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62億到183352億!我國財政收入近70年增2950余倍

每經記者:張鍾尹 每經編輯:陳星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財政實力由弱變強。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1978年增加到1132億元。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重大財稅改革成效顯著。上世紀80年代的利改稅、1993~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營改增、個稅改革等稅制改革舉措,這些都為我國建立現代稅收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億元。

進入新世紀後,財政收入實現連續跨越,2012年達到117254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達到183352億元,這一數據相比1950年的數據,增長2950余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51~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13.6%,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70年來,我國財政、稅收制度經歷了哪些變化?當前,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政策有哪些特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和採訪。

分稅制改革是重要里程碑

1994年實施的稅收制度和分稅制改革,是我國財政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什麽是分稅制?改革開放後,為激活地方的活力,開始“分灶吃飯”,中央充分授權地方去闖去試,獲得的財政收益也更大程度上傾向於留給地方。

這種體制使地方擁有了相當財權,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削弱,形成了“弱中央”狀態。為了改變這種“弱勢”,中央進行了分稅制改革,主要是收錢收權。時任財政部副部長項懷誠後來回憶說,1994年2月,他焦急地等待當年1月的稅收數字。最後的結果是,環比增長61%。

因此,學界多從當年改革目標之一——“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的實現程度來評判和肯定其取得的巨大成功。

不過,分稅制的成功之處遠不止如此。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全面地看,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里程碑意義和歷史性貢獻遠遠不止於此。分稅制改革的意義在於,使中國的財政體制終於“行政性分權”,走向了與市場經濟相內洽的“經濟性分權”,突破性地改造了以往不論“集權”還是“分權”都是按照企業行政隸屬關係組織財政收入的體制症結。

賈康認為,在“繳給誰”和“按照什麽依據繳”的制度規範上,前所未有地形成了所有企業不論大小、不講經濟性質、不分行政級別,在稅法面前一律平等、一視同仁,“該繳國稅繳國稅,該繳地方稅繳地方稅”的真正公平競爭環境,提供了在激發微觀企業活力基礎上有利於培育長期行為的穩定預期。

總的來說,被各界廣泛認同的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調整了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關係,強調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形成了我國現有財政制度的基本框架。

營改增引領新一輪稅改

黨的十八大以來,營改增引領新一輪稅制改革。從2012年在上海開始試點,到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被認為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最深刻的一次財稅改革,取得了非同尋常的成效。

在營改增試點之前,我國增值稅和營業稅並存,導致稅制複雜,重複征稅問題突出,製約了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營改增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開始試點,進而全面推開。

2012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海實施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其後,又先後擴大了試點地區和試點行業。2016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將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範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7年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布的《“營改增試點改革”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營改增試點改革統一了貨物和服務稅制,優化了稅制結構;降低了企業稅負,增強了企業經營活力;促進企業轉變經營模式,規範和提高管理水準;拓展了企業發展空間,促進了創新創業和就業。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多數企業認為營改增能消除增值稅鏈條內外的重複征稅,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並規範企業的內部管理,以及促進專業化分工。還有一些企業認為,營改增提高了財務人員的账務處理、發票管理、現金流控制、資產清算的能力,增強了企業的納稅意識。

當前,增值稅改革仍是進行時。從2017年開始到2019年,三年之間,增值稅進行了三次調整:

2017年7月增值稅稅率四檔並三檔,取消13%這一檔稅率;

2018年5月起將17%稅率下降到16%,11%稅率下降到10%;

2019年4月起將製造業等行業16%稅率大幅降到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10%稅率進一步下降到9%。

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至6月,已實現整體淨減稅3185億元,全國共有940萬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現減稅。減稅降費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稅費成本,鞏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成效,直接提升了企業盈利水準。

個稅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

2018年10月1日和2019年1月1日,我國分兩步實施了歷史上覆蓋面最廣、力度最大、以減稅為主題的個人所得稅改革。

記者注意到,此次個稅改革廣泛公開征求意見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改革誠意。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向社會歷時一個月公開征求意見,收集意見建議13萬多條,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立法史上公開征集意見最多的一部法律草案。

這次改革首次建立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4項主要勞動性所得納入綜合所得征稅範圍,實行統一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並按年計稅,促進了相同收入勞動者的橫向公平。

此外,增加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住房貸款、住房租金、繼續教育、大病醫療等6個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項附加扣除,一些項目允許夫妻或兄弟姐妹進行共同扣除,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個性化扣除需求。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曾撰文評價:“這次由分類征稅向綜合征稅模式轉變,作為個稅改革最為重要的制度性突破,在個稅改革史上無疑具有歷史性意義。”

李旭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建立現代稅制階段,我國完成了個人所得稅法的第七次修訂,這是稅制改革史上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李旭紅認為,個稅改革的一個亮點是由分類計征轉為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模式,模式的轉變本質上是解決勞動征稅與資本利得征稅的問題。稅收用綜合所得的方式解決勞動征稅問題,降低了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稅負。

今年上半年,個人所得稅兩步稅改因素疊加累計新增減稅3077億元,人均累計減稅1340.5元,累計1.15億人無須再繳納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受提高費用扣除標準、優化稅率結構和實施專項附加扣除“兩步改革”疊加影響,個人所得稅比去年同期下降30.6%,是降幅最大的稅種。同時,個稅改革“紅包”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