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杯之際,從當代文學走近俄羅斯

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讓俄羅斯成為吸引全球目光的焦點。除了是體育強國,俄羅斯還是一個被文學與藝術之神所青睞的國度。當假球迷“假裝”看球的時候,或許你還可以通過讀書了解俄羅斯。

在遼闊的俄國國土上,誕生了在世界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大文豪。他們的作品,是很多讀者家中必備的文學名著。在眾多文學體裁中,長篇小說始終是俄國文學的傳統優勢。從普希金的《大尉的女兒》、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和果戈理的《死魂靈》起,到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和《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長篇小說始終是十九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構成和最高成就;在二十世紀,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格羅斯曼的《生活與命運》和索爾仁尼琴的《紅輪》等長篇小說名作又相繼面世,延續著俄國史詩性文學敘事的輝煌傳統。進入21世紀後,俄語作家在長篇小說領域的筆耕又有哪些新的收獲呢?

不可否認,比起俄羅斯經典文學,中國讀者對當下的俄羅斯作家們在寫什麽,了解相對較少。近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俄羅斯當代長篇小說叢書》。叢書已出版四部長篇,即佩列文的《“百事”一代》(1999)、烏利茨卡婭的《庫科茨基醫生的病案》(2001)、索羅金的《碲釘國》(2013)和瓦爾拉莫夫的《臆想之狼》(2014)。

這幾位當今俄羅斯文壇深有影響的作家雖然分別為40後、50後和60後,但卻是廣義上的同一代作家,他們都是上世紀90年代初前後登上文壇並在近二十年間成為了“健在的經典作家”。這套《俄羅斯當代長篇小說叢書》,或許能讓漢語讀者對俄國長篇小說近十幾年的發展現狀有一個窺斑見豹的了解。

21世紀的人類生活,發生了在科技、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劇變,必然也會體現在人類的文學形式中。俄羅斯的當代長篇小說也不會例外。現代生活的多元化、碎片化和非邏輯化等現實現象在俄羅斯當代文學中,也必然會有顯現和反映。深入了解了這幾部作品後可以看出,當代俄國的長篇小說創作,從樣式到風格,與托爾斯泰時代相比,顯出越來越大的差異,體現出後現代主義文學潮流對傳統長篇小說敘事模式的衝擊和解構。小說中也不再有貫穿始終的清晰線索,情節也未必始終圍繞主人公展開。即便有主人公,他們也與俄國傳統長篇中的主角不同,也不再是作者傾注情感著力塑造的對象。不過,即便在這些情節淡化、人物扁平化的當代俄國長篇小說中,我們仍能感覺到俄國文學的某些傳統特質之滲透,比如對民族歷史充滿反思的追溯,對社會現實不無悲憫的關注。縱然有變化,21世紀的俄羅斯當代長篇小說,無疑仍是19世紀、20世紀形成的俄國長篇小說創作傳統的延續和發展,依然看出是對俄羅斯強大文學傳統的折射和延續。

閱讀俄羅斯

對商業化生存的憂慮

《“百事”一代》(維克多·佩列文)

《“百事”一代》

維克多·佩列文/著

劉文飛/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百事”一代》寫的是一個名叫瓦維連·塔塔爾斯基的知識分子在商業社會中的生活經歷和心理變化。以文學形式再現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喝著百事可樂長大的一代蘇聯人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心路歷程。佩列文從對一國現實社會的描寫走向了對整個人類未來的象徵,從對社會現象的拚接和羅列走向了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深刻憂慮。

維克多·佩列文,1985年畢業於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設備與工業交通自動化系。1992年他發表在文學刊物《旗》上的中篇小說《奧蒙·拉》使他在嚴肅文學界名聲大噪,後來他於1996年和1999年分別推出兩部轟動文壇的長篇小說《夏伯陽與虛空》和《“百事”一代》。佩列文的作品在俄國非常暢銷。其主人公多是些最具“時代特徵”的現代青年,他們或是所謂“新俄羅斯人”(即我們所言“大款”),或是“白領”、廣告人、影視人等現代“雅皮士”(YUP,即“都市年輕職業人士”),同過去文學中的“正面人物”和充斥當今文壇的帝王將相相比,佩列文的小說主人公及其生活對於青年讀者來說無疑有著更大的吸引力。

“一部家庭史詩”

