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曠視科技印奇:產業互聯網下曠視要做商業共同體的牽頭方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產業互聯網的下半場,AI技術服務商越做越重了。

文 | 孫然

編輯 | 石海威

曠視科技換Logo了。

從之前人們熟知的“Face++”到“Megvii”,曠視科技希望把業務範疇從“刷臉”擴充到整個電腦視覺場景。這家公司正從一家以算法為核心的軟體服務商,更新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近日發布的名為“河圖”的機器人作業系統,就正式宣告其進軍AIoT+物流供應鏈的決心。通過“河圖”的產品模式,曠視科技嘗試在物聯網中多做各種硬體設備的連接和控制,以及做對“人、物、場”進行數字化的軟體產品,而不僅僅局限於最底層的核心算法。

“因為客戶不希望去買100個產品,它們之間還不兼容。所以我們未來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管道,把生態鏈產品賣給客戶,當然很多產品的提供商可能是獨立公司、我們的合作夥伴。這是雙贏。”

印奇認為,產業互聯網跟消費互聯網的打法不同:贏者通吃的模式會結束。因為產業鏈條很長,未來需要依賴的是一個經濟共同體。以物流行業為例,需要一套作業系統和協同網絡去把物流地產商、物流運營商、機器人硬體廠商串起來。

為了滿足客戶價值,曠視科技一直走軟硬結合的路線,試圖扮演牽頭串聯的角色,成為解決方案的交付者。

牽頭的人需要凝聚各方能力,讓上下遊在競爭和博弈之外更傾向於合作。這樣做的前提是明確自己的核心能力,聚焦產品價值。以硬體為例,曠視科技在軟硬一體化中,自己扮演“軟”的角色,而“硬”的部分或尋找合作廠商一起做,或通過投資孵化自己做。今年早些時候全資收購的機器人公司艾瑞思就是個例子。這種孵化有一點類似於小米生態鏈的打法。

至於牽頭者的另一方面能力,曠視科技要做一套能連接起所有產業鏈廠商的作業系統,讓大家能“用同一個語言”的一個平台上工作。

從互聯網應用、金融到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曠視科技進入的行業越來越“重”。圍繞這三個事業群的落地場景,為了做的更深,曠視科技在招募不同背景的人,比如兼具IT和互聯網思維的人才。據公司方面透露,曠視科技的團隊規模增速在過去一年擴大了一倍,目前全職+實習生有2000人左右。

在印奇的預期中,未來3-5年,城市大腦和以供應鏈為核心的供應鏈大腦將成為曠視科技兩大核心營收支柱。他同時透露,過去每年的營收增長規模是4至5倍。

36氪和其他媒體採訪了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以下為交流中的關鍵內容,經36氪編輯略有刪節:

問:曠視科技更新為物聯網的作業系統型公司,這個變化背後的考慮和具體的策略是什麽?

印奇:我們對物聯網作業系統有三層定義,最內核是算法核心能力,基於深度學習的算法本質上是AI和IoT時代的核心變量,也是曠視科技的核心能力,這點10年後也不會變。我認為只有越聚焦,才越能知道我們可以去向哪裡。今天的更新是在算法外面又包了兩層——一層是對人、物、空間數字化的軟體層,另一層是硬體連接的這一層。

曠視一路走來都延續著從AI到AI+IoT這樣的路徑。我們現在核心關注三個場景,從最早以手機為終端的場景到以城市為核心的場景、供應鏈為核心的場景,在這幾個場景裡面,特點都是軟+硬結合起來做。

問:你們做AIoT會最先落地到哪些場景?

印奇:我們圍繞的廣泛場景是AI+供應鏈,細分為三層:1、智能製造;2、智能物流;3、智能零售。今天發布河圖產品(Robot Network OS),在供應鏈上述三個環節中都有比較大的作用。另外我認為曠視需要越做越聚焦的大商業化戰略,我們現在內部最重要的兩個半場景即:1、城市大腦場景。2、以智能物流為核心的供應鏈大腦,或者我們叫做物流大腦。曠視科技起步時是以手機和金融為核心,未來城市大腦和供應鏈大腦會是我們的兩大支柱。在未來3-5年內,它們會為曠視科技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

問:之前AI公司做產品都比較泛化,你提到未來曠視科技的戰略會越來越聚集,那麽你選擇細分領域的依據是什麽?

