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鬼失敗》裡的“精絕古城”真的存在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潘瑩、風物君

尼雅遺址一角,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是什麽樣的古代文明

竟長期埋藏在我國最大的沙漠之下?

《鬼失敗》裡的“精絕古城”

是否真實存在?

它又為何突然消失?

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出土

究竟意味著什麽?

公元1901年1月28日

在攀爬過白雪皚皚的昆侖山

翻越過大大小小的流動沙丘

順著冰凍的尼雅河艱難跋涉之後

幾座坍塌的房子

幽靈般出現在M·A·斯坦因的挖掘隊面前

尼雅遺址中胡楊乾枝製作的房屋,仍屹立不倒。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這位“臭名昭著”的探險家和盜寶者

在這一天迎來了他探險生涯的高光時刻

掩埋在沙漠中的古城

經他之手,以河水“尼雅”為名

向世界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尼雅”,意味著“遙遠的地方”

尼雅河,發源於昆侖山

昆侖山冰雪融水。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冰川融雪

在塔裡木盆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內流河

(塔裡木盆地東南側)阿爾金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九九十八彎。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南有昆侖山

北有天山

西部聳立著帕米爾高原

重巒疊嶂

阻斷了印度洋北上的水氣

內流河,就是沙漠中的生命線

塔裡木盆地周圍水系,《中國水系流域和水利地圖》局部。圖源:地圖雲集

發源於昆侖山的無數條河流,除和田河以外,沒有任何一條河流能夠流入大沙漠深處。就是和田河,也只有在夏天雪水融化的洪水季節才能夠穿越沙漠腹地匯入塔裡木河。其他所有的河流一旦經過綠洲耕作地帶……便徹底消失於茫茫沙海之中。

——M.A.斯坦因

由於這些內流河的衝擊

使得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與高山山麓的銜接地帶

分布著連片且巨大的洪積扇帶

沿著內流河形成一個個帶狀綠洲

尼雅遺址便是其中之一

它是塔裡木盆地南緣現存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群

東西寬約5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

地形狹長,帶狀分布

遺址內仍可見到尼雅河乾涸的河道

遺跡周圍連片的胡楊林枯乾

證明這裡曾經溫暖潮濕

尼雅遺跡中乾枯的胡楊。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這裡的先民們

將胡楊用到了極致

這種耐鹽、耐旱、固沙的植物

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

將葉片退化成細鱗,包裹在枝條上

它喂飽了駱駝

也能建造房屋、籬笆

充當柴火

房屋多用胡楊搭建。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這一帶最特別有趣的地貌是紅柳包。……是流沙圍繞紅柳植物緩慢而有規律地堆積逐漸形成的。起初土包很小很矮,經過數百年不間斷的沙土堆積和紅柳植物的逐年生長,常常出現高達50英尺以上的大土包。繼續向沙漠深處前進……(最後)堆積成一道道沙嶺。有的沙嶺竟高達300英尺以上。這種自然特性,大概是地球上所有沙丘荒漠地帶中最可怕的了。

——M.A.斯坦因

廢墟周圍有多道南北向的沙梁

是天然的風障

建築多設立在沙丘中壘砌的台地上

樹乾和斷壁殘垣有效對抗了風沙

隨著周圍被緩慢剝蝕

遺跡愈發醒目

尼雅遺跡的“地標”——佛塔。 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在進入遺址10天前

斯坦因從雇傭的當地人處得到一個好消息

一位牧民正在出售寫著古代文字的“小木板”

興奮不已的斯坦因發現

木犢上的文字是“佉盧文”,又稱驢唇文

起源於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

曾在中亞腹地

鄯善、於闐、龜茲等綠洲城邦盛行

新疆博物館展出的佉盧文木犢。新華社記者潘瑩攝

它們大多呈楔形……原先顯然是兩塊緊縛在一起,裡面寫字,外部有一個凹槽,鈴泥封……文書墨跡猶如剛寫上一樣新鮮,只有少數字跡難以認讀。

——M·A·斯坦因

這種木犢既承漢質,形似竹簡,用繩綁縛

又使用泥封、蓋印

正是絲路城邦融匯中西的體現

斯坦因第一次進入尼雅,整整工作了16天

直至食物、飲水告罄才撤出

他帶走了總數約700多件的佉盧文木犢

58件漢文木簡

裝了十幾個大木箱,運回英國

此後,他又完成四次“中亞之行”

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

就是他在莫高窟騙得無數稀世珍寶的故事

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一名觀眾在仔細端詳一幅中國敦煌絲織畫。這幅畫是20世紀初斯坦因從敦煌掠走的稀世珍寶之一,展示了觀音菩薩普渡眾生的畫面。新華社記者王定昶攝

1931年5月

在中國知識界的反對下

斯坦因被南京國民政府電令出境

取消遊歷護照

在他擄掠回國的漢簡上

有清晰地墨書漢隸文字

“漢精絕王承書從事”

據史書記載

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裡。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一人。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裡,南至戎盧國四日行,地厄狹。西通扜彌四百六十裡。

——《漢書·西域傳》

斯坦因判斷

尼雅遺址為漢代“精絕”故地

此說得到了王國維的認定

新疆博物館展出的佉盧文木犢。新華社記者潘瑩攝

尼雅廢墟,斯氏以為之古精絕國。按今官書,尼雅距和闐七百十裡,與《漢書·西域傳》《水經注·河水篇》所紀精絕去於闐道裡數合,而與所紀他國去於闐之方向道裡皆不合,則斯氏說是也。

