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動物那麽多,為什麽偏偏是錦鯉代表幸運?

沒有轉運效果的普通鯉魚

當時還流行送禮就送鯉,大約相當於如今送海參鮑魚大閘蟹,送鯉有多貴重呢?孔子結婚一年後,生了一個兒子,魯昭公送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孔子十分榮幸,特意為兒子起名“鯉”。

“孔子娶於宋亓官氏女,一歲而生伯魚。伯魚生三日,魯昭公以鯉魚賜咀子。孔子榮君之貺,因名子曰鯉,字伯魚。”

——《太平禦覽》

鯉魚如此貴重,商賈的開山祖師陶朱公——范蠡,自然不會放過大好商機,在齊國搞起了鯉魚養殖,還寫了一本《養魚經》,專門傳授養殖秘訣。

“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所以養鯉者。”

——《養魚經》

明 李在 琴高乘鯉圖(局部) 絹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因長相健碩,古人認為鯉多會化龍,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這時已經有模有樣。

“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裡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三秦記》

從古至今,鯉作為中華田園魚,一直很紅很流量,幾乎從未被黑過,唯一一次被黑,居然因為魚都有的鱗。

西晉太康年間,寫《搜神記》的乾寶,見到兩條鯉魚摔在兵器武庫屋上,就神叨叨地表示,這魚滿身鱗片,像甲胄一樣,我朝日後必定要起兵禍啊。日後果然有賈南風亂政、八王之亂,於是史書強行蓋棺,稱之為“魚孽”。

“武帝太康中,有鯉魚二見武庫屋上。乾寶以為武庫兵府,魚有鱗甲,亦兵類也。魚既極陰,屋上太陽,魚見屋上,象至陰以兵革之禍乾太陽也。至惠帝初,誅楊駿,廢太后,矢交館閣。元康末,賈後謗殺太子,尋亦誅廢。十年之間,母后之難再興,是其應也,自是禍亂構矣。”

——《晉書》

不過沒關係,唐朝給鯉正名,並多次下令禁止民間采捕鯉魚。

“(開元三年)二月,禁斷天下采捕鯉魚。”

“(開元)十九年春正月……己卯,禁采捕鯉魚。”

——《舊唐書》

因“鯉”與國姓“李”諧音,李唐皇室為了避諱,規定捕到鯉魚要馬上放回,敢買賣的人要杖責六十,還不準直呼鯉魚大名,只能喚作“赤鯶(huàn)公”。一時之間,唐朝人民沒得魚吃,此前無人問津的草魚、鯽魚大受歡迎。

“鯉,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

——《酉陽雜俎》

也有膽子大的,像白居易,自己吃鯉魚也就罷了,還白紙黑字地寫成詩句。

“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舟行》

女真人漁獵起家,對鯉魚感情深厚,於是金朝也以鯉為祥瑞,流行雙鯉魚紋銅鏡。

宋代人則更喜歡把鯉,畫在碗底、盆底、硯裡,鯉魚躍龍門的梗,也隱晦地表達在鯉魚山水紋中。

宋元鯉魚山水紋雙履硯

到了元明清,鯉魚作為普遍性吉祥物的存在,大家習以為常,沒有異議,逢年過節吃條鯉魚,討個彩頭。

這一時期,明成祖朱棣的經歷若放到現在,或許也能被稱為錦鯉附體。

明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建文二年四月,雙方會戰於白溝河,建文帝朱允炆調集大量軍隊支援,可憐、弱小又無助的燕軍士兵們,伴隨著對面敵人越來越多,內心也越來越絕望。

朱棣努力地給士兵們打氣:“吾不進,敵不退,有戰耳。”,正破釜沉舟、聲嘶力竭地吼著,平地裡忽起了旋風,正正巧巧把對面的將旗吹折了。

古時行軍打仗,全靠將旗發號指令,這一折,對面士氣崩盤、軍心大亂——燕軍大勝。

“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

——《明史》

建文三年三月,戰於夾河,戰況難分勝負地激烈著,平地裡忽起了東北風,從朱棣那邊呼呼地往南吹,吹得建文帝計程車兵們眼都睜不開——燕軍大勝。

“是日複戰,自辰至未,兩軍相勝負,東北風忽起,塵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大敗。”

——《明史》

朱棣乘勝追擊,於槁(gǎo)城再戰,平地裡這次起了大風,樹木被連根拔起,還是往建文帝那邊計程車兵吹——燕軍大勝。

“己亥,與戰,大風拔木,傑、安敗走,追至真定城下。”

——《明史》

三場敵我待遇分明的風吹下來,朱棣的“風暴登基”勢不可擋。

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殿試結束,卷子呈到了乾隆皇帝的面前,乾隆一眼相中了末尾一人卷上的名字,“胡長齡,嗯,名字起得不錯!”

79歲年事已高的乾隆,為了給明年的八十大壽討個好彩頭,把名字寓意長壽的胡長齡,欽點成了狀元,這就告訴我們:要想成為錦鯉,取個好名(網)字(名)很重要!

“胡印渚,名長齡,乾隆朝,大魁天下。殿試時,胡卷本在進呈十本之末,時高宗春秋高,睹胡名,笑曰:‘胡人乃長齡耶?’遂置第一。”

——《清稗類鈔》

19世紀初,日本新隰縣,開始人工培育花色不一樣的鯉,開啟了好看不好吃的錦鯉之路。

21世紀初,轉發錦鯉得好運,這種玄學在網絡悄然興起,錦鯉跟水煮魚再無關係。

從鯉到錦鯉,遊過了幾千年時光,鯉的意義幾經變化,但人類對希望的追求對好運的向往,亙古未變,始終如一。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