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說 3 歲前沒社交?孩子的社交力從出生就該培養了

在家能唱愛跳,出門卻害羞不敢打招呼。

不願去幼兒園,說人人都有好朋友,就他沒有。

一群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就他躲在角落自己玩。

玻璃心,被別的孩子一碰就哭,不懂得怎麼跟大家玩。

上幼兒園後,娃進入了集體的小社會,許多從前不明顯的社交問題開始突顯。

膽小、怯生、孤僻、怕事,不懂得如何跟別的小朋友相處……

播放GIF

圖片來源:網路

娃的這種表現,往往是由於我們沒給孩子營造一個循序漸進的社交環境。

沒有過渡的情況下,社交環境突然間的變化自然會讓孩子不適應。

怎麼避免這種情況呢?

今天,我們請立正媽媽好好說說。

孩子從出生開始

就為社交做好了準備

養育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滯後。

3 歲的問題,一般都是 3 歲前就埋下了伏筆。

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養育孩子永遠都是前面越用心,後面越省心。

不想孩子成為「社交困難戶」,從出生就要開始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忍不住要笑,剛出生的孩子連吃喝拉撒都成問題,社交能力從何談起。

BBC 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有這樣的描述:

小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大腦中負責社交的那部分就開始啟動了。

科學家用腦部掃描儀,對剛出生一周孩子的大腦進行分析,

圖片來源: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

結果發現,孩子在看代表非社交刺激會旋轉的機械玩具時,大腦活動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圖片來源: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

但當看到代表社會刺激的人臉時,大腦負責社交功能的組成部分立馬活躍起來。

這說明,孩子大腦中負責社交的部分已經激活,他們隨時可以和外界交流,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所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就可以做起了。

1. 社會化第一階段——來自家庭的愛

剛出生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已經可以通過哭、笑、目光接觸、肢體語言等跟周圍的人互動起來。

我們通過他發出的肢體信號,就能輕鬆「破譯」他的需求了。

來自身邊人的撫摸、親吻、語言、及時的回應,會為孩子提供對這個世界滿滿的安全感。

有了這種關愛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圍世界,包括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遇」,並且建立良好的關係。

很多家長會認為幼兒園之後的同伴交往才是社交,其實生命最初的親子交往是未來孩子社交和情商發展的基礎。

可以說,孩子社會化的第一階段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2. 社會化第二階段——來自身邊人的交往

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裡,照顧孩子的人,尤其是媽媽,是他們最重要的人。

但一旦他們逐漸成長,活動範圍的擴大、語言能力的發展,原本的小世界開始拓展,其他孩子會變得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孩子們很早就會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他們似乎特別關注小孩,觀察與他們相似的小孩,模仿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在玩耍中練習很多社互動動,例如玩具分享、解決衝突與協作,這些都是自然行為。

孩子需要與同齡人在一起,嬰兒從兩歲開始就會根據自己對別人的評判來選擇自己喜歡互動的人。

他們會通過玩耍,學習長大後如何在社會中和他人交流。

社交對孩子的重要性

超乎我們的想像

人是社會性動物,從出生直至死亡,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接受著社會化。

研究表明,3 歲前孩子的「社會化」,對其一生的社交能力影響深遠。

在中國,不少媽媽仍秉持著:一歲內盡量少出門的觀念,認為這個階段,只要管好吃喝拉撒、健康安全就夠了,三歲後上幼兒園後,才是社交的開始。

國外的理念正好恰恰相反,孩子一出生就被看作「社會人」。

經常可以看到出生沒多久的寶寶,就被媽媽帶著出門遛彎,交友會客,甚至各地旅行,目的就是多出去接觸,讓孩子感受不同的「社會」。

圖片來源: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

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 Allan N. Schore 研究稱:「人類的大腦皮層在出生後增加了其最終 DNA 總量的 70%,而大腦容量的擴張直接受早期豐富的環境和社交體驗的影響。

心理學家約翰 · 馬裡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他發現未成年的猴子經常在籠內相互嬉戲、追逐,於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開到別的籠中,不讓他們一起玩耍。

結果,這些失去與同伴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癡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

由此可見,幼猴間的玩耍是成長為健康大猴的基礎。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其實人類也是如此,同伴間的互動遊戲同樣也是發展成大人的必要基礎。

好的社交,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完成社會化。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社交?

