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同時代的暑假讀物:70後《說嶽全傳》,00後《哈利波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暑假。

  30年代,錢鍾書的暑假“仍像寒假一樣貪看小說雜誌。不料暑假過了一半,父親卻突然回來,他措手不及,非常狼狽。父親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他和堂弟鍾韓二人各作一篇文章,鍾韓的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議論平正,措詞文雅。而鍾書大概是因為看小說、雜誌和其他雜書太多了的緣故,寫的文章不文不白,詞意怪誕,用字庸俗,字又潦草。”

  大約半世紀後,林清玄的暑假在農田中度過。成名成家後的他,一次和自己的孩子聊起暑假時“想到三十年前的暑假自己的背影,爸爸在前面拉著兩輪的板車,我在後面推著,板車上堆滿香蕉,只看見爸爸赤裸上身的背,全是濕淋淋的汗水。‘長大以後,我不要做農人,要讓孩子真正地放暑假。’當時我心裡這樣許願,現在想到當時的情景還熱血沸騰。”

  時光的河入海流,未曾停歇,總有新的一代人在以最新興的方式度過暑假生活。如果以“讀書”這件事穿透時光,我們會感受到不同代際之間的思維世界,似乎從童年就已決定彼此的差異。你是哪代人?在你成長過程中的暑期讀物是什麽?你又如何評價其他代際的閱讀?我們採訪了幾位網友。

  “70後”城鄉分野的H夫婦

  H成長於鄉野間,當時課業壓力不大,就算暑假,也沒有作業和補習,這些閑余時間,會用來讀四大名著、《說嶽全傳》一類的古典小說。待到中學,金庸、梁羽生的武俠作品進入大陸,一本書需要在幾位同學間傳閱。他曾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在球場旁邊讀完《雲海玉弓緣》,趕忙把書傳給下一位同學。

  高中時,流行下圍棋,同學們一度熱衷研讀棋譜。而後,他從鄉村進入城市求學,身邊的圖書資源逐漸豐富,他開始被軍史讀物吸引,大量閱讀關於軍史的圖書。大學寒暑假偶有在學校逗留時,他會到圖書館中,把先秦諸子學說慢慢翻閱。

  上世紀70、80年代,城鄉分野巨大,成長於縣城中學裡的H妻子,閱讀經歷就十分不同。彼時,圖書館管理員向她的媽媽推薦《小朋友》與《兒童時代》雜誌,平時放學後、假期裡,她都會抱著這些雜誌反覆閱讀,雜誌裡刊載如梅子涵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小學高年級時,她開始對民間文學抱有興趣,時值改革開放,圖書市場漸趨繁榮,新華書店上架了白話版的《聊齋志異》,讀罷以後,不免感歎“原來還有這麽有意思的神仙鬼怪的書!”

  80年代初期,武俠小說大量引進,引起社會熱捧。但在當時,有很多作品屬非法出版,出版商為了逃避責任,會把一部武俠作品拆分成若乾小冊,每冊包著黃色封皮,印上紅色標題。《碧血劍》中,夏雪宜和溫青青的愛情故事就被單拆成《金蛇郎君》出租,一本《射雕英雄傳》也被拆分成二三十本小冊。暑假裡,用集中的時間閱讀這些作品 “真是非常爽的一件事” 。與金庸武俠小說並峙的瓊瑤言情小說,也給學生們帶來極大的衝擊。

  她的高中時代寄住在一位中文系老師家中,老師家裡訂有《收獲》《十月》《作品與爭鳴》各類雜誌。這一時期,她通過這些雜誌飽覽“80年代末”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一度引起爭議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浪漫年代”裡,詩歌是文藝青年不可或缺的養料,她和很多同學一樣,會把北島、舒婷寫作的朦朧詩,以及之後傳入的席慕蓉詩歌,認真地謄抄到筆電上,並在筆電裡小心翼翼地貼上影視明星的照片。

  如今,她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面對“00後”學生們,她也很好奇孩子們的閱讀。於是找學生借了幾本他們愛看的書,其中包括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還有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在她眼中,“00後”們課余時間大多被補習佔據,真正的閱讀時間其實十分匱乏。

  “80後”已經工作數年的惘然然

  我有印象自己的暑期讀物,應該要從高中算起。高中時,我們學校每個同學憑自己的學生證,就可以從圖書館借出兩本書。這個量對我一個暑假的閱讀需求來說,實在太少了,我會去找那些不需要借書的同學,把他們的學生證拿來,一次性從圖書館借個八本、十本書背回家看,爭取能在一個暑假裡看完。我也是從那時候才養成每個暑假都要讀一些書的習慣,一直到大學階段也如此。其實平時不會想看的書,到了假期也不會有興趣去看,一些長篇小說會屯留在假期,用集中的時間來讀。

  這些暑期讀物裡,我印象最深的,應該還是高中暑假,有一年我借了《穆斯林的葬禮》和《平凡的世界》,那個暑假就在家中趴在地板上讀這兩本書,房間裡還放著無印良品的音樂。這兩本書我在那個階段讀,會覺得非常好看,像《平凡的世界》就感覺作者寫得真好。我都是先讀完後,才知道原來他們還拿過茅盾文學獎。