《庫科茨基醫生的病案》(烏利茨卡婭

《庫科茨基醫生的病案》

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著

陳方/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小說以一位事業有成的婦產科醫生庫科茨基為中心,講述了他的妻子葉蓮娜、養女塔尼婭和朋友戈爾德伯格的人生歷程。其中涉及到女主人公葉蓮娜、塔尼婭、瓦西莉薩、托瑪等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女性對待家庭、情感等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以及她們的坎坷命運。

烏利茨卡婭(1943年生)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生物系,曾在蘇聯科學院遺傳學研究所工作。《庫科茨基醫生的病案》被視為烏利茨卡婭最成功的長篇之一,小說以一位醫生的家庭生活來折射二十世紀上半期的蘇聯社會。作者讓時代的變遷和家庭的變故相互交織,把女性的敘事角度和細膩的心理描寫融為一體,從而給出一份蘇聯時期知識分子家庭生活的文學紀實。烏利茨卡婭因為這部小說曾獲“俄語布克獎”,是該獎創建十年後的首位女性獲獎者。俄國評論者稱該作品是一部“家庭史詩”,是一部“遲到了將近二十年之久的、智慧得不可思議的小說”,迄今為止,它已被翻譯成將近二十種語言,引起了俄羅斯和西方文學評論者的密切關注,成為當代俄羅斯文學風貌的微縮體現。在《庫科茨基醫生的病案》中烏利茨卡婭給出的一個個含義頗豐的“病案”,其實並不僅僅屬於庫科茨基,也屬於我們每一個沉浮於生活和命運之漩渦的人。

新的文學樣式和審美風格的誕生

《碲釘國》(弗拉基米爾·索羅金

《碲釘國》

弗拉基米爾·索羅金/著

王宗琥/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弗拉基爾米·索羅金是當代俄羅斯作家中較具爭議的一位,每一部作品的出爐幾乎都引起過巨大的社會反響。索羅金的創作具有非傳統性。他的作品內容荒誕怪異,形式新穎奇崛,語言風格雜糅,各種標新立異,不斷挑戰讀者的閱讀趣味和承受極限。但這樣一種非傳統創作從文學發展的視角來看,可能預示著新的文學樣式和審美風格的誕生。

弗拉基米爾·索羅金(1955年生)早年畢業於莫斯科石油天然氣學院,成為化學工程師,後在《接班人》雜誌社工作,憑愛好成為畫家,為出版社做過圖書裝幀。他的重要作品還有《瑪麗娜的第十三次愛情》(1995)、《藍色油脂》(1999)、《冰三部曲》(2009)、《暴風雪》(2010)等。2013年面世的《碲釘國》是一部具有後現代色彩的反烏托邦小說或曰新烏托邦小說,小說以二十一世紀中期的歐洲為描寫對象,描寫人們為獲得用特殊金屬碲製成的釘子展開的激烈爭奪。在歐洲“新的中世紀”,在阿爾泰山區形成的新的“碲釘共和國”,人人趨之若鶩的“碲釘”成為一個核心意象,它既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結晶,人們幸福和智慧的源泉,同時也指稱黃金和財富,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崇拜和欲望的客體。2014年,這部小說獲俄國當下最重要的圖書獎“大書獎”。

“現實主義描摹與超現實想象完美相融”

《臆想之狼》(阿列克謝·瓦爾拉莫夫

《臆想之狼》

阿列克謝·瓦爾拉莫夫/著

於明清/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臆想之狼”出自古老的東正教祈禱文,代指撒旦的惡念,其中隱藏著另一層含義,就是人會因臆想之狼而蒙受苦難。作品的主人公們試圖獵取臆想之狼,與之對抗。主人公烏利婭由於受到臆想之狼的傷害,幼年病弱,不良於行。她的母親以生命為女兒祝禱,使其不僅能夠行走,還能近乎飛行般的奔跑。烏利婭純真勇敢,有著近乎偏執的正義感,戰爭和革命給女孩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

阿列克謝·瓦爾拉莫夫是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院長,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兼職教授,文學評論家。1985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語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在《臆想之狼》中,現實與想象的世界彼此交融,真實與虛構的主人公命運交錯,過去與未來在現實世界匯聚,客觀的歷史事實與臆想的王國不斷碰撞,現實主義的描摹與超現實的想象完美相融,使得作品獨具魅力。

本文發表於《華西都市報》2018年6月17日A5版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傑 實習生/王婧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