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白瓷之路:穿越不同文明的朝聖之旅

《中國美術報》第114期 美術副刊

《白瓷之路:穿越東西方的朝聖之旅》

作者:【英】埃德蒙·德瓦爾

版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版

“白色既是一種悲傷,也是一種希望。”這是英國陶瓷藝術家埃德蒙·德瓦爾在《白瓷之路》中寫下的句子。他用整整一本書,試圖解答一個疑問:為什麽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想到瓷器時,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白色。最簡單的解釋是:瓷器發源地是單一的,既然世界各地的製瓷技術均來自中國,那麽,自然是中國人說了算。

這個解釋遮蔽了兩個事實:首先,歐洲瓷經歷了漫長的模仿與摸索過程,它與中國瓷不完全相同。其次,青瓷曾是中國瓷的主流,後來才被白瓷壓倒。在傳統文化中,白是喪色,中國古人對白色似無偏好。也許,更近人情的解釋是:白與瓷是天然絕配,瓷予白以光澤,白予瓷以神秘。唯有白瓷,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二者的優點,至於它們是如何相遇的,只能歸為神跡。所以,德瓦爾將他的追尋稱為“朝聖之旅”。

藝術社會:歷史為什麽選擇景德鎮

歐洲人知道白瓷,始於景德鎮。

在17世紀60年代,景德鎮輸出商品值達360.5萬—450.5萬兩白銀(含其他出口產品),相當於英國每年出口商品值的53%—67%。1712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來到景德鎮,立刻被驚呆了:這裡有100萬人,3000座窯,工人們晝夜忙碌,“萬杵之聲”令人夜不成眠,整座城市猶如巨大的火爐,被人們稱為“四時雷電鎮”。

殷弘緒在景德鎮住了7年,他發現,中國白瓷的技術是公開的。商人們告訴殷弘緒:白瓷原料是瓷石和高嶺土,瓷石猶骨,高嶺土猶肌肉。一名西方人曾從景德鎮帶走高嶺土,結果什麽也沒燒出來。商人們輕蔑地說:沒有骨,自然會失敗。當時歐洲人還在試圖用玻璃、牡蠣貝殼甚至是長期腐爛的獸糞,來燒製瓷器,殷弘緒的發現可謂石破天驚。

商人們不在乎說出原料,因為他們知道,如何提純、如何配比、如何燒製,仍有大量秘密。在燒製過程中,控火就是一大難關;此外,成品瓷器體積會大幅縮小,不掌握相應技術,它會自行破碎;燒成後,如何將窯溫降下來,將對瓷器品質產生巨大影響……完全獲取如此海量的經驗性知識,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令人驚歎的是,許多經驗性知識與人們認知習慣正好相反,不特別點撥,人們很難想到。

在景德鎮,德瓦爾遭遇了許多哭笑不得的事:匠人們誤以為他是西方博物館館長,便爭相討好他;在工藝要求極高的大型瓷器作坊中,女孩們一邊說髒話,一邊乾活兒;甚至從明代起,造假便成了產業,販子們收集各窯瑕疵品,經打磨、修補,再當成新品賣,這種 “過江貨”一經水火便原形畢露;在市場上,人們說的話半真半假,殷弘緒在他的書中曾厭惡地談到當地人這一習慣……

所有這一切,構成一幅高度無序的畫卷。

然而,當1974年重大任務下達時,景德鎮又迅速轉向有序。匠人們找到新礦層,從燒製到繪畫,從器型到設計,一切都達到當代最高水準。站在這套後來被命名為“7501瓷”的白瓷面前,德瓦爾為它的潔白而沉醉。

為什麽歷史選擇了景德鎮?因為它無序、紛亂、混雜,恰好與藝術同構,人們各自為戰,互相隱瞞,又彼此依賴,他們嘈雜、喧鬧、爭吵,這裡就像殷弘緒記錄的那樣,“如同無時無刻不置身於狂歡節”。在生活中狂歡,所以景德鎮允許成千上萬種嘗試,人們從無序中獲得靈感,並將自己的創造再投入其中。

