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扮醜就能轉型?楊冪這次的扮醜好像不太行

  文/新浪專欄 水煮娛 知影

  扮醜貢獻顛覆性演出,好像一直以來都是演員自我證明的方式,近年來尤甚。

  坐擁巨大粉絲量極高討論度以及超高片酬,但卻始終無法被大眾承認為“演員”的明星們,都試圖這樣來顛覆輿論詬病獲得認可。

  之前《親愛的》裡趙薇的李紅琴,《我不是潘金蓮》裡范冰冰的李雪蓮,都有點這個意思。

  最終效果呢,不講口碑究竟有沒有得到顛覆,至少從獎項來看她們倆都算如願了,有頭有臉的各大獎項提名不少,范冰冰百花封後,趙薇斬獲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這樣的成功案例,似乎讓後來者形成了一種犧牲形象就能換取口碑的觀念。

  不過楊冪這回在《寶貝兒》裡的表現,卻似乎棋差一著了。

  最初釋出的海報,整個就透著一股看起來就非常努力的勁,頭髮亂糟糟,妝相當滄桑,撲面而來一股愁苦的味道。

  跟前段時間在電影節上面的精修圖一比,形象反差確實很大。

  但要講能從裡頭看出什麽表演情緒或者戲劇張力,還真沒什麽辦法開這個口。

  起初也會覺得,是不是成見太大固有印象太深,因此總是帶著有色眼鏡在進行評價。但看了正片之後發現還真不是。大冪冪在電影裡頭的表現,基本上就是海報呈現的這個水準了。

  而且片子比海報更要命,因為動態比靜態更暴露問題。

  電影本身的題材還蠻有關懷的,聚焦的是邊緣人群。楊冪的角色叫江萌,本身是一名無肛症棄嬰,被福利院收留之後寄養在無子女的家庭裡,成人後在兒童醫院工作,碰巧遇見一個跟她面臨著同樣命運的嬰兒,因為感同身受,所以做出種種努力,想要改變小孩的命運。

  片子本身是節奏比較慢的文藝片,很大程度上,情感和爆點都集中在演員的演繹上。作為主演,電影裡也的確有很多需要一個人撐起來的情緒戲。舉例說明:

  無肛症新生兒的父親決定放棄治療,辦了離院手續把嬰兒帶回了家,

  江萌撥打電話勸說無果之後專門請了一天假,跑到這家人所在的另外一個市區,從小區找到兒童醫院,從兒童醫院找到老年療養院,最後甚至報了警,攔了警車,

  跌宕奔波一整天,最後依然一場空,她沒能成功拯救這個嬰兒。

  電影這個時候給了人物一個挺長時間的單人鏡頭:

  入了夜,江萌一個人坐在馬路邊,在上面提到的前情之下,人物的情緒應該是很有表現余地的。

  而冪冪的實際表現呢,除了因為造型本身帶來的愁苦感以外,你真的無法再從她的肢體和面部表情感受到其他的什麽情緒。

  不知道是無法感知角色情緒還是無法調動面部表情,她整個人呈現的都是一種相當空茫的狀態,可以解讀為她剛做完任何事。

  整部片子的絕大部分,都是這種能被解讀為不太開心但是確實也說不上來是什麽情緒的表情。

  這大概能給想要走這條鍍金路線的明星們提個醒,扮醜並不能成為演技的遮羞布。本身表現力不夠的話,大素顏似乎也並沒有什麽意義。

  你看上屆奧斯卡影帝加裡·奧德曼,即使帶著厚重到根本無法認出那是他的特效妝,照樣給出細致入微絲絲入扣的表演。

  對於好演員來說,妝發造型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輔助道具。但好的表演,絕不是扯一張畫皮就能完成的。

  台詞方面,片子啟用的是南京方言。據說楊冪為了出演這個角色,特意進行了九個月的學習,誠意到了,講的標準與否作為外地人不太能評價,除了本地觀眾,應該不太會因為這個出戲。

  但是,台詞問題不僅僅是方言講得到不到位,本身的表意和情緒是更基本的東西,這方面女主角就有顯而易見的問題了。

  比較平的時候還好,頂多是像她的表情一樣,不太有情緒。但有幾個情緒比較激動的爭吵的地方,聲音一扯起來,就會立刻拐到她平時撒嬌的狀態,一秒跳回她本人的形象,很難讓人不出戲。

  演新生兒父親的是郭京飛,跟楊冪有挺多情緒比較高的對手戲,郭京飛的表演補救了一部分,但同時也襯得楊冪的表現更不夠了。上映前在多倫多電影節上的放出的這一段,是全片最高潮的部分。

  感受一下這個碾壓態勢。

  而那之前,這兩個角色的另一次交鋒也已經蠻能說明問題的:

  江萌向郭京飛的角色反覆大吼“你為什麽不救她”、“她不是你的小孩嗎”,

  郭京飛沒有台詞,把頭低了下去,但就光是那個低著頭的姿態和僅露出來的那半張臉,也比前者的感染力要大得多。

  楊冪的表現相當不夠,即使這可能已經算是她自己比較好的狀態了。而這部電影的票房和評價都不太行,也是因為它本身也不太行。

  劉傑導演似乎在很多場合都強調過,在這部片子裡,他只想冷靜地呈現故事,不想給出答案,也不想過度煽情。

  作為觀眾,倒是能理解導演的意思,也知道他大概想達到一個什麽樣的效果——並不給出解決方案,但能夠留有余味引人思考。

  但問題是,故事本身和人物刻畫也太不夠了一點……導演說每個即將到達的情緒高點都被他掐掉了,但更多的情況是,情節根本還夠不到到情緒的臨界點,爬到一半就沒了。

  電影裡涉及到的東西還挺多的,除了無肛症這一病症群體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社會問題,包括先天殘疾的嬰兒該不該治療、寄養/收養制度、殘疾人的生活處境和社會保障、老年人的臨終關懷、情與法的衝突等等……

  其中夾雜的情感種類也有非常多種。但問題在於,你看了電影,能意識到導演想要討論這些,想要展現那些但看完的結果是,它又好像什麽都沒討論到。

  本身只有98分鐘的片長,塞進去的東西太多,主題不明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又事事都不夠透徹。就使得電影成了最終呈現了這樣一個狀態狀態。

  據說之前的首映會上,有這麽一段對話:

  導演劉傑說,這會是我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楊冪接話,這也會是你評分最低的一部電影。

  按照現在的結果來看,《寶貝兒》上映第二天,單日票房就已經敵不過上映已經第三周的國慶檔,劉傑導演的預想恐怕難以達成。

  倒是楊冪預言成功了,豆瓣目前5.7,沒有達到及格線,在劉傑所有的作品裡,評分在倒數的行列。

  導演想依靠演員的討論度和粉絲量來讓電影獲得大眾的關注度和粉絲的票房支持,演員想通過導演的能力和調教獲得表演上的突破。這本身並沒什麽可指摘的,但最終拿出來的東西不夠好,結果也就只能這樣了。

  楊冪那句話,是她一貫的語言風格,有點自嘲,暗示自己已經習慣被觀眾敲打,但不是非常在乎,背後還有一點,覺得不管她表現得怎麽樣,觀眾都始終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她的想法。

  粉絲型藝人業務能力不夠,花邊新聞多,形象消費過度,非粉絲的觀眾們看著煩,有時候確實是做什麽錯什麽。

  但你也不能指望,只是卸個妝,就能讓觀眾徹底卸下眼鏡吧?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