印奇:今年是這些AI公司紛紛說它們更聚焦的第一年,但是聚焦需要準備和實力,聚焦一個行業代表你要做的更深,並不是所有的AI公司有這樣的基因。我們有一個理念是,如果不從應用出發去做平台都是耍流氓。如果微軟沒有Office是不能做Windows的,Office是微軟最賺錢的產品。無法為終端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卻說你是一個平台公司,這是大部分AI公司在起步時可能會犯的錯誤,我們可能也做過那樣的表達,但是我們希望能成為一家扎實的公司,所以我們一直在嘗試,找到場景深扎進去。

問:如何看待互聯網巨頭和曠視科技之間可能的競爭關係?

印奇:當公司大了之後,大家都會有一些交叉邊界,這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核心在哪裡。包括BAT這些巨頭,都有很多新業務的嘗試,邊界一直在變化,但是核心能力如果想的很清楚,確實是這個領域最強的,你就可以和大部分人做朋友,真正建立壁壘,保證你的商業價值。

曠視的核心能力是算法能力、對行業的理解,以及能構建這樣的一個作業系統,只要堅持做好我們的事情,會有相對廣闊的空間。IoT這個場景剛剛開始,上半場還沒有跑,即使是過去BAT這樣的巨頭,在這樣的一個新興物聯網行業裡面,都很難一個人把所有的事都做了。互聯網讓大家覺得似乎是贏家通吃,只有一家,但我認為未來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商業會是更加協同的網絡,生意模式會決定這個生態最後會怎麽構建,產業鏈裡公司協同性會更好。

問:當新進入物流這樣一個產業,曠視科技在裡面扮演什麽樣的角色?怎樣協調好合作夥伴的利益關係,一起做生態?

印奇:我們進入物流行業有18個月以上的時間,用AIoT賦能物流行業領域裡,已經是一個老兵了。任何一個產業裡,上下遊之間的關係都是很微妙的。未來做生態不一定是老大才能做,只要能夠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想清,用一種平等共贏的方式和所有合作夥伴一起工作,

這樣的公司都有機會構建生態,當然它也要有一定的體量。

做生態需要有人牽頭,牽頭代表你要先投入,無論是人上,還是技術、場景落地上,你要有實力帶著大家一起做,並且願意和大家有共同的理念,進行分享,這個很重要。比如普洛斯這樣的巨頭也會意識到,如果不把降本增效的利益拿出來,最後這件事情可能都是一個死局。現在大體的經濟環境有一定的挑戰,在這個情況下,更需要大家能團結起來,優化行業的效率。上下遊之間的競爭和博弈永遠都會存在,我相信它們會更傾向於合作的部分。

問:你提到消費互聯網是贏者通吃,而產業互聯網是追求塑造一種商業共同體。但也有to B的技術服務商希望成為產業鏈裡掌握話語權的角色,你認為做好產業互聯網最核心的抓手是什麽?

印奇:我認為做產業互聯網基因是最重要的,有兩個基因:第一是技術基因。在資訊化變革之後,幾乎所有的公司都講自己是科技公司。每個科技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基因,比如BAT的技術基因可能是應用、移動互聯網、在線的數據化運營能力,而我們認為產業互聯網最重要的技術基因就是AI能力,我們也具備這樣的AI能力,基因未來可能會長出很多東西。

第二是商業基因。如果按三波浪潮來看,第一波是IT浪潮,第二波是互聯網浪潮,第三波是物聯網浪潮,我們需要的是1+2這種類型的複合型人才。做IT的人才,非常講究客戶服務,非常務實,講究做垂直、做重;互聯網領域有很新的思維,講聯盟、用資本加速等等。一個是重,一個是輕。在產業互聯網裡,需要新的一群人,這群人要兼具輕和重的思維。比方說普洛斯,它原來是做地產的,做最重的生意,但是它同時又有金融、投資、科技這些最輕的模式,所以能從行業裡脫穎而出。所以未來真正做產業互聯網的公司,某種意義上會是那樣的基因。

問:現在大家都在做產業互聯網,如果再往後看一步,當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相融合,看上去似乎只有BAT這類手握數據和場景的公司能做,那時候曠視這類技術服務商的角色會是什麽樣的?

