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代藥王孫真人所述的十三鬼穴,你知道幾個?


很多學過針灸的朋友都知道「十三鬼穴"",不過對這些穴位的了解也僅限於表面,深層次的理解就比較困難了。主要是因為雖然很多人都聽過「孫真人十三鬼穴歌」,但是歷代文獻有關「十三鬼穴」的系統介紹相對比較少。

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醫孫思邈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以「鬼」一以貫之,表明針灸的起源與巫術的某種聯繫。上古先民從一開始就把疾病與鬼魅邪氣相聯繫,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認為是鬼氣纏身,於是利用祈禱、畫符、咒語等幻術以驅除鬼邪,而十三鬼穴以針灸不同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顯然是巫、醫分離的歷史性進步,只是名字上仍未脫離巫的印記。

實際上,所謂的十三鬼穴,主要是用於治療各種精神疾病,或因為某種原因而猝死,或突然胸悶昏厥之類的疾病,對於以上這些情況,都有很好的效果。不要以為這是迷信,十三鬼穴是古人治療神志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有著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這些經典的妙穴,這些穴位的背後也有很多的學問。

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醫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風癲第五》,其雲:「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並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十三鬼穴之一:鬼宮—人中穴

人中穴又稱水溝穴,位於人的鼻唇溝正中上1/3與中1/3的交界處,為「醒腦開竅」的重要穴位,針刺或用指甲以及其他尖銳物品刺激該穴位,可用於治療中暑、中風、昏迷、暈厥等急性病症,故「人中穴」又被譽為「急救穴」。



十三鬼穴之二:鬼信—少商穴

少商穴是人體肺經最末的一個穴,屬手太陰肺經。少商穴有瀉熱開竅、回陽急救、利咽的作用,也是急救穴之一。

少商乃肺經井穴,井主心下滿,急刺井穴,主治邪熱迫肺擾心、痰熱驚風、譫語狂亂者,故取少商穴點刺出血,確有清瀉肺熱、清心除煩、開竅安神之功。

《針灸大成》中認為,少商穴,又名「鬼哭穴」,灸少商的時候鬼邪會哭著散去,邪氣消失,陽氣恢復。

少商也可用於治療經絡阻塞,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的中風昏迷、小兒驚風、癲狂等神志病。



十三鬼穴之三:鬼壘—隱白穴

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井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隱白穴是我們身上有名的止血大穴,它和女性的經血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我們不妨這樣來理解隱白穴:隱,就是隱藏,讓別人看不見的意思;白,就是乾淨潔白。那麼,我們可以說,隱白穴就是護住女性寶貴的血液,還一個健康的自己。


十三鬼穴之四:鬼心—太淵穴

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也可以理解為「源穴」。「太」的含義是大到了極致,「淵」的含義是深淵,是很深的水塘。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太淵就是天池,是崑崙河居於天空的源頭。

太淵位置深陷,而且會把所經此穴的水液散化為涼性的水濕,此處的氣血旺盛,以維持生命活動。有「肺朝百脈、脈會太淵」之說,肺主氣、主呼吸,呼吸是維持生命的基礎,此處穴位開於寅,是最先得氣的穴位,故在人體穴位中佔有重要地位。


十三鬼穴之五:鬼路—申脈穴

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

艾灸申脈穴緩解治療失眠、頭痛、眩暈、腰腿痛、足踝關節痛等。經常艾灸申脈穴還可以治療祛寒症、增進耐性。



十三鬼穴之六: 鬼枕—風府穴

風府穴,名鬼枕。《說文·木部》雲:「枕,臥所薦首者。」即睡臥時舉薦於頭之物謂枕。風府穴恰位於項部後髮際直上一寸,即枕骨外隆突兩斜方肌間凹陷處。

風最喜歡侵襲頭部,引起的第一病症就是頭痛。可能大家不知道,頭痛也是分很多種的,有兩側頭痛,是膽經堵塞引起的;有前額疼痛,那是胃經引起的。而風府穴治療的就是後腦杓頭痛。

用西醫的說法,就是按揉風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也就是大腦的血液供應,按摩完之後會覺得頭腦特別清醒,不再暈暈沉沉的。



十三鬼穴之七:鬼床—頰車穴

頰車,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出足陽明胃經。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處,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處。

頰車穴是足陽明胃經在面部的腧穴,從中醫角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的精氣充足則牙齒堅固潤澤,而腎的精氣則需要胃氣後天之本源源不斷的補充,足陽明胃經乃多氣多血之經,主承載氣血物質如器物托舉一般上輸於面。頰車穴主要用於治療局部的口角歪斜,牙痛,頰腫等。臨床常用語治療面癱等。



十三鬼穴之八:鬼市—承漿穴

承漿穴,名鬼市。《說文·市部》曰:「市,買賣所之也。」即買賣所達之處為市。本義是集市,引申為聚集、匯聚義。

承泣穴為足陽明經左右交叉及任脈之會,故並治口暇牙風,半身不遂等症。穴雖淺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

承漿穴是任脈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承漿穴近於口,該穴有鎮靜鎮痛作用。頸項痛為病在陽,針刺該穴為病在陽取之陰之意,故可治療口及臨近部位的病症。



十三鬼穴之九:鬼窟—勞宮穴

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勞宮穴五行屬火。功用清心泄熱,開竅醒神,極擅長治療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以及驚厥等。其穴亦屬十三鬼穴,名為「鬼窟」。

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作用,長期堅持還可使心火下降。高血壓患者會因生氣、暴怒或激動使血壓急劇上升,此時按壓勞宮穴,突然升高的血壓可得到緩解。



十三鬼穴之十:鬼堂—上星穴

上星穴為督脈經穴,別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緩慢上蒸升,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陰濕水氣。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後循督脈上行。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中醫認為,刺激上星穴能夠降濁升清,緩解目眩、目赤痛、角膜炎、近視、前額神經痛等疾患,尤其對於緩解腦疲勞及頭痛有著不錯的效果。所以,一旦因為用腦過度而感到頭暈目眩、頭腦昏沉的時候,可以通過刺激上星穴來調理,達到緩解腦疲勞的作用。



十三鬼穴之十一:鬼藏—陰下縫(女:玉門頭)

男為陰下縫,女為玉門頭,名鬼藏。《說文·艸部》雲:「藏,匿也。」匿者,隱藏、隱蔽之義。顧名思義,屬人體私處的隱蔽部位。

據李磊《針灸歌賦選讀》註解:「男為陰下縫,在陰莖根部與陰囊相交處正中;女為玉門頭,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陰蒂頭上。」顯然不是會陰穴。



十三鬼穴之十二:鬼臣—曲池穴

曲池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本輸》。別名陽澤、鬼臣、鬼腿,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曲池穴對人體的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

曲池穴的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通絡、開通肺氣」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曲池穴對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顫動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並可減緩心率,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人的血液流變學及腦血流圖發現,針刺曲池等穴,可使腦血流量增加。



十三鬼穴之十三:鬼封—海泉穴

海泉為經外奇穴;單穴,可針,局部或整個舌頭痛脹,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禁用。

孫思邈《千金要方》引文中明確了此穴的位置與操作:「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如此操作法實屬罕見,乃「活人之術」,閉證、厥證屬陽盛實熱危在旦夕者,海泉穴擔當此任。

正如「十三鬼穴歌」最後所言:「此是先師真妙訣,猖狂惡鬼走無蹤。」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