  我本來對現在孩子們讀書的印象,以為他們還在讀郭敬明,但沒想到他們都不看郭敬明了。似乎對於“00後”的孩子來說,郭敬明已經不吃香了。前些天,我遇到一個親戚家的孩子,“00後”,他正在看一本關於美學的書,之前有一次遇到他,他在讀東野圭吾,我挺詫異的,覺得現在孩子看的書跟我們想的很不一樣。

  “90後”還在深造的阿南

  小學低年級喜歡看圖畫書,當時有一本學校發的科普類的圖畫書,以一個小孩去探險的故事展開,講了唐宋元明清、古今中外的發明和歷史故事。從那裡第一次記住中國古代的王朝排序、“四大發明”還有“西門豹治神婆”的故事,當時很喜歡,一個暑假裡反覆讀了很多遍。

  再大一些,小學三年級時,老師要求我們讀《愛的教育》,當時買來像口袋書一樣的一本又小又厚字又大的《愛的教育》。我讀第一個故事時就被吸引住,讀到裡面“萬裡尋母”更是感動到熱淚盈眶,但也漸漸感覺書裡的故事太同質化,總在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本書大概隻讀了四分之三,放棄了最後一點小尾巴。

  同階段讀的另一本書《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可以說是對成人世界的一點啟蒙,裡面講了很多少年因為各種各樣原因陷入犯罪泥潭的真實故事,比如學校老師的偏心、家庭的破碎、為了追求愛情等等,少年在與社會的真實摩擦中最終淪陷。不知為何這麽好的書現在已經絕版了,大學時想起,再去搜索,發現在網上只能買到影印版。

  高中的暑假,對閱讀非常渴慕,有人推薦就會嘗試一下。英語老師推薦了《穆斯林的葬禮》,說改變了她的人生觀,讀過以後,當時感覺確實好看。同桌推薦郭敬明的《小時代》,她自己對這套書視若珍寶,《小時代》的任何一個版本,她都要去買,但我有點不以為然,因為當時已經有很多對這類“青春文學”的批判聲音,擔心“讀這些書耽誤學習”。但在網上買書過程中,因為“猜你喜歡”這種功能推薦,又深陷另一類“青春文學”中去,讀過桐華、八月長安的作品,如今再回去看,不得不說桐華的作品還比較真實且文筆優雅,不只在那時讓人心動,現在再看也很能理解這樣的作品在少男少女心中掀起的波瀾。等到大學,就在讀社科類作品,父母給的生活費比較寬裕,就會去買很多書,每個暑假都滿懷期望地帶很多書回家讀,結果發現最終都是失敗。

  我感覺“70後”所面對的是剛剛開放的中國,可能在他們小時候,圖書依然是很匱乏的資源,最多是讀一些很有名的名著,像“50後”“60後”那樣。“80後”的話,應該在讀漫畫書?我有幾個“80後”姐姐,她們家裡買了像《亂馬1/2》這樣的漫畫書,還有別的漫畫不記得了。“00後”的書好像很駁雜,之前看一些現在中學生的書單,感覺都已經是一些大學低年級的必讀作品了,像《1984》,感覺他們確實走的更快了。

  “00後”剛參加完高考的團阿團

  我小學低年級時讀《中國民間故事》《愛麗絲漫遊奇境》這些書,低年級讀書的時候會很喜歡裡面的插畫,還會拿描紅紙在上面描。到了中年級就是高爾基的《童年》,凡爾納的《地心遊記》,再高年級的時候會讀《父與子》。小學生讀書沒什麽選擇,一般都是家長買回什麽讀什麽。高年級時讀《地心遊記》《時間機器·隱身人》《金銀島》都是同學推薦的,感覺那時候比較喜歡科幻小說。小學時還很喜歡貓,讀了全套的《貓武士》和好多本《哈利·波特》,讀完以後瘋瘋癲癲的。

  我初中的時候讀的四大名著、《簡愛》、《婉約詞》這些書,都是學校要求的。在這之外,我自己會去買《福爾摩斯探案記》《達·芬奇密碼》這些比較有趣的書。高中時為了提升英語,讀了兩三本英文版的《納尼亞傳奇》,語文老師會要求我們讀《小說課》跟《小說面面觀》,歷史老師讓我們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在要求之外,我自己也有很多發自興趣要讀的書,像《我們仨》《百年孤獨》《美麗新世界》,這些書都是同學推薦的。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巨嬰國》,它給我的感覺就是打開新世界,看完以後我又去讀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類“思想比較奇怪”的書。也因為別人推薦,去讀了《百年孤獨》和《中國哲學簡史》,但這些書看得半懂不懂的,不過,《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很特別。

  我爸媽是“70後”,在我印象裡,我媽隻跟我說過她小學時會在小人書上畫畫、描侍女,所以我對“70後”的閱讀印象只有小人書,那時候的父母應該不會那麽重視孩子的閱讀培養吧。“80後”應該會在讀那些譯文很有中國味道的外國小說,我家裡就有當時翻譯的《飄》和《安徒生童話》,我覺得那時譯介品質都很好。不過我自己不會嘗試去讀,我覺得閱讀習慣不太一樣,我看那本《飄》發現裡面外國人的名字全給人取了中文名,冠上了中文的姓,我讀著感覺很不舒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