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空藝術的價值何在?由影片《流浪地球》引發的思考

羅正

圖片:梵蒂岡博物館

豬年春節剛過,一部在賀歲檔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不出意料地火了一把。很多人稱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真正的開山之作,社會各界也掀起了對科幻電影和科幻文學的熱議。相比美國好萊塢,中國科幻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流浪地球》的上映對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科幻電影在中國蓬勃發展的美麗前景,更間接反映了中國在航天科技上所取得的赫赫成就:如果沒有我國近年來在探索外太空事業中完成的一次又一次壯舉,恐怕也不會有這樣一部電影的誕生,至少不會在國際和國內引發如此熱烈的評論。中國在航天事業上的投入是舉世矚目的,這不僅僅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也昭示了我們利用科技來實現從前那些詩意夢想的決心。“嫦娥”駕“神舟”奔往“天宮”,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通過努力,把一個個神話傳說變成了現實。

航天科技是一個國家科學和工業製造實力最突出的代表,因而也一直是大國競爭中的重要一環。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圍繞火箭發射、衛星和載人航天科技而展開的“太空競賽”,至今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那一時期奠定的火箭技術、太空技術,現在也成為了SpaceX、波音等商業航天公司發展的基礎。在眾多私人資本的介入下,新一輪的“太空競賽”儼然已經如火如荼地上演。

雖然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歷史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很久以前,藝術家就通過想象逃離了我們居住的地球。就像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和美麗詩歌一樣,這些藝術家的想象力和高超技藝成為了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催化劑。直至今日,藝術家們仍然在當今的“太空競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屢次地把浩瀚的外太空變成他們的展覽空間。比如,因作品《軌道反射》而名聲大噪的美國藝術家特列佛·帕格倫(Trevor Paglen)就在2018年12月3日成功地把這件超大型裝置作品送入了太空,成為所有地球人可以肉眼觀看的一件展品。

圖片:Nevada Museum of Art

回顧人類探索天空和外太空的歷史,不僅僅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一部奮鬥史,更是藝術家猜想、描繪未知或已知的宇宙空間的歷史,這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藝複興早期。

文藝複興的先驅者喬托,在其1301年所作的《三王朝聖》中,就記錄下了當年劃破天際的彗星,這與其他歷史記載的資料不謀而合。最終,英國人哈雷發現了彗星光臨地球的規律,並將其命名為“哈雷彗星”。1529年在德國畫家阿爾布雷希·阿爾特多費爾(Albrecht Altdorfer)的繪畫《伊蘇斯之戰》(Battle of Issus)中,首次出現了圓弧形的地平線——這是在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球體之後,藝術家首次在繪畫中的描繪。1711年,意大利畫家多納托·克雷蒂(Donato Creti)的一系列小幅油畫作品,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畫家在黑夜的背景之下,分別繪製了天文學家和太陽、月亮、哈雷彗星,以及當時已知的5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克雷蒂對木星的描繪中,甚至可以看到那個年代剛剛被發現的木星大紅斑,以及三顆木星的衛星。這些畫作被送給了羅馬教皇克萊門特十一世。不久以後,梵蒂岡教廷決定在博洛尼亞建立一個天文台,這也成為意大利第一座公共天文台。

圖片:wikipedia

進入工業革命的時代,隨著人們探索宇宙能力的不斷進步,藝術家們利用技巧和想象力讓神秘、奇幻的外太空天體,以從未有過的精細模樣出現在人們面前。1874年,英國藝術家、工程師詹姆士·納斯米斯(James Nasmyth)和天文學家詹姆士·卡彭特(James Carpenter)合作出版了攝影集《作為行星·世界和衛星的月亮》(The Moon: Considered as a Planet, a World, and a Satellite)。在這本書中,作者用石膏製作了月球的雕塑模型,並得到了比當時的天文望遠鏡所能觀測到的更逼真的月球表面圖像。卡彭特同時提出了月球環形山是隕石坑的理論——雖然被後來的科學家證明是錯誤的,但仍然給了後來的研究者不小的啟發。

圖片:Achive.com

科學和藝術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期貨匯。在19世紀70年代,法國藝術家、天文學家特羅維洛特(E. L. Trouvelot)筆下的外太空和各種天體的繪畫,正是這一時期科學與藝術交匯的結晶。特羅維洛特在哈佛大學天文台工作期間,繪製了幾千幅高質量的天文插圖,其中還包括了對“蒙面太陽黑子”等新發現的天文現象的精細描繪,是極為難得的一手科研資料。

在攝影術誕生之前,天文學家只能通過望遠鏡用肉眼觀察外太空,再用繪畫記錄下來,因此很多天文學家都有畫家的身份。那些手繪的圖像雖然比不上照片精確,但另一方面,它們帶有作者強烈的個人色彩,因此具有藝術創作的典型特點。20世紀以來,隨著天文學研究的不斷進步,太空藝術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門類,尤其在普及天文學知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些以太空和外太空星體為主題的繪畫、攝影或插圖,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之後,帶來了“後儒勒·凡爾納時代”科幻文學創作的繁榮。法國藝術家盧西安·呂都(Lucien Rudaux)和美國藝術家切斯利·伯納斯特爾(Chesley Bonestell)成為了20世紀最閃耀的太空藝術家,被稱為現代太空藝術(或天文藝術)的先驅。可以說,在20世紀40年代以後,對於浩瀚太空,人類在科技和藝術上的探索同時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毫無疑問,我們所看到的電影《流浪地球》,不僅僅是科幻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們的傑作,更是太空技術發展和人類想象力的結晶。

圖片:Reddit

那麽在當代藝術的視野下,太空藝術究竟有什麽樣的價值呢?今天當我們享受科幻電影或太空藝術帶來的視覺愉悅時,總會思考另一個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哪些圖像會成為永恆?是在博物館最顯眼的地方展出的油畫,還是普朗克衛星或者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我們有限的人生中無法定義永恆,但要知道,太空中的每一縷星光都是經歷了億萬年的時間才到達地球。如果說科學已經成為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那麽天文學就是引領這場文化革命的學科,因為它是最具視覺性的科學。無論通過超級望遠鏡,還是藝術家的畫筆,太空藝術捕捉了大爆炸後宇宙產生的光芒。那些圓形、色彩和抽象形狀顯示了星系、恆星和各種元素的誕生,就像是高科技時代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創世紀》——向我們展示著“誕生”的奇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