印奇:我們這個產業既有它的可預測性也有它的不可預測性,互聯網有兩個階段,組網階段和應用階段,現在一定是組網階段,還沒有大部分的應用階段。這個階段裡大家更多是在深耕行業,去做基礎設施,核心的目標就是要完成物理世界的數字化。完成更多的數字化之後,可能有我們完全想不到的應用,這些應用可能就比現在的微信、淘寶更加有衝擊力、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那些應用我覺得我現在還不能說能看得見,但是我覺得眼下要做事情非常的明確,就是先搭建這樣一個數字型基礎層,把物理世界數據化,讓更多人在上面開發更有意思的應用、挖掘更多的商業價值。

問:今年資本寒冬論很普遍,融資難、投資人開始看重AI公司的自造血能力,這對於你們這樣受資本追捧的公司有沒有影響?

印奇:當大家講資本寒冬或者熱時,我認為都在強調非理性,熱和寒都是非理性那部分,真正好的企業可以穿越周期,或者說在任何一個周期都可以拿到它想要的錢。我們並沒有感受到所謂的寒冬,接下來6-12個月是一個整合期。很多團隊很小的AI公司有一個不錯的技術能力,做了一個相對雛形化的產品,但這些並不構成一個公司的完整價值,沒有客戶價值和商業價值,它們可能會被整合。周期永遠是起起伏伏的,一個公司只有真正把自己的價值做好才行。第二,這個大的經濟環境相對有一些挑戰時,我們所要解決的事情是降本增效、行業更新。

問:相對於做算法,做機器人、供應鏈倉儲物流很重,曠視對這塊業務的預期是什麽,未來它會佔到公司總體營收多大比例?

印奇:曠視一直選的是相對重的路線,我們在做智慧城市的場景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一直堅定的走軟硬結合的路線。我們會把客戶價值和產品價值分開,在客戶價值端,我們希望能夠分工明確,在產品設計理念、客戶交付狀態上都把軟硬結合起來,去做那個牽頭的、解決方案的交付者;而在產品價值裡面,我們做的非常專注,以軟體(算法、作業系統)為核心能力,所以我們的能力屬性越來越強了,濃度也越來越高。

問:一家做軟體算法為核心的技術公司,切入到硬體機器人市場,你們都做了哪些準備?如何規避硬體供應鏈的風險?

印奇:做軟體和硬體的方案型交付是我們一直要走的路線,我們之前隻交付攝影頭,現在跟攝影頭比起來,機器人會更複雜,但它們的業務邏輯非常相似。我們做硬體並不介意是不是我們自己做,甚至未來可能用一種其它的方法做硬體會更高效,像現有的曠視物流機器人是通過並購來做的。我們很尊重硬體的整個產業鏈,每一個硬體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軟體可能更多的適合我們的基因。

曠視做硬體的邏輯是,除非這個行業需要一個新的硬體產品,而這個硬體產品現在又沒有一個非常好的供應商提供時,我們有可能自主研發或者和合作夥伴一起做。

曠視的手段和目的是明確的。我們做的是核心算法和核心作業系統,希望連接更多的機器人硬體,目的是給客戶提供閉環的價值。在物聯網或者任何一個時代,你要交付一個應用一定是軟體+硬體。而做硬體本身不是我們的目的。

問:從手機、金融業務,到智慧城市、智慧供應鏈,曠視科技做的越來越重了,做產業互聯網對於你們而言有很多Know-how需要補課。以做了18個月的物流為例,你們補的課有哪些?你們做產品的方法論、銷售和產品化團隊做事的方式,以及內部的組織架構都有哪些變化?

印奇:做重這件事情不是18個月的事情,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做了。我創業最早的兩年時間,是在美國遠程做,當時在哥大讀博士,學的是硬體、傳感器。所以從第一天起我們就特別強調AI算法和物聯網的硬體結合。

第一,做硬體這件事情就要長遠布局,比如我們做機器人,早在三年前就進行了戰略性布局:物流行業做硬體的人是越有經驗越是寶,我們投資了一個華為出來的很優秀的團隊(艾瑞思),進行孵化,讓他們真正成長起來,最後(全資收購)納入我們的體系中。

工業機器人和產業機器人的可靠性很重要,這會成為我們最主要的賣點。一個物流倉庫每天可能有幾十萬單的運行,不能接受這個機器人的宕機,可能影響的是給用戶很多deliver的東西。我們在菜鳥和天貓超市落地了,這個倉庫經歷了今年的雙十一非常大的峰值,而且全程沒有任何宕機,這是非常難得的檢驗。

