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一工地挖出4尊螭首 疑出自圓明園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崔毅飛)近日,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梁欣立先生發現,在海澱區清河街道辦事處,保存了4尊龍頭(也叫作螭首)。專家判斷,這些螭首是清代皇家行宮的建築構件。經了解,這些石構件是從當地一處工地挖出。斑駁滄桑的漢白玉螭首,究竟從哪裡來?又為何出現在工地上呢?

探訪

發現者講始末

4塊“老石頭”獲保護

在清河街道辦事處內,這4尊螭首頭朝上、貼牆擺放,長度從90到100厘米不等,形製基本相同,上吻高抬,碩嘴微張,獠牙側露,雙目圓睜,龍須流暢,額頂上生兩角。螭首雖略有殘損、疑似挖掘過程中留下的硬傷,卻難掩其不怒自威的霸氣。

四尊螭首高90-100厘米不等,由漢白玉雕刻而成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崔毅飛

發現螭首的杜澤寧,今年66歲,是土生土長的清河人,清河街道辦事處的文史顧問、海澱區政協文史研究員,著有地方文史專著《京北畿甸清河鎮》。

在清河街道辦事處,記者見到了杜先生。他介紹,發現螭首是2017年2月28日上午11點左右。在清河一處工地上,他遠遠望見一輛挖掘機旁,散落著4塊大石頭。他第一直覺判斷這肯定是老石頭,於是鑽進了工地。

杜澤寧順利接近大石頭,他撿起地上一塊碎瓦,將石頭上的泥汙簡單清理,螭首的模樣逐漸顯現。杜澤寧趕緊拍照留證,並和一旁的挖掘機司機攀談起來。司機告訴他,在這地下他還挖出過門墩。

“清河二街路西、清河清真寺向北大約50米。”杜澤寧將發現螭首的位置記下。隨後,他找到了清河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將螭首裝車,運回街道辦事處進行保管。還有一尊殘缺的石碾也一同被運走保護。

來歷

材質不尋常

外形與圓明園螭首相似

關於螭首的來歷,杜澤寧第一反應是,這肯定不會出自普通百姓家。

歷史上清河曾有一座古橋,杜澤寧曾懷疑螭首是古橋上的裝飾物,但查閱老照片發現橋上並無安裝螭首的位置。

“從地表下挖兩米多深,並未發現其它遺跡,而且同時出土的還有石碾和磨盤。”杜澤寧據此判斷,工地並非螭首的原址,應該是二次搬運過來並埋在地下。

杜澤寧考證,清河雖是古鎮,但這裡並沒有與古建築相關的記載。

最後,杜澤寧想到了圓明園。他分析,清河距離圓明園很近,過去從圓明園到清河是有路的。他聽說圓明園拆下來的磚石、曾拉到清河售賣。這螭首是漢白玉雕刻而成,材質非常上等,他懷疑是圓明園拆下來的建築構件。

記者注意到,圓明園位於清河西南,直線距離不過兩三公里。

看到4尊螭首的照片,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先生首先想到了“方壺勝境”。方壺勝境是圓明園的建築景觀之一,建成於清代,現僅存遺跡。

據劉陽介紹,方壺勝境上的螭首,最初得有數十個之多,後來大多數遺失。上世紀90年代清理遺址時,還發現過四五尊,和清河發現的螭首相似。但就目前掌握的資訊,還不能說杜先生發現的螭首屬於圓明園,只能是一種推測。

專家

不排除是古建築備料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劉衛東介紹說,螭首是傳說中一種有角的龍,多用於古建築的月台上,起到裝飾作用。很多建築上的螭首帶有出水孔,具排水功能。例如北京故宮、天壇等皇家建築,都能看到很多威猛的螭首。

劉衛東判斷,杜先生發現的螭首,每尊重量可達1000斤,應該出自於皇家行宮的月台上。螭首並無吐水嘴,因此沒有排水功能,也有可能是古建築的備料,尚未來得及打孔。

從杜先生所描述的現場環境來看,發現4尊螭首的工地並非其原址,應該是從別處搬運並掩埋至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