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做早教好不好,早教真的對寶寶好嗎?

早期教育(earlyeducation)由成人對嬰幼兒實施的教育。

這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義。

0-6歲的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

如果這時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給予正確的教育,

就能加速兒童智力的發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早期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是以兒童早期發展理論為基礎的。

教育者不僅應考慮客觀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視兒童的成熟狀況和發展的可能性。

一般認為早期教育從兒童出生時即可進行。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教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如周歲以內的兒童以感官功能訓練、動作訓練、語言發聲訓練和親子交往為主

周歲至3歲兒童除上述訓練外,還應加入感知動作思維,連貫性動作與活動,語言、玩伴交往及個性形成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

早期教育是對0-6歲嬰幼兒及其父母、嬰幼兒與父母或養育者之間開展的、有助於身體、情感、智力、人格、

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

父母與養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準與心理素質,很容易將早教導向更大的誤區。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70.5%的家長以為早教就是提前學習英語、識字與數學。

結果,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小學開始就厭倦上學。

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的厭學情緒呈低齡化,厭學率年年增高。

厭學者大都過早接受知識教育,而且往往採取灌輸式的方法。

早期教育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教育,開發智力是應該的,但學知識還不是它的目標。

有些家長讓孩子很早就學寫識,讀英語,學畫畫,學鋼琴。

但你看看周圍那些過年學習十八般武藝的孩子,長大了有幾個學有所成了?

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鋼琴就想離開。

過於緊張的幼兒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

雖然還不能確切知道各種知識資訊是怎樣進入兒童大腦的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兒童心情不愉快時,記憶的大門是不可能打開的。

父母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用提示卡片來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麼這一小時裡他就什麼也沒有學到。

中國人長期習慣了灌輸式教育,80後父母們自己是被灌過來的,也無形中接受了這些模式

雖然他們反對灌輸,但又做不到不灌輸。

對話,互動,這才是早教的本質。

但我們接觸的博士父母也習慣於對孩子進行灌輸。

並不說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錯誤早期教育 對早期教育的無知,讓中國的孩子們深受其害,他們沒有了幸福的童年。

更讓人擔心的是,錯誤的早期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們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層面缺乏感受力,對美、對愛、對善,缺乏熱愛。

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有些父母,在教寶寶數數時,看見他們掰著手指頭數,就會要求他們放下手,要求心裡記,覺得掰著手指頭數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影響孩子的智力開發正確做法:數數時不妨讓他們數數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讓他們從具體的東西開始。

過分溺愛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了寶寶。

正確做法:家長應該放開手,讓寶寶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飯,摔倒後讓寶寶自己爬起來,這樣才能使寶寶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採取正確科學的早教方法,家長就能讓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長,避免走一些彎路。

早教等同於學習

目前,不少家長把早期教育視同於早期學科教育,孩子1歲以內學認字,3歲以內學外語。

會識字、會背詩只是簡單的記憶模仿,並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

0至3歲的孩子正處於情緒情感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

因此,早教的重點是把握好語言、智能、體能、感官等七個幼兒身心發展的順序和規律

採取鼓勵性學習,創造快樂環境,開發其本身已有的潛能。

開發體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娛樂課;幫助記憶、提高語言能力的音樂課;提高想像力和體能的藝術課比單純的學習和機械記憶更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