——王國維《〈流沙墜簡〉序》

史料記載

西漢時期西域有36個大小不等的綠洲小國

至少從殷商時期起

西域諸城邦小國就已與中原地區建立聯繫

公元前176年,匈奴派人向漢王朝通報

西域的主要城邦都已在其管轄之下

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

——《史記·匈奴列傳》

其管轄者稱“僮仆都尉”

(即西域各國都是其“僮仆”)

駐守塔裡木盆地東北部

絲綢之路的北段盡在其掌握

截斷了當時漢王朝向西的唯一通道

玉門關以西的漢代長城遺址。新華社發(梁強攝)

面對來勢洶洶的西方勁敵

公元前140年即位的漢武帝劉徹

很快就定下了抗擊匈奴,通西域的戰略

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河西四郡……

逐步將匈奴勢力向西驅趕

一血劉邦被冒頓單於圍困七天七夜之恥

至漢宣帝劉詢即位

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

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

西域都護府,《中國歷史地圖》局部。圖源:地圖雲集

出玉門關

自鄯善向西,沿阿爾金山、昆侖山西行

打通絲綢之路南道

作為絲路南道的重要補給站的“精絕”國

被納入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圍

玉門關小方盤城遺址。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出玉門,經鄯善、且末、精絕三千余裡至拘彌。

——《後漢書·西域傳》

尼雅遺址出土的文物

幾乎都打上了漢王朝的烙印

泰始五年(269年)十月戊午朔廿五日丁醜敦煌太守……

晉守侍中,大都尉,奉晉大侯,親晉鄯善、焉耆、龜茲、疏勒於闐王寫下詔書到奉。

——尼雅遺址出土漢簡文字

新疆博物館展出的“司禾府印”,邊長僅2厘米。新華社記者潘瑩攝

“司禾府印”

是漢代西域屯田官員印

西漢在絲綢之路沿線廣泛屯田

屯田部隊有警時為軍,平時則屯墾務農

出土的箭簇和強弓。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考古工作者

對尼雅遺跡進行著長期不懈的挖掘和研究

由中、日雙方組成的尼雅遺址考察隊,自1988年以來,先後7次對尼雅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新華社發(劉玉生攝)

其中最轟動的一次

是1995年“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出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新疆博物館供圖

它是弓手使用弓箭時,系在前臂上的護膊

使用藍、綠、黃、紅、白五色經線

織成五重平紋經錦

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織造工藝

應是漢王朝賞賜之物

織錦上的“五星”

即先秦所謂“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

秦漢後,才稱為“金、木、水、火、土”星

“五星積於東方”是中國古代星佔學上常見的卜辭

描述的是五大行星在某段時間內

日出前同時出現在東方的天文現象

古人因其罕見,常附會上某種“天意”

墓中還有一塊織錦殘片,與五星錦同出一塊面料

上有“討南羌”三字

兩塊織錦上的文字連起來

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

新疆博物館展出“討南羌”錦。新華社記者潘瑩攝

“五星”與“五星紅旗”的巧合,令這塊織錦聲名鵲起

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也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尼雅遺址出土的織錦圖樣。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小宛、精絕、戎盧、且末為鄯善所並。……後其國並複立。

——《後漢書·西域傳》

史書中對精絕最後的記載

零星見於東漢末年

至公元7世紀

玄奘東歸

途徑尼雅河畔

所見已是這樣的景象:

媲摩川(克裡亞河)冬入沙磧,行二百餘裡,至尼壤城,周三四裡,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複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

——《大唐西域記》

“精絕”一詞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荒草蔓延

難以步行通過的“尼壤城”

“精絕”古國究竟為何消亡?

目前尚無定論

斯坦因認為

昆侖山上冰雪融水的減少和上遊河道大幅改道

使古精絕國變為廢墟

駱駝隊停駐在尼雅遺跡外圍。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但遺址中歷歷在目的生活景象

不像有計劃的廢棄行為

更像是突遇戰亂或災害

有學者從出土的佉盧文文書記載中發現

昔日精絕,經常遭到蘇毗人侵掠

與史料記載其屢遭吞並相呼應

也有學者認定,西漢時期存在氣候周期性轉折

由暖濕轉為乾涼

從《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

“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

變為“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精絕”國的滅亡

眾說紛紜

然而曾盛極一時的“精絕”綠洲

終究還是連同它的文明

一起被廢棄在大漠深處

尼雅遺址群。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千年前

這片撲朔迷離的沙漠秘境

散布著被昆侖山雪水澆灌的農田房舍

勤勞的農戶種植小麥、糜子、葡萄、桑樹

養羊,餵養駱駝

也紡紗,織造毛毯,燒製陶器

新疆和田地區的文物遺址護理隊在尼雅遺址周圍巡視(2006年11月9日)。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駝鈴悠揚

滿載貨品的駱駝商隊

馱載著使用不同語言、形貌迥異的的商客

住進胡楊建造的房屋

使用著胡楊木製的碗杓

匈奴的鐵騎來過

鄭吉的兵卒也來過

……

滄海桑田

佛塔依舊

這裡

記錄著張騫、玄奘、斯坦因們遠去的背影……

即使沒有“鬼洞族”和“九層妖塔”的存在

仍然令人神往

參考文獻: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英】斯坦因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西域考古記》【英】斯坦因 商務印書館

《精絕春秋》王炳華 浙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北京聯合出版社

《探險與盜寶》王蘭平 民族出版社

《從尼雅遺跡看兩千年環境演變》葉啟曉、劉樹人,《環境考古研究(第四輯)》 北京大學出版社

《尼雅·考古·故事——中日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新疆博物館

【往期文章】

監製:易豔剛 薑錦銘 |責編:劉小草 |校對:趙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