在世界上,還有哪個民族會有如此的藝術氣質?所以德瓦爾說:“這裡是瓷都,是傳說中的聖地,一切從這裡開始。”

【明】僧帽壺 1403—1425 年

理性社會:探索白瓷的奇跡

整個18世紀,歐洲人都在探索瓷器的奧秘。早在16世紀,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已研製出瓷器(實際上是一種炻器),並投入量產,但目前存世僅49件。18世紀歐洲人再度研發瓷器,與其說是趣味在推動,不如說是受經濟困難逼迫。歐洲為購買中國瓷器花掉太多錢,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在案的、遠銷的中國瓷器就達6000萬件。一般認為,在整整300年間,中國年均出口瓷器超百萬件。

中國瓷器研發是官窯與民窯並行,而歐洲大陸則采取了政府主導、專家操作的發展模式。大力王奧古斯都(波蘭國王,領有德國薩克森州,該州屬神聖羅馬帝國,領有者具有被選為皇帝的資格,是7個選帝侯之一)與科學家契恩豪斯的合作堪稱經典。但是在中國,學術與工藝極少結合。“五胡亂華”時,太仆寺被廢,而太仆寺掌三易之法,相關學者流落民間,推進了釀造業、醫學、工程機械等行業的進步,此後再無賡續。

契恩豪斯深通光學、礦物學,他試圖在原料中加入雪花石膏和瑪瑙,他成功地製造出了青瓷,他稱之為碧玉瓷。如果不是深入工匠中,只靠邏輯思維,契恩豪斯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使用魔法石,而找到魔法石,邏輯的力量便展現了出來。即使沒有契恩豪斯參與,德累斯頓瓷器照樣橫空出世。因為邏輯思維極大方便了知識流動,後來者無需一個個去學習別人的經驗,只要掌握基本原則,創新就會奔湧而出。

在今天看來,藝術型社會創造出白瓷,但在技術革新的效率上看,還是理性社會更高。

麥森瓷杯 約1715年

商業社會:誰摘走了桃子

1726年,21歲的庫克沃西剛完成了他的學徒期。在翻閱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時,意外看到了殷弘緒20年前從景德鎮發回的兩封信。庫克沃西意識到,全歐洲都在尋找的中國瓷器原料其實在英國鄉下到處都是。殷弘緒未詳細記錄瓷器燒製技術,但此時實驗科學思想風靡英倫,一些咖啡館甚至定期請科學家來做現場實驗表演,以招攬生意。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有了實驗,現在一年所積累的經驗可能比過去幾千年都多。通過實驗,庫克沃西成功地破解了瓷器燒製技術。1768年3月14日,庫克沃西燒出了自己的第一件瓷器。與他幾乎同時,偉奇伍德也用了近20年時間,研發出乳白陶,它的優勢在於成本極低,瓷器終於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了,歷史翻開了新篇章。

據學者劉強先生研究表明:從18世紀後期起,英國瓷開始替代中國瓷,當時英國流行一首歌:“為什麽把錢往海外拋擲,去討好變化無常的商賈?再也不要到中國去買瓷器,這裡有的是英國瓷器。”到1792年時,中國瓷器出口僅佔出口總額的0.59%。180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完全停止進口中國瓷器,1810年,英國從瓷器進口國變成出口國。到1818年,中國出口瓷器僅達125.4萬兩白銀。

英國瓷後來居上,因為它成功規避了歐洲大陸式的政府主導、專家操作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理性精神強、能集中優勢力量,卻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

據學者張宇了解,19世紀早期,因戰爭導致貴族日漸困窘,上等瓷器銷量銳減,給歐陸企業帶來巨大衝擊。在市場變化的打擊下,德國大型製瓷廠不得不歸為國有,以犧牲長期效率為代價,暫時度過難關。這種投靠在客觀上鼓勵了政府擴權,為後來埋下隱患。

從藝術社會,到理性社會,再到商業社會,德瓦爾用“白瓷之路”串聯起整個現代史,不僅展現了一種藝術形式的興衰,更折射出人類文明進程中共同的命運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