美國的科學雜誌,一直主張 3 歲前要多進行社交刺激。

我們可以想像下寶寶的大腦是一個硬體,所有的智慧都已蘊藏其中,而我們家長要做的正是如何為這個硬體配置合適的軟體:

1. 創造社交環境——給孩子扎堆玩的機會

如今獨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日常由保姆或老人家照顧,跟周圍孩子間的互動比較少,所以爸爸媽媽們可以有意識地創造社交環境,主導「約會」。

給孩子們扎堆玩耍的機會,逐漸在群體曝光中習得正確的社交技能,看他們如何從互搶玩具的陌生人到互相協作的小夥伴。

圖片來源:《放開我北鼻》劇照

  • 家庭聚會

邀請幾位熟悉的朋友,帶著差不多年紀的孩子,輪流在各家舉辦聚會,讓孩子們一起玩玩具、畫畫、做手工等。

  • 社區活動

跟小區或家附近的媽媽們相約在小區廣場或社區公園等,舉行戶外野餐、故事會、美食節,也可以讓孩子們一起騎車、踢球等等。

  • 親子互動班

利用周末時間,參加周邊一些親子互動班,既能促進親子感情,又能跟同齡孩子一起上課做遊戲,增加互動。

這個階段,孩子還無法獨立與人交往,所以媽媽要在身旁陪伴和鼓勵,讓寶寶習慣與陌生小夥伴相處,培養主動結交新朋友的自信。

2. 傳授社交技巧——教會孩子怎麼「一起玩」

「一起玩」是孩子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整天宅在家裡的孩子和經常跟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之後表現就會有天壤之別。

而孩子間交往的一些技巧,需要家長的循循引導。

  • 社交禮儀

我們可以多給孩子增加和周圍人互動的機會。

帶孩子到超市購物,可以鼓勵孩子把錢遞給收銀員;

去麥當勞吃飯,可以讓孩子去跟姐姐多要一包番茄醬;

去遊樂場想玩某樣玩具,可以鼓勵孩子借玩具前先詢問,借到後說謝謝。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孩子一些基礎的社交禮儀,如學會說「你好」「請」「謝謝」等等。

圖片來源:《放開我北鼻》劇照

  • 互動分享

分享,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技能。

相處過程中,需要鼓勵孩子和小夥伴物品、玩具共用,強化分享概念。

讓孩子和同齡小夥伴更多接觸,一起完成互動性強的遊戲,在安全的情況下追逐打鬧也沒有問題。

最好的遊戲就是有角色扮演的過家家。

  • 解決衝突

孩子間的小衝突,一般不必太認真,放手讓他自己在歷練中學會交往。

當孩子和朋友發生矛盾,例如搶奪物品,不能一味按傳統觀念進行「退讓」「強迫分享」,這樣會傷害孩子自尊心。

也不能一味袒護,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對。

在衝突中保護自己也尊重別人,這也是一種適應社會的方式。

父母在家也可以經常跟孩子角色扮演,怎麼借玩具,怎麼處理矛盾,怎麼和別人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傳授孩子社交「真經」,讓孩子懂玩,會玩,玩得開心。

3. 言傳身教——為孩子做榜樣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注重對待他人言行的態度,孩子才能溫和的對待別人。

日常裡潛移默化的「熏陶」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畢竟身教永遠大於言傳!

  • 學會傾聽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對孩子的言行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引導。

聽孩子講話時最好能蹲下跟孩子平視,不要高高在上,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同一水準線的尊重。

父母以這樣平等、開放的姿態與孩子交流,本身就是絕好的社會化示範。

  • 「付出」與「索取」

我們不吝嗇於為孩子付出,但聰明的父母,會不失時機地索取孩子的回報,一個親吻、一聲謝謝、協助收拾玩具、乾家務,甚至索要孩子比較喜歡的東西等等。

讓孩子逐漸知道愛是相互的,有得到也有付出。

  • 培養同理心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能經常換位思考,判斷別人的表情與感受,能夠理解和體諒他人。

具備同理心的孩子,在社互動動中能有效減少衝突,獲得他人的喜愛。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社交家」,每個孩子都是從羞澀到開朗的。

孩子的社會化宜早不宜晚,從出生就開好頭,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讓孩子勇敢地邁出社交第一步。

·· 推薦閱讀 ···

在家怎麼給孩子做早教?掃碼回復「早教」,11 個早教小遊戲輕鬆獲得。

哪些益智 App 適合孩子玩?掃碼回復「app」查看推薦清單。

說話早的孩子更聰明?掃碼回復「語言」,收穫培養語言能力的 10 個方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