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沒能統一天下?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隻用6年就奪取了天下。

西漢末年,劉秀起兵,統一天下隻用了不到4年。

東漢末年,曹操起兵,之後打了30多年的仗,臨終前還在四處征戰,仍未能統一天下。

曹操是個有本事的人,雄才大略不遜於劉邦、劉秀,卻止步於長江,個中原委,有“三足鼎立”所形成的特殊形勢,有軍事、政治上的各種偶然。

當然,也與曹操本人的性格特點有很大關係。

01

曹操一直給人一種強者的形象——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殺伐果決,是一代梟雄。

但其實,與孫權和劉備一樣,曹操有所長,也有所短。

這三大“巨頭”的特點,可以簡單歸納一下:曹操長於軍事,外交一般,短於政治;劉備則長於政治,軍事一般,短於外交;孫權長於外交,軍事一般,短於政治。

曹操起仕於漢靈帝時代,算是一名“舊臣”,他本來也打算按照“能臣”的標準設計自己的政治規劃,曾表示死的時候墓碑上能刻一個“漢征西將軍”就十分滿足了。

考察曹操的生平軌跡,這一表態絕非惺惺作態,也不是政治上的矯情,應當是某一階段曹操真實的內心寫照。

曹操政治生涯的巨變開始於迎請漢獻帝於許縣,本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他,最終卻沒能逃過“權重欺主”的詬議,被眾人一致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站在了傳統政治的對立面。

如果梳理曹操從漢靈帝中平到漢獻帝建安年間的史跡,也許會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對曹操的誤解,因為曹操並不想把事情演變成這樣,但所有的所有,既跳出了他的把握,也跳出了他的願望。

由於政治架構設計上存在著天生缺陷,曹操在獲取了“奉天子”、“挾天子”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壓力。

這種反向力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在政治上的破壞程度之殘酷,是曹操和他的繼任者們都沒有預料到的。

漢獻帝劉協與諸葛亮同年,小曹操26歲,東歸那一年漢獻帝只有15歲,曹操41歲。

5年後,漢獻帝到了弱冠之年,按照最保守的看法,此時天子也應該親政了,曹操交權還是不交呢?

如果交權,官渡之戰本年才開打。

如果不交權,罵聲將如潮水而來,奸臣、篡位、謀逆等等,政治髒水將讓你無處躲藏,敵人罵、民間罵,本陣營裡也有人會小聲地罵。

這是曹操的宿命,是曹操躲不掉的不幸。

02

漢獻帝剛到許縣時,八方人士如雲如雨般湧來,一派繁盛。

可是,這股人才的湧流並未持續很久,以至於曹操後來不得不連續3次發布《求才令》到處找人才,表面原因是那個時代人才資源的稀缺,背後的主因恐怕與曹操所背負的政治包袱有關。

從個性上說,曹操是性情中人,敢想、敢乾也敢說,敢做人之不敢做,如早年棒殺大宦官的叔父;敢直面黑惡勢力不退縮,如在濟南國任上刮起的反貪腐、禁淫祠風暴;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敢於拒絕,如中平年間回應袁紹、許攸等人私下串連的政變。

在行事風格上曹操絕不是畏手畏腳的人,但真正掌權之後,也許意識到政治上已然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短板,越是軍事上取得成功,曹操越是在政治上畏縮不前,各種顧忌反而增多了。

也許有人說,曹操先當司空,再當丞相,建魏公國、魏王國,稱魏公、魏王,難道這也叫畏縮不前嗎?

可試想一下,一個通過自己奮鬥、靠一場場拚殺得來了大半個中國的地盤,手裡握有數十萬精兵強將,絕對掌控最高權力20多年的人,卻始終不敢取原政權而代之,只能通過一點一點的所謂改製為自己的權力增加幾條備注,這樣的先例之前可曾有過?

這不是肆意枉為、大膽忤逆,而是內心缺乏自信的表現。

由於缺乏自信,曹操對待政治對手的態度充滿了遊移。

他想妥協,結果越妥協問題越多;他想和解,結果造就了更多的對手。

表面上看,曹操是個嚴厲的人,對屬下要求極嚴,常當面責罰甚至責打。

有的屬下竟然常備毒藥在身上以防無法忍受時自殺,這種嚴苛令人恐怖。

而且,曹操也殺了不少人,從董承、伏完、徐他這樣的謀反者,到邊讓、孔融這樣的“反曹鬥士”,因政治原因死在曹操刀下的人可謂不少,與劉備、孫權相比,曹操這方面的殺戮似乎多了許多。

但這只是表面,不能就此得出曹操殘暴嗜殺的結論。

作為一名掌權者,曹操管理的地盤最大、掌權的時間最長、受到的挑戰也最多,殺人自然不可避免地會更多,而如果把所有個案逐一進行分析的話,曹操嗜殺的結論更無法成立。

03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不久即發生了邊讓被殺事件,這件事被認為是張邈、陳宮兗州之叛的誘因。

