他們,我更感謝我的父母,給我這麼有愛的睡前儀式,到現在,我還在用這個方式哄睡我的孫子,然後,我想到父母,就會覺得很幸福。」

村上春樹說:

「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對孩子的事情上多一些儀式,你會發現,它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還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是刻意箭成心型的雞蛋,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的記憶。

在這些儀式感的背後,子女會感受到父母對她的愛護與關注,借著儀式感,父母子女的親密關係鏈接得愈發緊密,家庭歸宿感也愈發強烈。

想起家,那就是溫暖的方向。

來源:動漫《龍貓》

儀式感能端正對生活的態度

幼兒園每周一的早上,是升國旗唱國歌的時間。

學校要求小朋友們提前半小時入園,也必須穿園服入園。

有時候,一些小朋友們會遲到,或者忘記穿園服,保安就會把家長和孩子攔在外面,等升旗結束,才讓他們進去。

很多家長不解,讓孩子偷偷進去,站在後面不就行了,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園長堅決不同意,她說,就是因為不懂,所以才要教育孩子理解每周一固定的儀式,奏國歌升國旗是很嚴肅的事情,國歌響起,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立正站好,抬頭挺胸敬禮。

有了這樣強製性的儀式感,孩子才能心存敬畏,約束自己的行為,端正態度,生出責任感。

心理學家認為: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前不久,我去觀賞了一場電視台的幼兒選拔賽。

初賽現場,家長帶著孩子們在邊上候場,排隊上去表演節目。

邊上的一位專家說:「我都不用等結果,大致就知道哪幾個孩子會獲獎。」

等選拔結束,獲獎的還真就那幾個孩子。

我覺得很神奇,趕緊向專家請教。

專家說:「一等獎小男孩,穿著小西裝,多精神,穿得正式,有儀式感,那意味著家長態度端正,盛裝出席,潛意識就告訴孩子,我們得認真對待這場比賽;那松垮的小男孩,連頭髮都亂七八糟,很明顯早上起晚了趕來的,家長都不重視,孩子怎麼能認真?」

我恍然大悟。

在這些儀式感的背後,孩子能直觀地感受到什麼是重要的,更因此嚴格要求自我。

借著儀式感,更不斷輸送自我暗示,用端正而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裡的每一件事。

來源:電影《哈利波特》

儀式感能增加對生活的熱愛

朋友妙妙媽,是一個非常有儀式感的人。

她有個儀式感三件套:「小黑板+星星燈飾+香薰蠟燭」,但凡有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就掛起星星燈,在小黑板裡寫上祝福語,搭配上香薰蠟燭。

妙妙得了獎,家裡換了車,老公升遷,結婚紀念日......妙妙媽就擺好三件套,再搭配上其他針對節目的準備,極其有氣氛地慶祝起來。

再普通的日子,因為妙妙媽的儀式感小情趣,都變得妙趣橫生起來。

結婚紀念日,他們團購了兩天一夜的酒店套餐,帶著玫瑰,在風景優美的酒店,過了個浪漫又輕鬆的紀念日。

妙妙媽過生日,爸爸親自下廚,酒足飯飽之後,星星燈亮起,香薰蠟燭照著紅酒和玫瑰,老公送上她心儀已久的項鏈,女兒在小黑板上塗畫著她送給媽媽的祝福。

女兒畫畫得了獎,她就把畫掛在牆上,星星燈繞一圈成一個小展館,小黑板寫上「妙妙畫展,巡展一周」擺在旁邊,每天邀請小朋友們來家裡欣賞。

她每次,都會在朋友圈細細地記錄下這些「恩愛」,我們看了總是很羨慕,更佩服。

每一個儀式感的背後,是她對生活和家庭的熱愛,對丈夫和女兒的用心。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充滿愛的儀式感裡長大的孩子,自然能傳承媽媽的蕙質蘭心,以及認真快樂過好每一天的態度。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說到: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被很多人喜歡的奶茶劉若英,是個優雅精緻熱愛生活的女人。

如此美好的個性,她說是受到祖母的影響。

她的祖母非常注重儀式感。但凡出了臥室,就是一身整齊的旗袍,90歲去看劉若英的演唱會還特意選了款優雅旗袍。

吃東西也很注重儀式,給祖父剝葡萄,祖母就親手剝好皮,用牙籤仔細將籽挑出來,然後裝進水晶碗裡,放冰箱涼好,再端給祖父。

每每提到祖母,奶茶都很感恩,她非常感謝是祖母讓她領悟到生命的很多意義,也給了她更多的力量熱忱地去面對生活。

在這些儀式感的背後,孩子感受到的生命是陽春白雪還是寡淡無趣,不在於日子本身,而在於過日子的那個人有多熱烈地愛,明媚地活。

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活在充沛的儀式感裡。

有儀式感的生活,就像在孩子的生命裡注入一束光,燦爛裡助他錦上添花;黑暗裡幫他點亮自己,照亮別人,然後在歲月的淘洗裡,越發流光溢彩。

家有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