第二,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曠視內部的核心團隊從來沒有變過,一直聚焦在做深度學習的算法,做更平台化的軟體。我們希望未來在曠視內部是“小太陽”的生態,中間的內核是AI引擎、核心平台軟體。在不同的行業裡,當我們落地一個物聯網產品時,可能會用各種方式打造好的硬體團隊,是自己的甚至是外部合作夥伴,但這樣的一個合作夥伴和我們是深度綁定的,讓他和我們一起落地那個場景。

我們在每一個領域裡都選擇對的硬體形態和軟體做結合,但是硬體和軟體的結合並不是同一種人做,而是要找到對的硬體的人和對的軟體的人,讓他們一起協同。軟+硬的價值一定要大於分別做軟和硬,而不是為了做硬體而做硬體。

問:“小太陽”這種內部架構,具體而言是什麽樣的?

印奇:我們公司從內部架構上來講,基本上是1+3的架構,後端是整個研究院加上大的BRAIN體系,把整個算法能力不斷的累積起來,現在AI團隊人員素質和體量都是非常高品質的。另外有三個事業群:面向城市的城市大腦事業群、以物流為核心的供應鏈大腦事業群、以個人終端設備為核心的事業群。每個群組都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架構體系,人員等各方面也可以很健康的成長。

問:對艾瑞思這種孵化式打法聽上去有點像小米生態鏈,現在AI獨角獸為了進入垂直場景都在投資垂直領域裡的小公司,你們孵化艾瑞思的過程是什麽樣的?雙方是如何協同和融合的?

印奇:關於AI公司做投資這件事情,我認為大家的做法非常不一樣。曠視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戰略導向和用戶價值導向,反推我需要什麽樣的能力,並且我會把我自己的能力做強。所以我們更多的去投資、孵化的是符合戰略的產品公司,比如剛才說的像小太陽架構去孵化硬體。而大部分其它AI公司尋求的投資,本質是一種投資換收入的行為,他們更多買的是場景化、沒有核心價值的整合,我們認為那不是正確的方向。

我們是想學習小米構建所謂的生態體系,當然小米在C端領域,和B端領域不一樣。比較一下2B和2C的兩個生態鏈,比如小米有幾個很明確的點:

第一,小米能夠讓大家在供應鏈上互相借力,因為供應鏈的溢價能力是共同的。第二,在銷售管道上,小米有自己的電商、品牌、米家,你可以想像成一個橄欖狀,抓住供應鏈和管道這兩頭。

在2B裡面有一點類似在於用戶價值和產品價值。用戶需要一個整體解決方案,用戶不想去買100個產品,而且這100個產品還不兼容。所以某種意義上我們未來會成為一個很大的管道,把所有生態鏈的產品賣給用戶,這是雙贏的。當然這些產品提供商可能是很多獨立公司,有些可能是我們的合作夥伴。

再往上遊走,對於這些2B行業的公司也需要所謂的供應鏈整合,但是我覺得那不是最本質的,相反需要一套作業系統連接起來,讓他們可以在一個作業系統上工作。如果我們也是橄欖狀的話,一邊是以整體方案做集中銷售,去賦能行業客戶,另一方面是類似河圖這樣的產品,我們用一種平台化的軟體把它連起來,讓大家能夠協同工作,這是對他們真正的助力。

問:最近有消息說曠視科技打算赴港上市,對上市這件事你是怎麽考慮的?

印奇:這是不實的消息。不同的AI公司有不同的風格,我們認為資本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所以更多關注在價值和產品本身上,發聲上和資本的相關性少。我覺得 “上市”是代表一個公司的成熟,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問:有些AI公司選擇了把技術輸出,建一個平台,拿到更高的估值。你們選擇了自己做某個賽道和領域,打造產品,這可能相對在估值上會吃虧一些,你們有沒有過動搖和想法?

印奇:我們非常滿意我們的估值,我們的估值借助了AI這波紅利。經常被比較的公司走著非常不同的路線,也會演進成不同的物種。我們不是特別關注友商,還是比較堅定的沿著自己的路線走,回頭看世界上有名的產業型公司的發展史,我們幾乎沒有找到借鑒和例外,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覺得自己不一樣,或者這一次不一樣,我們沒有,相反我們看到很多產業的泡沫很雷同。我認為要真正做價值務實的事情,大家回頭看過去兩三年時間,你會發現互聯網時代所有東西起的快,落的也快,被證明的快,被證偽的也很快。所以我們沒有那麽關注不同的方向,但是我們更多的喜歡向真正有價值和場景的公司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