邊讓作為一名有影響力計程車人,曹操說殺就殺,這件事在士林中引起了巨大震動。

當時,大多數人對曹操還不太熟悉,而因為這件事,一部分士人對曹操產生了警惕。

袁紹等對手抓住機會,趁機挑起曹操與士人們的對立,曹操的形象大損。

曹操大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很快就改變了策略,對士人更加尊重,能容忍就容忍。

建安初,曹操對孔融就相當尊敬。孔融的老朋友禰衡是個怪人,孔融說他有“狂疾”,也就是精神病。

邊讓當時被殺的細節不清楚,但禰衡有意挑戰曹操權威的做法估計邊讓都做不來,曹操也沒殺禰衡。

後來,孔融一反初期與曹操合作的態度,逐漸變得鋒芒畢露,多次不假掩飾地反對曹操,甚至對曹操進行人身羞侮,以“只求一死”的姿態考驗曹操的耐心。

像這樣的情況,換成孫權,估計孔融早就被“哢嚓”了,輕者也會被撤職流放,虞翻就是例子。但曹操也對孔融一忍再忍。

04

出於對現實利益的考慮,曹操對願意歸降自己的人基本不殺。

張繡欠著曹操的血債,曹操的長子曹昂就死於張繡之手,曹操在南陽至少打過兩次大敗仗,也都拜張繡所賜。

論實力,張繡算不上一流的割據者;但南陽郡離許縣太近,讓曹操不得不把張繡作為征伐的首選,經過一系列的博弈,在勝負未明的情況下張繡突然宣布“易幟”,投降曹操。

曹操毫不猶豫地接納了張繡,許以高官、封以侯爵,為打消張繡的顧慮,曹操還主動跟他結成兒女親家。

大家覺得曹操很高明,但若以常人的心態去看,有多少人能看出當時曹操內心裡的痛苦呢?

曹操對待劉備也一樣。三國人物裡,都說呂布是“三姓家奴”,但若論投靠過的人數,劉備肯定輕鬆就打破了呂布的紀錄。

劉備的政治誠信和梟雄本性讓曹操狐疑不已,有多位智囊也都建議曹操殺了劉備,但曹操經過認真考慮,決定不僅不殺,還許以更高的官職,給予更優厚的禮遇。

“殺此一人失英雄”,長久以來都是曹操的內心寫照,不敢輕易地殺戮,擔心堵塞英雄投奔之路,即使是呂布那樣政治信用完全喪失的末路者,曹操仍然一再猶豫是否該殺,以至於最後一刻還在動收伏他的念頭。

05

曹操一生經歷多次謀反事件,一部分激進帳子不滿意曹操未將最高權力交還漢帝,試圖通過政變的方式對曹操進行肉體上的消滅。對於這樣的對手,不管哪位君王想必都不會寬恕。

但是,與一般君王的大肆殺戮不同,曹操殺這樣的人時也盡量保持克制。

董承、伏完兩次謀反事件敗露後,所殺的也隻限於骨乾分子,曹魏陣營裡的主要文臣、武將似乎都沒有受到牽連。

曹操征關中期間,後方發生了田銀、蘇伯等人的叛亂,負責留守的曹丕鎮壓了這場叛亂,事後抓了上千人。

有一部分人主張把他們都殺了,程昱反對這麽做,曹丕接受了程昱的建議,沒有擴大追究的範圍。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十分滿意,後來專門對程昱說:“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

06

按照上面的說法,曹操是一個慎殺、甚至有時不敢殺人的人,這與多數人心目中的曹操未免太大相徑庭了。

有人說,曹操畢竟殺過很多人,許攸、楊修、路粹、婁圭、劉勳、崔琰、劉禎……

這個名單並不算短,甚至還有荀彧、張繡,沒準也是曹操殺的。

前面那幾位是事實,史書都有記載,但除崔琰外,其他幾個人所犯何事、因何被殺記載得相當模糊,有的一筆帶過,如路粹、婁圭、劉勳,是他們犯罪該殺還是冤案,史書並未說明。

有的雖有說明,卻說得含含糊糊,如楊修、劉禎,按照有限的記載,他們的死完全屬於曹操因小事而隨便開殺戒,但這並不符合曹操的性格。

舉一個高柔的例子,因為跟袁紹有親戚關係,曹操確實想為難他,讓他去做司法方面的工作,等他辦個“冤假錯案”再去追究他,但曹操後來發現高柔這個人很勤懇,是個不可多得的官員,就改變了想法,反而重用起高柔來。

高柔的經歷至少說明曹操即使要殺人也不是說殺就殺、說辦就辦,遠沒有隨意到那種程度,如果說楊修只是因為一句話、劉禎只是因為一個眼神就挨了刀,未免有些太牽強了。

至於荀彧和張繡,並沒有可史料指出他們死於曹操之手,但問題是,也沒有史料對他們的死給出權威、詳細的說明,這筆帳最後還是記在了曹操的頭上。

07

亂世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曹操不是一名聖僧,以普渡眾生和不殺為戒律,但縱觀他的一生,絕沒有以殺戮為手段、為樂趣,包括關於他屠城的那些傳說,也都經不起推敲。

曹操所做的,基本上是他這個角色和地位的掌權者都會做的,既談不上過分,更不能稱為嗜殺的魔王。

但曹操在身後卻背負了太多的這方面的惡名,而劉備和孫權的名聲顯然好得多。

如果站在所謂的“帝王學”角度去看,曹操這個人表面嚴厲,手段其實並不強硬,這大概是他生前被對手屢屢挑戰、身後被世人反覆詬病的主要原因吧。

文章選自:《三國英雄記》,南門太守著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文學| 趣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